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图为研究人员发现的“史前三皇体系岩画”。吴甲才摄 1月5日,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教授周玉树对外披露,近期,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研究人员在调查内蒙古狼山地区数千幅史前岩画中,发现罕见的“史前三皇体系岩画”。专家认为,该岩画的形成时间比西方国家早两千多年。 该研究所研究人员是在四幅奇异立体人面岩画中发现“史前三皇体系岩画”的。周玉树说,从这四幅同一时期刻磨的岩画可看出,中国古代的先民所创作的“...
受环境等因素影响,《皮坊街修路碑记》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周口博物馆供图。 1月5日,记者从河南省周口市博物馆获悉,该馆从一收藏家手中发现一方清代石碑,碑文描述了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晋商集资修建沙河南岸皮坊街的历史故事,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价值。 碑身长61厘米,宽49.5厘米,厚16厘米,呈长方形,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碑文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据介绍,碑记名为《皮坊街...
记者近日从“石渠岩画考古调查成果汇报”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首次发现早期岩画,时间可追溯至战国到唐代时期,此次考古发现也填补了四川对早期岩画考古研究的空白。 石渠自古以来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区域,本次调查的岩画正是游牧民族遗留的。据介绍,此次石渠岩画考古调查的地点在雅砻江的干流和支流上,发现阿日扎和温波两处岩画,共4个地点,这些岩画以动物和人的形象为主,主要是狩猎和游牧的形象,...
1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披露,考古人员近期在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石口子遗址发现5座东周时期墓葬。 考古人员在石口子遗址实际发掘总面积为800平方米。官方消息称,该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大路新区附近,坐落于黄河两岸二级台地的沙梁上。遗址地表为20世纪90年代人工播种的防风固沙的沙棘类灌木丛覆盖。 此次考古发掘出的这5座东周时期墓葬,分布零散。均为长方形竖穴土...
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荥阳市贾峪镇鲁庄村发现了国内首个明代亲王级壁画墓——周懿王墓,这个距今531年的墓室内壁有大面积保存较好的彩色壁画。目前,现场考古发掘已基本结束,壁画仍在清理中。 根据发掘情况来看,周懿王墓坐北朝南,由寝园建筑、主墓、祔葬墓等多部分组成。在主墓东西两侧,发掘出12座祔葬墓,墓主包括周懿王王妃蔡氏、王氏等。此墓及祔葬墓的排序方法为国内罕见,为研究明代王墓制度...
沉舰残长约61米、最宽处11.5米、舰体保存高度约2.5米,发现穹甲、方形舷窗、鱼雷引信等重要遗物……在海底沉睡了两甲子后,“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的“模样”日渐清晰,再现了“甲午海战”那段悲壮的记忆。 记者29日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丹东一号”沉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于今年10月顺利结束。调查项目确认了“丹东一号”沉舰的身份为甲午海战沉舰致远舰,共发现、提取文物200余件。...
中德两国岩画专家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北麓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发现距今2000多年的阿拉伯战马岩画。专家表示,阿拉伯良种马的“足迹”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出现,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北方草原马文化的起源、交流与发展提供了线索。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所长吴甲才说,阿拉伯马岩画是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与德国岩画学会及德国古脊椎动物研究专家在10多幅不同时期人与动物的岩画中发现的,“它身...
内蒙古岩画学会副会长吴甲才1月3日在呼和浩特对记者表示,近期,中德专家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发现罕见的阿拉伯战马岩画。 吴甲才的另一个身份是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所长。 他3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近期与德国岩画学会及德国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等专家共同对达茂旗实地考察时发现,在北纬42.21度、东经118.37度,海拔1357米处,有十几幅不同时期的人与...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3日对外披露,该所近期在内蒙古自治区集宁路古城遗址发现45座墓葬,这些考古成果对于金元时期集宁路(县)的丧葬习俗、路网设施等提供了新材料,具有重要价值。 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的集宁路古城最早建于金代,后被元朝利用,是当时蒙古草原与河北、山西等地进行商贸交易的市场,最终毁于战争。2002年至2005年,考古人员曾对古城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大量金、元时期的瓷器,其...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12月30日通报,该单位日前在四川省石渠县阿日扎和温波两个乡镇的4个地点发现岩画。根据分析,这些岩画中最古老的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岩画就藏在广袤的甘孜州石渠县境内,近日由考古专家发现研究。据考证,这批岩画时间大约从公元前几百年延续至公元800年前后,大量耗牛、大脚鹿、马、虎等形象,生动反映了当地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密点凿刻、简洁肯定,带着浓郁的高原风。 四川省考古...
12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对《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规划》和《内蒙古清水河文物考古新发现》进行了新闻发布。 2016年,自治区文物部门全力开展《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确定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编制任务,全区各级文化文物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确保了《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规划》顺利开展。该规划明确了我区长城保护的标准和重点,提出了具体的...
哈巴河托干拜2号墓地的一座石棺 粗粝,大地以这般姿态延伸,从喀纳斯开往哈巴河县的旅游公路上,一片土丘在戈壁滩上起伏。7月下旬,阳光粘稠,带刺的野草织成了一张网,几乎铺满整个土丘,像是要阻挡着人们的脚步。 在土丘的最高处,一座花岗岩材质的草原石人伫立着,它长着一张桃心形脸庞,圆饼状眼睛,双弯勾形眉毛,留着胡须,戴着护颊和项圈,面向东方,沉默不语。 2013年,远处的牧民在某天的深夜...
近日,接有关人员报告,在武安市淑村镇南阳坡村北发现一座古墓。接报后,武安市文物保管所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经查,该墓位于南阳坡村西北的一片小树林内,经大雨冲涮后塌陷,近日有人发现。经过必要的程序后,文物部门进行了清理。 据了解,该墓为砖结构单室墓,呈外圆内八角形,墓室高3米,直径2.5米。墓顶距地面约0.5米,墓门高、宽均为0.95米。顶部施砖结构燥井,每角部施仿木砖柱,...
古墓内部结构古墓内部结构 武安文保所提供武安文保所提供 近日,武安文物部门在淑村镇南阳坡村北发现一座北宋时期的古墓。 经查,该墓位于南阳坡村西北的一片小树林内,经大雨冲刷后塌陷被人发现。经过必要的程序后,文物部门进行了清理。 据了解,该墓为砖结构单室墓,呈外圆内八角形,墓室高3米,直径2.5米,墓顶露出地面约0.5米。该墓墓门高、宽均为0.95米。顶部为砖结构燥井,每角都有仿木砖...
日前,在海口镇一建筑工地发现清代早期墓葬群。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清代早期福清百姓的丧葬习俗、生产力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该墓葬群共有5座坟冢。据海口镇前村林先生介绍,该墓葬群是他们林氏家族的祖墓。上世纪50年代,东岳山兴建水渠,改变了山形地貌,这一带墓葬也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他们是根据祖辈的遗嘱,才找到这里的。据市博物馆毛胤云现场勘察、挖掘,墓穴已经渗水,棺木、骨骸严重腐朽,仅一圹墓葬存有墓主的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