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笔筒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从目前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明屠隆《文具雅编》载:“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湘竹,拼榈者佳。”故有笔筒为晚明之物一说。制作笔筒的材质多种多样,有瓷、竹、漆、水晶、端石、玉、牙、紫砂等。以竹、木、瓷笔筒数量最多。木制笔筒在明清之际较为常...
随着瓷器收藏的升温和藏家“只进不出”的收藏风格,使得目前古玩市场上仿品充斥。仿制文物自古就有,历史上出现过四次作伪高潮。第一次是在宋代,以仿造商、周青铜器为主;第二次是清乾隆时期,主要是名人字画造伪、作假,连乾隆皇帝也难辨真假,当时许多书画赝品上都有乾隆的题跋;第三次是晚清到民国时期,大量复制、仿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物,无所不造、无所不仿;第四次高潮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各种仿古...
历代瓷器文物总体上还有五种作伪方式,往往与瓷画(纹饰)等其他作假方式一起使用:一是做土锈法,因为明代以前的高古瓷器绝大多数是出土文物,一般鉴定方法是用水浸湿底部,用鼻子闻,如有土浸味便为出土文物。造假者便涂上一些老土冒充,但容易识破,因为土浸是瓷器上百年氧化腐蚀形成的锈斑,很难剥落,而假土浸很容易用手剥落。二是药浸法。即上已提到的用氢氟酸来处理釉的表面,或用高锰酸钾涂抹釉面、浸泡,这一手法不仅用于...
文物鉴定之木器的分类,木器虽非精细文物,然亦为中国名产中之最要器物。谨将各种重要木质述之如下: 一、红木凡木之红色者,均可谓之为红木。惟世俗之所谓红木者,乃系木之一种专名词,非指红色木言也。按:红木产自云南,叶长椭圆形,白花,花五瓣。木质甚坚,色红。木质之佳,除紫檀外,当以红木为最。不过产量甚多,得之较易。故世人视之,不若紫檀之宝贵也。北京现存之红木器物,以明代者为贵,俗谓之老红木。盖...
以明代宣德年制作的“宣德炉”最为著名。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责成宫廷御匠参照皇府内藏的定、汝、官、哥、钧等名窑瓷器的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
鉴定书画涉及历史文化知识,美学素养,文学基础和书画技法等多方面,不是一种轻而易举之事。我国自古至今书画家不计其数,不同时代的书法作品,风格面貌不同,即便在同一时代,不同的流派和作者,书画的风格也不同,就是同一位作者,其早期的作品与中、晚期的创作风格也可能有不同。加之,书画作品做伪的也很多,要从这些数量众多的书画作品中鉴定真伪,实在是一件复杂的工作。 目前的书画鉴定,主要还是传统的经验法...
题跋:古代题跋常包括:①对书籍内容的介绍和版刻时代、版刻特点等的记载、说明。②对图书情况和个人得书情况的记载。③对有关本书其它情况的记载。 藏书印:一般分为官印和私人藏书印。官印主要包括国家中央机构藏书章;地方政府的印信和封建王朝君主的内府藏书章。而私人藏书章则包括:名号印、堂号印、记事印、鉴定印等。 批校:一书印成流传后,有人常把阅读此书的见解、校语等写在书上。尤其是一些...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当大家对佛像鉴定概念还是很模糊,甚至佛像这一大类别在当时的拍卖行也仅仅是归入杂项的时候,金申老师就已经在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培训班举办了多次讲座。这一讲就二十多年,现如今当年的学员都已是各地文博界的专业骨干和顶梁柱,不少拍卖行也开设了佛像专场。 此外,金老师还在海内外高等院校讲学,为国内外公私博物馆、收藏机构鉴定佛像,为我国佛教艺术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金申借用龚自珍老...
书名叶:是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页,有的书名叶除书名外还署有编者、刊刻者和藏板处,以及刊刻时间,这就解决了版本的问题。 牌记:指在书的卷末、序文与目录后面,或书名页后面刻印的图记,是出版人对一书出版事项的记载。也标明了版本。牌记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进行了艺术加工,刻成钟形、炉形、爵形,也有无边框而随行书写,但多数画有长方形边框。 序跋:刻版印刷后,刻书者多写刻序,说明本书...
缂丝是中国著名的传统丝织品种之一。它是用通经断纬法织成的花紋丝织物,即以本色经丝,挣于木机之上,以手工把各种纬丝按花纹轮廓,一小块一小块地织成平紋组织的花紋。由于它是用小梭子按花纹轮廓分块织制的,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当花纹轮廓遇到垂直线时,就留有断痕,承空看时,尤如刀尖刻镂一般,故古书中称此织法为“通经断纬”。 缂丝的“缂”字,按《玉篇》和《广韵》的解释,是织纬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
款识表明了作者是谁,这对作品的鉴定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依据之一。但在古代的织绣品上,留有作者名款的并不多,尤其是宋代以前的织绣,都没有名款。早期的织绣名家,即使历史文献中有记载,至今也无实物可以印证。从南宋起,缂丝作品中出现了缂工的落款,也正是通过这些落款,我们才知道了当时的一些缂丝名家,其中最著名的有朱克柔、沈子蕃、吴煦等。 朱克柔是南宋高宗时期的云间〈今上海松江)人,以缂丝女...
青铜器的鉴定,主要是断代和真伪鉴别。除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之外,传统 的鉴定法,主要是从器物的铸造技术、造型、纹饰和铭文以及铜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专家们把这种方法归纳为几句话,即“抓其造型,视其花纹,识其铭文,查其地锈,找其范痕”。 从铸造技术方面辨真伪 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铸造,采用的是陶范法。这种方法无论是铸小件或大件铜器,都有良好的效果,对一些器形和雕镂复杂的器物,可先...
在古玩市场上,凡带铭文的青铜器,铭文字数越多,其价值越高,有铭之器的价格往往高于无铭之器价格几倍以上,故作伪者常在青铜器上作伪铭。从铭文辨伪,主要从掌握铭文字体的风格特征入手。 1、青铜器铭文字体风格特征 青铜器铭文字体的风格与各个时代铭文形成的方法密切相关。从商代至春秋时期,青铜器铭文一般是铸字,即先在内模的表面或在外范的内壁刻出突起的阳文,铸成的铭文呈底宽面窄,而战国时...
单色釉瓷器(塑)最早产出的窑口是越窑,在文物鉴定行内称“老窑口”。其他比较著名的窑口还有邢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而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最为稀有。 最早出现的瓷器(塑)是明器,包括人物、动物等捏塑和实用器鸡首壶,羊形水滴等。晋朝越窑生产的鸡首壶,盘口、束颈、圆肩、球腹、平底,鸡首圆嘴作流口,曲柄,柄上接盘口,两侧有对称的桥形系,釉色呈湖绿色略偏黄。一般元代...
铜器鉴定锈色之真伪,其法至为简易。盖凡伪制之锈,无论何色,如以加碱之开水刷之,其锈即落,伪迹毕露无遗,真者反较显明,此为鉴定铜器真伪绝妙方法,万试万灵也。惟伪造之玻璃锈,此法不适用,须以烧红之铁烫之,伪者即发出松香与胶味,真者毫无变化也。 再硝强水与盐囟所造之锈,此法亦不适用,但以舌舐之,凡有盐囟味者亦均伪制也。且伪锈多深浅不勻,糙而不润,均在表皮锈与地有极显然之分野,终不若真者之深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