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学界一般认为船棺葬也是巴蜀文化的特征。那么巴蜀印章与船棺葬关系如何?究竟何人可使用巴蜀印章?它与使用者的等级、身份有无关系?代表怎样的社会人群?性质、功用如何?这些都是以往较少关注的问题。仅通过对巴蜀印章形制的划分、印面符号的解读,都无法回答,只有将其至于考古学的背景之下,展开系统的对比研究,才可能找到答案。本文在考古学的视角下,在对几个规模较大且公布材料较为详细的巴蜀文化墓地的分析基础上,结合对...
宋 香港海关截获走私文物,1998年归还 高121厘米、宽66厘米、厚8厘米
中国瓷器的釉彩始于单色釉,最初的单色釉便是白釉瓷。单色釉下的刻划花纹,似有似无,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又有图案画意可供养眼品赏,可谓雅上加雅,令人爱不释手。 德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瓷业生产区和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陶瓷制造历史悠久。从宋元开始,德化瓷大量涌入国际市场,畅销国外,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品之一。明代白釉瓷器,是德化窑白瓷生产的一个高峰期。明代中晚期,德化白瓷进入成熟繁荣...
吉州窑是宋代南方著名瓷窑之一,在今江西省吉安县。自隋代至宋代属吉州因名。其窑多集中在永和镇,故又称之为永和窑。永和窑创烧于唐代,开始焙烧较粗的青瓷,为民用大路货器皿,烧制碗盘壶之类。北宋开始烧青白瓷件,产品与景德镇湖田窑影青瓷类似。当时以注子、温碗最精致而颇具盛名,以覆烧见长。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瓷塑与彩绘瓷名闻南北,同时出现了瓷塑大家舒翁与舒娇。南宋中晚期创烧黑白釉和白釉褐花器,及黑地白花、仿定...
汉 丝织品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 此印花敷彩纱残片图案为藤本科植物的变形纹样,由枝蔓、蓓蕾、花穗和叶组成,外廓略作菱形。单位面积较小,长4厘米,宽2.4厘米,四方连续,错综排列。其图案采用印、绘相结合的方法,整个程序包括用型版印出暗灰色枝蔓,印花时将四个单位并成一版,即并成一个长8厘米、宽4.4厘米的大菱形,借以提高印染的速度和质量;用朱红色绘出花穗;用重墨点出花...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印章 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印面均长3.5厘米,宽3厘米 这3方印是北魏人封磨奴的官爵印章。2方印为龟钮,1方印为环钮,印文均为篆书。 勃海封氏是西晋以来的士族。在十六国前燕、南燕、后燕政权皆有人任高职。北魏有封玄之参与司马国璠、温楷谋乱将要被杀,家族受牵连应一同被杀,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准备赦免封玄之一个儿子,封玄之决定保全弟之子封磨奴,封...
商周时期 浮滨文化 食器 广东省饶浮县出土 高26.9厘米 此陶壶为夹砂褐色陶制,长颈,平底,腹饰编织纹。陶壶的瘦长形制与中原不同,是浮滨文化特有的器型。浮滨文化是广东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面貌。
商 商后期 越 酒器 1975年福建省闽侯县出土 这件陶杯的造型比较粗糙,制作不太规整。器表呈灰色,杯的把柄上饰扉棱。福建上古时代属于越族的一支闽人的聚居区,印纹硬陶是其具有代表性的遗物。除印纹硬陶外,还有一些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铜器出土,如铜锛、铜矛等,表明了闽越已受到了商文化的一定影响。
商 马桥文化 盛食器 1960年上海市马桥出土 高29.5厘米,口径17.2厘米,底径13厘米 陶质呈暗红色,侈口,颈部收敛,肩部置双系,鼓腹,下腹部拍印席纹。 马桥文化是太湖地区早期印纹硬陶文化的典型遗存,年代相当于夏、商时期。印纹硬陶因烧成温度较高,质地坚硬,器表有拍印纹饰而得名,最早出现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盛行于东南地区。( 撰文:于成龙)
昨天,“铭心撷珍——卡塔尔阿勒萨尼收藏展”亮相故宫博物院午门和西雁翅楼展厅。展览呈现了来自阿勒萨尼收藏的270余件珠宝杰作和280余件稀世珍品,将持续至6月18日。 展览共分为两部分。在印度高级珠宝展部分,带来了一系列印度珠宝艺术的巅峰之作,总计270余件(组),呈现了从莫卧儿王朝直至现代的印度珠宝艺术。本部分展品中引人注目的藏品众多,其中不乏富有历史意义的皇室珍宝配饰,以及卡地亚等欧洲知名...
清 印面边长各8.5厘米、通高12.4厘米、柄长10.1厘米 这是清代八旗驻防将领官的印信。城守尉为正三品、总管本城旗籍和防卫事务,其职与副都统等同。一般设立于不设将军、副都统的城池。一个城守尉辖兵数百人至千余人不等。全国共设城守尉16个,其中保定、沧州、太原、开封4处为独立驻防。城守尉之下设佐领、防御、骁骑校等职,其驻在省有将军或副都统者由其兼辖;未设者,受巡抚节制;惟保定、沧州城守...
清 通高16.1厘米、边长16.1厘米、钮高9.8厘米 这方玉印的印文为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盘龙状。清朝皇帝颁发诏书要钤这方印,是皇权的象征。清朝皇帝的印章称为“御宝”,当初放置在故宫的交泰殿,由专门的机构—尚宝司来管理。皇帝之印称宝为清制,皇帝的印信称为御宝,清初设御宝于交泰殿,成立尚宝司。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考定玉谱,藏于交泰殿之印25方。这方盘龙纽玉印,印文为...
汉 195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于什格提出土 高3.5厘米、印面每边长2.3厘米 此印为卧羊钮,印面阴刻篆文“汉归义羌长”5字,为汉政府发给羌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 汉代羌族主要包括分布在今甘肃、四川西部的白马羌、青衣羌和旄牛羌等,分布在河西走廊以南、青海东部的黄河河曲及湟水流域一带的羌族,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原因内迁...
汉 东汉 印章 1979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高2.9厘米、印面每边长2.3厘米 此印为驼钮,印面篆文阴刻“汉匈奴归义亲汉长”8字,是东汉中央政府赐给匈奴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周边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上孙家寨地处河湟之间,古代称为“湟中”之地。在秦以前,这里为古羌人的活动场所,西汉宣帝以后,成为羌人、小月氏、汉人的杂居区。东汉前期,祁连山以南卢...
明 印面边宽11.5厘米、印面厚1厘米、通高4厘米 此印缩肩平纽,有部分裂纹。印面篆刻“锦衣卫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锦衣卫是明代内廷侍卫侦察机关,始建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专门从事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是皇帝的侍卫与耳目,与明王朝相伴始终。明初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分典刑狱,称三法司,让其互相制约,如遇重大要案由三法司会审结案。这枚木印是三法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