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钧窑天蓝釉碟,北宋,高2.1cm,口径10.3cm,足径4.7cm. 碟平口外翻,浅弧壁,圈足。通体釉色呈天蓝色,是钧窑最具代表性的标准釉色。圈足底部无釉。 对此件器物之用途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日用类的浅碟,有的认为属于文房类的笔掭。而据传世钧窑墩式碗造型的尺寸、大小来看,这种浅碟有可能是墩式碗的盖子,与碗配套使用。
钧窑天蓝釉墩式碗,北宋,高5.9cm,口径10.7cm,足径5.1cm. 碗呈墩式。敞口,直壁,近足处内收,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圈足底部无釉,以备使用垫饼垫烧。釉层乳浊,恰似蔚蓝天空之色,故曰“天蓝”釉。口沿处一周略呈淡黄色,为还原气氛烧成所致。 此碗器形古朴稳重,给人敦厚淡雅之美感。
钧窑天蓝釉碗,北宋,高7.9cm,口径18.9cm,足径5.7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天蓝色釉,足底无釉。 此碗圈足处不施釉,露出胎色呈黄铜色。清代乾隆皇帝御制诗《题钧窑碗》,其中有“围匡底用以铜锁,口足原看似铁坚”句,描述的正是这种似铜铁色的圈足。
钧窑天蓝釉盏托,北宋,高5.6cm,口径5.9cm,底径4cm. 盏与托连烧,圆口,中部出托沿,圈足中空。通体施天蓝色釉。 盏托又称茶托子,为古人品茗用具,以防手持茶盏烫手,最早见于唐代。据唐代《资暇集》记载:“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烫指,以碟子乘之……人人为便。”其后开始不断出现各种材质与形状的盏托。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折沿盘,北宋,高2.8cm,口径18.1cm,足径10.5cm. 盘敞口,折沿,浅弧腹,圈足。足内满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里、外施天蓝色釉,釉面有不规则的紫红斑块,犹如蔚蓝天空上的几朵红霞,绚丽多彩。 此盘胎体厚重、坚硬,釉层肥厚莹润,釉面有“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宋代钧瓷的主要特征之一。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北宋—金,高4.1cm,口径8.3cm,足径2.9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胎呈褐色,质地坚致。里、外施天蓝色釉,上有紫红斑,匀净光润。口沿呈浅黄色,圈足涂褐色釉。 北方中原地区的民间钧窑系产品中,时常会在蓝色底釉上涂抹红(紫)色斑块。红斑系氧化亚铜胶体粒子的呈色,这些釉斑的形状不定,没有规律,具有随性率意的特征,融合在底釉中,如同窑变自然形成的效果一般。
以钴为呈色剂的蓝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三彩陶器。高温钴蓝釉瓷器则是元代景德镇发明的。钴是青花的呈色剂,融在釉中,即可烧成钴蓝釉,呈色十分稳定。但是色彩鲜艳的蓝釉,除釉色纯净外,尚须有洁白的胎质映衬,方能显现出蓝如宝石的理想釉色。景德镇陶工在元代发明高温钴蓝釉后,又于明清时发明了回青、洒蓝和天蓝等釉色,绚烂多彩,耐人寻味,现分别介绍如下: 1、元代蓝釉 元代蓝釉产品传世完整者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
一、“孔雀蓝釉”简介 “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由于部分器物发色偏绿,因此也有人为其命名“孔雀绿”(或“法翠”)。坦言讲,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人们根据该类色釉的日常视觉发色不同而进一步划分所得,统称时可用“翠蓝”一词。限于“翠蓝”不太为人熟知,笔者在本文中就使用“孔雀蓝”统称该类色釉。 孔雀蓝在制作初期种类并不丰富,随着它的呈色、胎釉结合等诸多...
霁蓝釉是一种瓷器釉色的名字,它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蓝釉在明、清时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要在1280至130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霁蓝釉的瓷器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后人常称为“霁清”,将它和白釉、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了元代的传统,延烧不断,主要的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明代的霁蓝是最为后人而...
明代嘉靖万历的青花和蓝釉瓷器,十分珍贵。事实上,整个明代青花和蓝釉瓷随着历史的进程有着奇妙的变化。早期颜色浓艳,中期淡雅,晚期又回到浓艳;器形早期硕大,中期小巧,晚期回到了硕大;嘉靖万历瓷器的器形繁多,风格在硕大的基础上前后也有变化。晚明瓷器不仅品种多,产量也较高,现在的存世量相对明早期的永乐宣德、明中期的成化弘治要多一些,在拍卖会上较容易见到,收藏的机会也多一些。 明晚期色彩变浓 嘉靖开始进...
清早宝石蓝釉器 在铜釉中如果渗有高分量的磷酸盐,而氧化铝的成份又低,那在高温烧成后表面釉色总泛上青蓝的色调,而过去还当这是钴料烧成的。长沙窑像中国其它瓷器,常就地采用漫山遍野的凤尾草作为釉料,凤尾草含氧化钙,又带有磷酸盐,在烧成后铜釉的纹饰便带松石绿的色层。 含氧化钙多的釉水也称石灰釉,在高温中烧成透明的松石绿表层,但石灰釉在高温中的黏度低,容易流淌,因此不好控制。在这种乳浊白釉中加入铜釉,高...
提起孔雀蓝釉瓷,人们便会想起2004年香港苏富比的春季艺术品拍卖,此场拍卖的重头戏是286号明宣德孔雀蓝釉盘,1238.24万港币的拍卖成绩,成为单色釉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这只天价盘子原属英国铁路退休基金会,记录良好,品相极佳,盘形优美。器壁暗刻花纹,盘底青花双圈六字官款。孔雀蓝釉发色均匀鲜艳,专家坦言:就明代早期瓷器的烧造水平而言,此类品种在世界上存世量不超过十件,实属绝代珍品。 "孔雀蓝釉"...
外形描述:此三足炉高9.5厘米,盘口,直颈,鼓腹,裸足。 整器虽不高大,但其简洁有力的线条勾勒出规整庄重的气概。釉色呈天蓝色,渗透出一些紫红色。这是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它的口部边缘清晰可见黄棕色的胎质,这是釉从上往下自然流淌的结果,在其底部露出足部的部分,可看到其釉层相当的肥厚莹润。 收藏小常识: 钧窑是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位于河南省禹县。钧窑有两大特色,...
“虽有家财万贯,不及钧瓷一片。”清末民初时一件宋钧窑器可值数十万银元,现在你即便出得起这个价,也买不到了。手中有的更是不轻易出手。“宋钧”和“元钧”尚且如此,至于“唐钧”就更难见到了。查相关图书,仅《中国陶瓷》“钧瓷史”一节指出:“在已发现的100余处窑址之中,其烧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下限则晚到元代……”,也就是说唐代也有钧瓷。我见到二件瓷器,初步判断是唐代钧瓷,理由如下:首先它不是仿品。因为现代...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