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ⅳ-4 所属地区 湖北·襄樊·襄阳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襄樊市襄阳区 宜城市 申报日期 2007 戏曲剧种。 流行于湖北北部襄阳、枣阳、宜城等十余县。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在当地流行的民间说唱歌舞及民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唱腔有桃腔、汉腔、四平、彩腔等。传统剧目多为民间生活小戏。清末民初,专业班社较多,后日渐衰落。解放后加上丝弦伴...
遗产编号 ⅳ-5 所属地区 湖北·十堰·竹溪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竹溪县 申报日期 2007 汉剧的又一个支派。流行于湖北郧阳地区。系清乾隆、嘉庆年间,鄂东的“二黄”戏传入鄂西北山区演变形式。盛行业余清唱(俗称“坐万字”),约在一百多年前出现专业班社,登台演出。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剧目以“列国戏”、“三国戏”、“唐宋戏”居多。 山二黄又称汉...
遗产编号 ⅳ-19 所属地区 山西·朔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朔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赛”是古代的祭祀活动,意在酬报神福,祈求平安。这一剧种是专为祭祀(赛)演出的,而且把戏剧活动和祭祀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所以叫“赛”、“赛赛”,或“神赛”。 赛戏是个十分古老的剧种,晋北的乐户不知始于何朝何代,但其大量增加却是在明初,从而带来了赛戏的一度繁...
遗产编号 ⅳ-20 所属地区 山西·晋城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晋城市城区 申报日期 2006 上党地区的皮黄腔,称上党二簧。它是一个独立的剧种,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当地人将其称为“土二簧”。 上党二簧的唱腔,分西皮、二簧两大种类,包括反一黄在内,总称皮黄,属板腔体。西皮有原板、西皮二板(分慢、中、快)、散板、摇板;二簧有正二簧、反二簧、原板二、...
遗产编号 ⅵ-2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大理州 申报日期 2006 白剧主要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及丽江市部分白族聚居地区。 白剧原名“吹吹腔剧”,是大理地区白族演唱的一个古老剧种,与明代的弋阳腔有渊源关系。白剧音乐包括唱腔音乐和伴奏曲谱两大部分。唱腔音乐由吹吹腔和大本曲两大类组成,同时还吸收改编了部分民间乐曲;伴奏音乐包括传统吹吹...
遗产编号 ⅵ-3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楚雄州 申报日期 2006 彝剧主要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彝族聚居地区和云南省内部分彝族自治县。 彝族最早的戏剧演出活动始于1947年,原楚雄州大姚县直苴乡(现属永仁县)小学教师用彝族歌舞编演过节目,但未普及。新中国建立后,一批革命歌曲和文艺节目传入彝族地区,一些有文化的彝族青年受其影响...
遗产编号 ⅵ-4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昆明市、凤庆县 申报日期 2006 宜良滇剧 昆明市宜良县滇剧演出的年代较早。据《曲靖地区戏曲志》记载,清末民初,宜良县就有陈维纯组建的滇剧班子,主要演折子戏,也演出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条纲戏。由于演出活动较频繁,就在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滇剧艺人。1953年,宜良成立了“协兴滇剧社”,把一些分散在...
遗产编号 ⅵ-6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昭通市 申报日期 2006 昭通端公戏是古老的云南民间仪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昭通市镇雄、彝良、大关、盐津、巧家、永善、威信、绥江、昭阳等县区的偏远山区,主要在庆菩萨、庆坛、打傩、阳戏及斋醮等仪式活动中演出,因由端公表演而名。 据端公法名谱系及口碑资料记载,端公戏约于明清时期由江西、四川等省...
遗产编号 ⅵ-7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澄江县 申报日期 2006 关索戏系云南傩戏剧种,属军傩范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流传于玉溪市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小屯原名先锋营,相传诸葛亮平定南中时,命关羽之子关索为先锋,后屯兵于小屯村。故有关索戏是随军传入澄江之说。 小屯村的关索戏,旧时每三年才演出一次,即当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二在本...
遗产编号 ⅳ―1 所属地区 湖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湖南省湘剧院、长沙市 申报日期 2006 长沙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中的一个主要剧种,明代由江西 阳腔传人,并与长沙等地的民间音乐结合后逐渐形成,所谓“西阳影堕仍浮水,南曲声低屡变腔”指的就是戈阳腔。湘剧旧称“人戏”、“大戏”。它由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4种声腔构成。因用长沙方言官话演唱,并以长沙...
遗产编号 ⅳ―2 所属地区 湖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衡阳市、永州市、邵阳市 申报日期 2006 祁剧,也叫祁阳戏。它分为永河、宝河两派,但舞台语言,统一用祁阳官话。声腔有高腔、弹腔、昆腔三种。它是湖南历史悠久、流行较广并对粤、闽等省不少剧种的形成与发展颇有影响的戏曲剧种。祁剧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祁剧现有传统剧目总数上千,有一两...
遗产编号 ⅳ-3 所属地区 湖北·恩施州·来凤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来凤县、咸丰县 申报日期 2007 南剧音乐主要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梆子腔)”3大声腔组成。南路声腔源于楚调,与湖南荆河汉戏有渊源关系;北路声腔由“秦腔”的梆子腔衍变而成,上路系弹戏,川梆子。此外还吸收有昆曲,高腔、民间小曲,宗教祭祀音乐的精华...
遗产编号 ⅳ-26 所属地区 辽宁·沈阳·和平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沈阳市和平区 申报日期 2006 奉天落子是评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 l923年前后,“唐山落子”发展到东北各地,以沈阳(旧称奉天)为活动中心,称“奉天落子”。当时出现了花莲舫、李金顺、芙蓉花、筱桂花、花玉兰、喜彩春等大批女演员,其中以李金顺成就最高,在唱腔和表演上均有新的创...
遗产编号 ⅳ-30 所属地区 辽宁·鞍山·千山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鞍山市千山区 申报日期 2006 起源于西汉的皮影戏又名“灯影子”,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有研究证实,中国所有的戏曲种类均起源于陕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于皮影,皮影戏也可以说是中国一切戏曲艺术的总源头。公元1585年,辽南皮影戏创始人黄素志将它带到辽河岸畔,此后数百年间,人们在皮...
遗产编号 ⅳ-31 所属地区 辽宁·鞍山·海城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海城市 申报日期 2006 海城皮影戏俗称驴皮影。它是用驴皮刻制的人物外形,用灯光照射以表现故事情节的戏剧。皮影艺人边演唱边操纵,并伴以音乐伴奏。在过去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深受海城老百姓喜爱。海城皮影戏属于河北滦州影调,具体于清嘉庆年间传入海城牛庄,道光年间吴老秀等皮影艺人的演出活动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