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摘要】通过对大西北出土彩陶的纹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纹样具有明显的演变过程。针对纹样演变的事实,我们以彩陶纹饰的局部演变反观大西北环境逐步向干旱沙化的环境改变为出发点,依据符号学的基本理论,试图了解自然环境改变对彩陶纹饰变化的影响以及彩陶纹饰中体现出的自然环境改变的情形。文章最终得出结论:彩陶纹饰的演变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环境变化或为其主要因素。 【关键词】西北地区 彩陶纹饰 自然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主讲 5月22日下午,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考古讲座河南博物院分场迎来了第三场讲座,同时也是2016中原国学讲坛“文明向心——大道中原”系列讲座的第十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的《在旋动的世界里——大河村文化彩陶漫说》。 王仁湘是国内知名的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
五颜六色的彩陶,是孩子的最爱,G20峰会的召开,是全杭州人心中的一件大事,当两者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5月22日上午,30多个孩子齐聚萧山博物馆,他们用彩陶捏出了心中的G20,神奇的变化产生了。 活动现场一片热闹,孩子们拿着陶泥埋头苦干,家长们在一旁出谋划策。G20峰会参会国的国旗、国徽,甚至是当地土著都成了孩子们的创作对象,一个个彩陶作品新意十足。 “看,这是巴西的国旗,这是中国的...
4 月26 日,“陶土上的精灵——黄河流域史前彩陶大联展”登陆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展出。据悉,本次展览汇集了来自青海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博物馆、茂县羌族博物馆七家单位的115 件(套)精美文物,其中更有旋纹尖底瓶、彩绘龙纹陶盘、蛋壳黑陶杯等这样的国宝级文物,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史前彩陶的面貌,体现了史前文明的交流,更使我...
近日,敦煌博物馆馆藏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启动实施。 项目由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承担。主要对彩陶出现的脱落、泥渍、起翘、变色、龟裂、剥落、残断、结晶盐、裂缝等多种病害进行清理,控制或减缓文物劣化变质的进程,使文物本体和其承载的信息处于一种稳定安全的状态之中。 敦煌博物馆馆藏的21件陶质彩绘文物主要属于汉唐时期,这批文物器形保存完整,时代特征明显,形象生动,制作工艺和材料考究,具...
1月15日青海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陕西历史博物馆承担的“中国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馆藏陶器保护修复项目”进行了验收。青海省文物局副局长董志强出席并主持验收会议,青海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国道任专家组组长。 专家组在听取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项目组的全面汇报,检查了项目实施报告、修复档案及修复成果后,对保护施工给予了充分肯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以修复方案为原则,操作规范,实施得当,文物本体修复效果良好,圆满达到了预...
日前,青海省柳湾彩陶博物馆开展的馆藏彩陶器保护修复项目顺利完工,120件彩陶修复工作完成并通过评审验收。 这是青海省首批彩陶修复项目的一部分,历时4个月完成,专家组对项目实施路径、技术措施、用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审核,查验了项目技术档案、技术修复后效果,经充分讨论后,专家组认为文物本体修复达到了预定方案中的修复效果,同意该项目通过专家组评审验收。 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柳湾彩陶博物馆还与有关专家一...
1月19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敦煌博物馆馆藏陶质彩绘文物进行修复。 1月15日起,甘肃敦煌博物馆馆藏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启动实施。项目由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承担。主要对彩陶出现的脱落、泥渍、起 翘、变色、龟裂、剥落、残断、结晶盐、裂缝等多种病害进行清理,控制或减缓文物劣化变质的进程,使文物本体和其承载的信息处于稳定安全的状态。
1月19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敦煌博物馆馆藏陶质彩绘文物进行修复。 1月15日起,甘肃敦煌博物馆馆藏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启动实施。项目由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承担,主要对彩陶出现的脱落、泥渍、起翘、变色、龟裂、剥落、残断、结晶盐、裂缝等多种病害进行清理,控制或减缓文物劣化变质的进程,使文物本体和其承载的信息处于稳定安全的状态。 1月19日,敦煌...
5000年前,住在郑州的先人们就已经住上了“三室一厅”的房子?他们做出的彩陶到底有多精美?要了解这些东西,不妨到郑州市东北部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看一看。近日,改造升级后,该馆重新对外开放。 【开馆】 该馆是我省唯一的 史前遗址博物馆 1月16日,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举行。实际上,大河村遗址早在1986年就建成博物馆并对外开放,从2009年起,相关部门对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进行了改造升级...
百余件绘制着“神秘图案”的黄河流域史前陶器26日从青海、甘肃、河南、山东等地汇聚山东博物馆,考古学者根据陶器上的纹饰揭秘距今7000多年前人类祖先的“文化基因”。 《黄河流域史前陶器展》当日,记者在展厅中看到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距今有4000到7000多年历史。陶器上的几何图形令人费解,观众纷纷猜测这些抽象图案的来源和寓意。 考古学家在展览开幕后的研讨...
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37.7cm,口径13.8cm,底径14cm。 壶唇口,直颈,口部置两个对称乳钉装饰,溜肩,鼓腹,腹中部对称置双系。下腹陡收,平底。以红、黑两种色彩描绘纹饰,里口用黑彩描绘弧形纹;颈部以黑彩描绘连弧纹两周;肩、腹部主题纹饰用红、黑两彩描绘漩涡纹四组,漩涡纹内为菱形几何纹;肩部粗弦线及漩涡连线,边缘饰细密的锯齿纹。胎质细腻,表面打磨光滑。据...
彩陶钵,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高11.2cm,口径14.5cm,底径7cm。 钵圆唇,宽肩,肩以下陡收,平底。泥质红陶。器物表面施白色陶衣。肩部以褐彩留白二方连续叶纹装饰,每五片叶子组成一椭圆形图案,共五组。叶纹下饰褐彩圆点纹一周。据科学测试,青莲岗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4400年。 青莲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初在江苏淮安青莲岗发现而得名。该文化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和苏北,出...
彩陶水波纹钵,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高11cm,口径22.5cm,底径10cm。 钵圆唇外卷,束颈,口沿以下渐广,平底。泥质红陶。口沿及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简单的水波纹。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马家窑类型陶器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100——前2700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通常选择在水边南向的台地上聚居,水波纹是他们日常所见河水的图案化表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