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 1977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高15.6厘米 这件尖底陶罐上绘有符号,陶罐出土时位于无头墓主人的头部位置,起着代替人头的作用。史前时期战争频繁,并有猎头习俗,用尖底彩陶罐代替人头入葬的墓主人,可能是被其它氏族猎取掉了头颅。这件画有符号的尖底罐在人头位置用皮毛衬垫,并放在木板之上,珍重之意十分明显。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 水器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口径28厘米 此盆的外壁画有比较写实的鱼纹。在以半坡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遗存中,鱼纹是母题花纹,由这种母题花纹又演化出一系列的子题花纹,演变过程是由完整向局部演化,由写实向抽象演化。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 葬具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此彩陶盆呈红色,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高21.6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8.5厘米 此彩陶壶呈橙黄色。口部形如蒜头,顶部中央有圆孔直通壶内,圆孔周围绘黑彩四出扇形。壶身上腹部绘鱼鸟纹装饰,首尾相逐环绕壶身一周。一只水鸟向右侧立,长颈长喙,头顶生翎,身披条状羽毛,眼睛瞪得很大,鸟嘴衔住面前一条大鱼的尾巴。鱼又粗又长,身披大片的鳞甲,头部两侧还有突出的鳍状物...
基本信息: 编著:朱雪菲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7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501052530 内容简介: 史前彩陶是蔚为大观的史前考古遗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书采用层位学与类型学相结合的考古学方法研究彩陶遗存,重在体现其考古学研究价值。大体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优选限度地综...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 水器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长24.8厘米、高15.6厘米 此船形彩陶壶为盛水器,属于随身携带的水壶类物品。壶身形似菱角,顶部有杯状壶口,两个圆环形器耳分列于两侧肩部。在壶口下方、器耳之间的壶体侧面以黑彩绘制网格纹,网格的两侧还有鱼鳍状的三角形纹饰等。陶壶造型由仰韶文化常见的小口尖底瓶转化而来,基本是将纵向的瓶身横置并稍加变形,...
青海广阔的河湟流域,曾经是远古先民繁衍生息之地,他们用粗犷的双手,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遗产,柳湾彩陶就是中华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多年来对柳湾原始氏族墓葬群的发掘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考古界极大的重视和关注。 彩绘的陶器是柳湾原始墓地最为显著的特征,繁杂多变的纹饰,使人看得眼花缭乱,如圆圈纹、网格纹、蛙形纹、菱形纹、水波纹、绣珠纹等,每种图案脉络清晰,结构合理,红与黑两彩之间的...
著名鉴赏家、四川大学陈德富教授在《古陶瓷收藏与鉴赏》中论著:“马家窑文化,是由于1924年首次在甘肃临洮县发现马家窑遗址而得名。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彩陶也丰富。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和青海东北部。距今约5300 4000年,是仰韶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又叫甘肃仰韶文化。主要器型有:圆腹瓮、双耳罐、平底盆、平底碗、双耳瓮、深腹瓶等。纹饰多样、色彩绚丽,从而驰名中外。” 图示马家窑文化双耳彩陶...
x埃及文物部9月9日宣布,埃及考古人员在该国南部卢克索发现一座古埃及十八王朝时期为供奉阿蒙神服务的金匠之墓,该墓距今已有约3400年的历史。 据新华社报道,埃及文物部长哈立德·阿纳尼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墓址位于卢克索尼罗河西岸古埃及贵族墓葬区,考古人员发现时已损毁严重,但考古人员还是成功发掘出墓葬主人夫妇雕像以及祭葬面具。 此外,考古人员还在墓中发现多具木乃伊和彩陶人物雕像等...
三足圜底彩陶钵(老官台文化) 彩陶收藏的现状 中国彩陶发现较晚,至今仅有85年,而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
【解说】湖北屈家岭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一批漩涡纹彩陶纺轮,其中一类被认为是后世太极阴阳鱼图的原型,专家称其可能与中国太极起源有一定关系。 【解说】10月20日,记者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屈家岭工作站见到了此次挖掘出土的漩涡纹彩陶纺轮,只见其外观呈圆形,中间有小孔,其上可见黑色、红色的纹饰图样。 【同期】屈家岭联合考古队队员 张德伟:这种纹饰我们学名叫涡旋纹(漩涡纹),它分两种...
鲵鱼纹彩陶瓶是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晚期器物(庙底沟类型的年代据碳14测定为公元前3900年——前2780年)。1958年,它出土于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馆藏一级文物专家确认组将其定为国宝,现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这件彩陶瓶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2厘米,橙黄陶,深褐彩,小口,长颈,平底,颈部有堆绳纹一圈,腹部用黑色绘一人首鲵鱼图像。鲵鱼,俗称娃娃鱼,在我...
小撇口、削肩、鼓腹、平底。器身呈棕红色,为泥质红陶,口沿与腹部以红黑双色彩绘蛙纹图像,纹饰连续、清晰,虽有氧化褪色,但总体彩绘尚保存完好未有脱落。 马家窑文化陶器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及其以西地区,上下延续千年左右。因其主要地域是在黄河流域沿岸,因此民间俗称其为“黄河彩陶”。马家窑文化按其地域以及出土器物的特征来分类,又可细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小坪子、半山、马厂五种类型,陶器多为夹砂红陶或夹砂灰陶...
匜是一种盥洗用具。中国是礼仪之邦,很早就形成了一整套礼仪制度,同时也规定了一整套礼仪用具,盥洗用具是归类在礼器名下的,因此匜也应归入到礼器类目之中。匜这种用具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过去没有确切的定论。甲骨文里面还没有找到这个字,但在金文里出现大量不同写法的“匜”,如“匜”、“匜”和“匜”,因此可以确定,至少在西周,匜的使用就已经很普遍。金文里这个字又通盘“ ”和簋“ ”,说明当时或者是成组配套使用...
人面鱼纹彩陶盆 每座博物馆都有自己最得意的藏品,就连卢浮宫,这个地球上最也会在《蒙娜丽莎》、《米洛的维纳斯》旁设上专门的标志,告诉游人,这是它的“highlights”。这些镇馆之宝,是艺术巨匠们创造出的最不同寻常的作品,它们无比精彩,但这不是全部,它们还代表着这座博物馆的性格、气质和魅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访国内各大博物馆,去看看它们的镇馆之宝。 ◎中国国家博物馆·人面鱼纹彩陶盆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