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碑拓传统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传承,西安碑林博物馆于5月12日走进陕西师范大学,为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基础实验课。这也是西安碑林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之一。 碑林博物馆工作人员带领同学们初步认识了鬃刷、毛毡、拓包等碑拓工具,现场演示制作拓片的具体流程,从清碑、上纸、刷纸、打墨到揭纸,耐心细致的讲解了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和技...
宋 北宋 高3.8、口径9.9、足径2.3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撇口、斜壁、窄圈足,足底刮釉露胎,胎浅灰色,质细腻。器内印层层的波涛纹和四尾游鱼,碗心为一朵花萼。外壁光素,釉层厚而匀净,釉内有分布均匀的小气泡。 印花是宋代耀州窑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题材以牡丹、菊花等图案为主,水波游鱼纹较少见,该碗印花纹饰自然流畅,风吹波起,鱼随水游,动态感很强。(张燕)
汉 (前206-8年) 高1.6厘米、边长2.2厘米、边宽2.2厘米,重20克 白玉,有黑褐色沁。正方形,覆斗形纽,最上端两侧有一对横向穿孔,可系绳。印面也为正方形,其上阴刻篆书“淮阳王玺”四字。文字篆刻精美,字体端正流畅,线条刻划有力,文字排列整齐工丽,是汉官印中之精品,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书法史上亦有较高的地位,是研究汉代印文篆刻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印为汉官印。历史上汉...
南北朝 (420-589年) 高2厘米、边长2.3厘米,重67克
汉 西汉 (前206 - 8年) 传山东省日照市出土 高1.8厘米,边长2.4厘米 1959年张少铭先生 捐赠 汉官印,龟纽,白文篆书“石洛侯印”四字。《汉官旧仪》卷上:“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紫煱绶,中二千石、二千石银印青煱绶,皆龟纽。”此印当是实用之印,为汉武帝时期官印之标准器。《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年表》“石洛侯,城阳顷王子。元狞元年四月戊寅封,侯刘敬元年。’’索隐“...
秦 (前221 - 前206年)
战国 (前475 - 前221年) 高2.1厘米、边长2.5厘米、边宽2.5厘米,重20克 玉为白色,上有墨色沁。覆斗形纽,最上面两侧有一横向对穿孔,可系绳。印两侧及纽上通体刻勾云纹及树叶纹等。印面为正方形,其上方形框内,白文篆书“君之信玺”四字。 此印为楚国官印。战国时期,君指各国封君,封君多由王赐爵,反映出封建社会初期王权的加强。信玺是发布文书命令,打印封泥而起凭信作用。从此...
元延祐青花(1314—1320) 延祐青花有施青白釉、用国产青料这两个显著特点。此件的画法采用勾勒点染,减笔没骨,其用笔富于变化,点线面结合,画面和谐有动感。 元至正青花(1341—1368) 至正青花,也称“典型元青花”,用源于西亚的钴(苏麻离青料),在胎坯上绘彩作画,施上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其绘彩变成了鲜丽的靛青色,这就是流芳至今的青花瓷器。至正时期的青花开创明清...
战国 楚 (前475-前221年) 传安徽省寿县出土 长1.7厘米、宽1.7厘米
商 河南郑州铭功路出土 长11.7厘米、宽5厘米,厚1.5厘米 印模一面有卷云纹,用于制胎后印出花纹。
明 洪武八年(1375年) 纸币纵13厘米、横22厘米;铜版纵32.5厘米、横21.2厘米
商 1975年福建闽侯出土 口径18厘米、腹径27.3厘米、高25厘米 这类陶器最早出现于夏代,黄河及长江流域均有发现。印纹硬陶是新类型的陶器。它比一般泥质或夹砂器要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印纹硬陶外表有用带花纹的陶拍印出的各种花纹,故称“印纹硬陶”。
宋 北宋 高5厘米、底径16厘米 是制做碗坯的内模,刻菊花纹。花纹压印在碗之内壁上,称为印花。
正值读书季,记者获悉,“纸境——模范书局+煮雨工坊雕版、印刷、装帧特展”正在辽宁省图书馆展出。 此次展览是由辽宁省图书馆与姜寻先生的北京模范书局、煮雨工坊合作主办。姜寻,字大来,号大来居士,著名诗人、画家、设计师及古籍收藏家。其作品曾获得“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装帧设计奖”,连续获得三届“中国最美的书”等多个奖项。著名学者范景中评价姜寻的装帧艺术:“在现代的设计中融入了传统书籍的古雅,又在古...
战国 通高1.5厘米、长1.5厘米、宽1.5厘米 印章的起源大约可追溯到周代。印章盖印后为正体文字,不管是阴文还是阳文的印章,其文字都必须刻成反体的,这一点与印刷的原理十分相似。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