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月16日,由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甘肃省博物馆承办的“陇右丝路 寻珍录典——甘肃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从全面部署、开展工作、丰硕成果三个单元,详细总结了甘肃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系统梳理和汇总了甘肃可移动文物资源,对甘肃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进行了充分展示。 2012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全面启动全国第一次...
甘肃近日出台《甘肃省文物安全管理办法》披露,该省将强化文物安全,严厉打击包括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等文物犯罪,对文物安全事故和案件责任,实行终身追究制。 甘肃健全文物安全责任体系,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等规划,纳入相关综合检查考核内容。 文物安全管理直接责任单位应明确文物安全管理责任人,并严格履行文物安全法定责任。同时完善安全防护设施和措...
1月18日,记者从省博物馆获悉,由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甘肃省博物馆承办的“陇右丝路寻珍录典——甘肃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展。 本次展览分为全面部署、开展工作、丰硕成果三个单元,展出了诸如祖鹿头骨化石、鸷鸟形金饰片、汉彩绘木独角兽、北周彩绘石佛头像等珍贵文物。本次展览详细总结了全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系统梳理和汇总了全省可移动文物资源,将甘肃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
记者17日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2017年该所继续对甘肃庆阳市宁县石家墓群东侧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东周时期墓葬6座,随葬品组合上以铜礼(容)器、车马器、棺饰组合、墓主人近身之物为主,这为了解东周时期棺饰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材料。 期间发现一大批铜器,其中铜礼器涵盖食器、酒器、水器等,其中2座未被盗掘墓葬皆为7鼎,墓主人身份或可接近国君等级。另外1件铜鬲口沿处发现铭文,目前已释...
记者16日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牵头的秦文化与西戎文化联合考古队去年两次对甘肃天水市甘谷县及武山县境内的遗址进行调查,共发现遗址95处,这明确了秦文化遗址的边界,证实渭河上游地区存在较多秦文化遗址的事实。 据了解,在95处遗址中,甘谷县发现以史前遗存为主的遗址、以周秦遗存为主的遗址、以历史时期遗存为主的遗址共45处;武山县发现包括以周秦遗存为主的遗址、以寺洼遗存为主的遗址、以...
资料图。图为甘谷礼新镇遗址(史前)。侯红伟/摄 记者16日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牵头的秦文化与西戎文化联合考古队去年两次对甘肃天水市甘谷县及武山县境内的遗址进行调查,共发现遗址95处,这明确了秦文化遗址的边界,证实渭河上游地区存在较多秦文化遗址的事实。 据了解,在95处遗址中,甘谷县发现以史前遗存为主的遗址、以周秦遗存为主的遗址、以历史时期遗存为主的遗址共45处;武山县发现...
记者近日从省文物考古所获悉,发掘于2006年的马家塬遗址,已有5000多件相关文物得到保护修复,其中2017年保护修复文物1400多件。 马家塬遗址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县,是秦文化与西戎文化发现与研究的重要成果,被列为“2006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据悉,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达上万件,保护修复工作艰巨。修复中,技术人员将除锈、脱盐、缓蚀等科学保护方法与传统修复方法结合,实现了遏制病害、提高...
月牙形金饰牌、鎏金镂刻吉祥纹饰马鞍、酥油茶壶、全省茶课银锭……340余件(套)文物精品1月1日亮相天津博物馆“茶马古道”展。记者从甘肃省博物馆了解到,我省多件文物也在展出之列。 茶马古道形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它从横断山脉盘旋至雪域高原,从南海之滨绵延到大漠深处,连接着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汉藏以及西部各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是多民族迁徙、交往、融合的走廊,是世上海...
近日,甘肃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分两组对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二期)、陇西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等项目进行结项验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马清林、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赵西晨、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铁付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梁宏刚,山东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王传昌等专家应邀出席,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负责人及项目建设单位、实施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参...
12月26日,由甘肃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甘肃省防沙治沙办公室主办的2017情系荒漠治理捐赠书画公益拍卖会在兰州举办。记者了解到,此次拍卖的百余作品是甘肃省20位老将军、书画家为支持全省治理荒漠化精心创作的,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据悉,本次拍卖百余作品共筹集资金39万余元,在拍卖会现场,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承诺将拍卖资金资助于治荒企业。
12月22日,甘肃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天水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及《隋唐屏风石棺床保护》2个项目进行了结项验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马清林、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赵西晨、山东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王传昌等专家应邀出席,省文物局副局长白坚主持验收会议。 验收组分别听取了2个项目实施情况的汇报,经实地勘验、资料审查、现场质询后,与会专家一致认为,2个文物保护项...
随着永泰城址墙体抢险加固工程于近日接近收尾,被称为中国古代军事要塞典范的甘肃永泰古城逐渐“转危为安”。 12月19日,记者从甘肃省文物局获悉,2014年,总投资2271万元人民币的永泰城址墙体抢险加固工程启动,保护内容包括本体加固、冲沟整治、墙基和墙顶排水、表面防风化处理等措施。目前,墙体抢险加固工程已完成并通过初验,还对该城址完成了防洪、永泰学校建筑群修缮、保护设施建设等项目。 ...
记者从甘肃省文物局了解到,甘肃省不断盘活文物资源,促进文物交流,拓展博物馆服务功能,让文物“活起来”,全省博物馆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甘肃素有“汉简之乡”“彩陶之乡”“石窟艺术之乡”等美誉,丝绸古道贯穿全境,沿线遗址分布密集,文化、文物资源丰富。全省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204个,市州和县区级国有博物馆覆盖率均达100%。 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显示,甘肃省330家国...
记者13日从甘肃省文物局了解到,甘肃省已完成22个长城保护项目,为我国长城加固和研究积累了有益经验。 甘肃是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的西起首,现有不同朝代遗存的长城3654千米,占全国总长度的近五分之一,居全国第二。其中,甘肃省内的明长城长度居全国之首。同时,甘肃省内95%以上的长城是用土夯筑而成,极易遭受风吹雨侵,保护难度大。 为此,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先后启动22项长城保护工程...
丹书铁券 近日,由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唐蕃古道——八省区文物精展”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有关唐蕃古道的精品文物245件(组),其中一件陈列在非常显眼位置的文物引起了记者的兴趣,据省博物馆文化产业处副主任刘光煜介绍,这是“会川伯赵安免死铁券”,是省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也是全国极为少见的“丹书铁券”。 什么是“丹书铁券”呢?原来就是在影视作品或民间故事中...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