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奴隶主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并非使用品。 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区都有发展,这是因为青铜作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优越性: 首先,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块(即红铜),因此铜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但红铜的硬度低,不适于...
考古发掘现场 摄影/刘陈平 11月30日,古墓现场 卢祥龙 摄(来源:成都商报) 文管所专家称,考古发掘工作不会影响新航站楼工程建设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建设区一处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黄土坡下,居然封藏着25座形制大小不等的古代墓葬,其中20座为汉墓。昨日,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双流文管所考古人员细看从汉墓中清理出的陪葬品时甚为惊异:不仅用来固定棺木的泡钉浑身包着金箔,就是躺在...
单霁翔:正考虑补偿善意文物持有人,以促成更多海外文物回流前天,收藏家范季融、胡盈莹向国家文物局捐赠了铸造于西周到东周初期的9件国宝级青铜器。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祥在捐赠仪式上表示,在文物追索工作中应当区分不同情况,考虑补偿善意文物持有人,以促成更多的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宗和“范季融·胡盈莹捐赠交接仪式”前天在北京国子监彝伦堂隆重举行,本次由美籍华裔收藏家范季融、胡...
11月16日,民众在河南安阳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内馆藏文物。当日,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国家“十一五”期间重大文化工程——中国文字博物馆在甲骨文发祥地河南安阳开馆。中新社发 王中举 摄 八件弥足珍贵的西周青铜器十六日在此间亮相新开馆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为其“捧场助兴”。有关专家表示,这批青铜器保存完好,形文俱佳,造型时代特征明显,堪称该馆...
商周青铜器由于是块范拼合而成,故而不能保持精确的平衡。在内范、外范之间若稍有不平衡,就容易造成青铜器器壁的厚薄不匀,或者产生重大的铸造缺陷。因此,商周时代的工匠普遍采用了厚薄相似的小块铜片垫在内范与外范之间,使内范与外范之间的空隙保持稳定和均匀,提高铸造质量。这在早期的绝大多数青铜器上都是可以发现的,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隐蔽而已。 垫片的合金与原器成分不一定相同,氧化的呈色也不相同。有的垫片采用...
牺尊 10月21日,为期两天的李峪青铜器研讨会在古城大同落下帷幕,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上海博物馆等科研单位的180余名专家学者,带着“终能了小愿、何时大梦圆”的复杂感情依依离去。作为我国青铜时代第二个高峰的杰作、作为绝世珍品享誉海内外,但却从不为山西百姓所知的山西浑源李峪青铜器,从此翩然逸出尘封的岁月,步入当今大众的视野与心田。 引子 我是一件青铜。人们叫...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大成果《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有关学科权威专家组成的验收组认为,《夏商周年表》是我国古代历史自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最有科学依据的年表。其中,武王克商年代、武丁在位年代、夏商分界年代及夏代始年的估定,具有重要创新意义。 两千多年来,中外学者根据各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立说,对武王克商的年代形成了至少44种结论...
警方追缴的文物。 几名男子在承包地里挖出青铜器,不但没有上交国家,还从湖北拉到西安来倒卖。就在他们联系好买主准备出手时,被警方抓获。近日,公安站前分局东广场派出所及时追回春秋时期青铜器3件,分别为国家二、三级文物。 三件文物 个个精美 昨日上午,记者在东广场派出所见到了3件青铜器,有长方形的、圆形的,虽然锈迹斑斑又沾满泥土,其中两件还稍有破损,但上面的纹饰很精美,器形也比较完整。 警方...
青铜器收藏是我国传统收藏中的一个大项,虽说国之重器大都在国家馆藏之列,但民用青铜器锅、盆以及素鼎和戈、剑之类的收藏者不少,带钩、先秦钱币等从材质上也属于青铜大类。 困扰收藏者的主要问题是辨伪,当前这方面的书籍文章不少,但大都文字冗长,读后难得要领,不便操作。现根据个人经验,且支几招,仅供参考。 第一招闻味、手搓 真正的千年古铜无论传世或出土品,均无刺鼻的酸、臭、呛等异味,出土生坑品稍带土腥味...
当前,随着我国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青铜器修复及保护工作的压力及重要性已日益凸现,并受到各地博物馆的高度重视。以湖北省为例,现有残破青铜器极多,无论是新出土的还是以往积压的,都需要尽快得到修复。这样才可能有效地延长这些珍贵文物的“寿命”,使它们在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拟就青铜器有害锈的去除及修复保护,谈谈自己的工作实践。 一、青铜器表面锈层对器物的影响 凸起,使器物表...
在收藏活动中,有大量的词汇来自,并没有科学的界定。或者说,一些名词的法律界定是明确的,却并非科学和的界定,因此,在公私收藏领域习惯上沿用了许多的术语和俗语。譬如:“出土文物”的一般性概念为从古代遗址、墓葬、窖藏、塔基、石窟寺,包括水底和沉船等的被发掘、打捞、发现及被盗掘出的古代文物,是相对于流传于世的瓷器、字画、家具、文玩等“传世文物”而言的。所以,...
安徽省博物馆藏楚“铸客”大鼎,是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青铜礼器,重400公斤,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腹围290厘米。气势雄伟,端重古朴,距今已有2400余年历史,属“国宝级”文物。它于1933年从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历经坎坷。 寿县,古称寿春,是楚国最后一座都城,历时19年,地下埋藏文物丰富。1933年,寿县发生旱灾,地方联保主任和保长发...
由安徽省博物馆青铜器修复专家历经4个多月奋战,被成功复制的“楚大鼎”,昨日上午在经过文物专家的严密包装后,当天下午正式装车启运,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旅途跋涉后,顺利回到楚大鼎的出土地寿县。在阔别故乡70余年后,“楚大鼎”今天将和家乡人民“亲密接触”。 昨日上午,在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克隆楚大鼎”的包装现...
子龙鼎,商末周初,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高103厘米,口径80厘米,传二十世纪20年代于河南辉县出土。 为迎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研山铭》、《中秋帖》、《伯远帖》、《淳化阁帖》等一大批国宝级文物齐聚一堂,引来大批参观者。然而,当他们踏进展厅,却发现在展厅进口处最显著的位置赫然矗立着一件巨大的圆形青铜鼎。只见这件青铜圆鼎形体庞伟,浑厚凝重,口沿下装饰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