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这枚纪念章,是伟大淞沪抗战的纪念,也是共产党人领导的上海总工会辉煌历史功绩的见证。 该纪念章为紫铜质,盾形,宽32mm、高41mm、厚约1.5mm。正面最上方为弧形横排右读“淞沪抗战纪念”主题文字,其下为象征抗日爱国官兵的半浮雕钢盔图案,图案上有竖排两行“民族英雄”4字。再下方为象征上海工人阶级,同时象征大上海的厂房图案,图案上有斜排右读̶...
民国20年(1931)6月宋哲元部改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辖第37师(师长冯治安)、第38师(师长张自忠),军部驻山西阳泉,整军经武,积极准备抗日。民国22年(1933)1月初日军攻榆关,热河危急,2月间宋通电全国,决心抗击日军,奉命开赴北平附近参加长城抗战。3月4日承德失守,长城告急,第29军紧急增援喜峰口,9日冯治安、张自忠师开始与日军在喜峰口接触,11日宋部赵登禹、王治邦旅之大刀队夜袭喜峰口...
韩联生,时年41岁,湖南省湘潭县人,华野特种兵纵队参谋长,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牺牲职务最高的指挥员。战役中,为发挥工兵“飞行爆破”的威力,韩联生积极钻研,改进技术,并亲自到工兵团驻地指导迫击炮送炸药试验,因炸药意外爆炸,光荣殉职。韩联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1924年入党,1930年参加红军,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曾5次负伤,为人民屡建战功。他的一生是勤奋钻研的一生,常废寝忘...
这里陈列的是民工使用的各种担架。有渤海一分区模范担架团用过的担架,有皖北人民解放宿县时用过的担架床,还有棚式担架、靠背式担架和推抬两用担架车。战役中,担架员抬着20万6千副担架,不畏艰险,奋勇抢救伤员,冒风雪饥寒和敌机袭扰,长途跋涉,完成了9万8千名伤员的转运任务。战后,石连生被授予特等支前功臣称号,并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这张布满弹痕和勇士们血迹的门板是当年架桥用的。1948年11月15日,中野三纵对宿县发起总攻。某部七连在突破西门战斗中,以勇猛神速的动作,冒着国民党军密集火力的封锁,用老百姓支援的门板、木料,在三丈多宽水深没顶的护城河上,强行架桥,使攻击部队快速通过,冲入城内,全歼国民党军第二十五军一四八师及交警第十六总队等部1.2万余人。宿县的攻克,对切断徐蚌间联系,完成对徐州刘峙集团的战略合围具有重大意义。
粟裕喜欢看地图,他说看地图看地形是军事指挥员的必修课。每到一地,工作人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挂军事地图。这是粟裕在淮海战役期间,考虑战略全局问题时使用过的地图。此图是1947年冬,缴获原国民政府国防部制印的全国一百万分之一地图。
随着淮海战役战局的发展,华野、中野并肩战斗,战役规模、战区范围越打越大,后勤支前任务非常繁重。为此,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指示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同志组成总前委,由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一切。总前委的成立,使淮海前线有了统筹一切的总指挥部,对及时贯彻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协调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作战行动,统筹战区党政军民全力支前,争取淮海战役的全胜,从组织上提供...
这是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给华野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电报中提出首歼徐州以东黄百韬兵团及“攻济打援”等作战方针与部署,在第一阶段得到完全的成功,只是战役的发展比预计的更为顺利,因而胜利也比预计的更快更大。该电后作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发表在《毛泽东军事文集》中。
这里展出的是总前委接受中央军委指示,指挥部队作战用的通讯器材。总前委对战役的指挥通常由刘陈邓三位常委酝酿决定,用电报、电话同粟裕、谭震林磋商实施。战况紧急时由常委临机处置,重大问题报告军委。战役期间,总前委坚决贯彻中央军委指示,民主决策 ,提出了许多战略性建议,有效指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统筹规划各地区的后勤支前工作。一封封电报从总前委指挥部发出,及时将战场情况上传下达,为夺取战役胜利发...
红三军团某连有一个9个人的炊事班,携全连仅有的一个铜锅进入草地。炊事员一个个牺牲,铜锅一次次换肩膀……走出草地后,铜锅已挑在司务长的肩上,炊事班的其他同志全都牺牲了。 “为救命,贺龙把他的枣红马都杀掉给战士们吃了。”老红军胡守富回忆说,每到宿营地,贺老总便千方百计地钓鱼,“几条小鱼熬成的汤,把饿晕的军团政委关向应救醒了,而他自己却嚼了3...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1师4团作为全军先遣队来到夹金山下,拉开了长征路上最为悲壮的行程的序幕。 “那天是农历五月初四,他们从山上下来时,穿的衣服五颜六色,什么样式都有。人都很瘦,差不多皮包骨头了。”回忆起红军到达四川小金县达维镇的情景,92岁的张绍全至今记得很清楚,“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身着破烂的单衣,打满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
漫漫长征路,创造了多少军事史上的奇迹,也留下了多少感人的故事。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一条灰色毛毯的背后,就有这样一个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关怀爱护受伤战士的感人故事。 吴焕先(1907-1935),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6年入党,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留在鄂豫皖地区坚持斗争,并重建红二十五军,任军长、政委等职。1934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
马鞭长80厘米,乃铜套头藤制品。这条马鞭并非邓小平保留下来,捐献本馆,而是一位邓小平并认识的老实巴交的壮族农民保存下来的。1930年秋的一天早上,邓小平由恩隆县苏维埃政府领导陪同,骑着一匹高头大马,风尘仆仆地赶到林凤区苏维埃政府,随即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下午在区里开座谈会,傍晚转回县城。也许走得太急,邓小平将马鞭遗忘在区政府里。区政府炊事员黎爱廷把它收藏起来,希望能再次这位神采奕奕的年轻政委,将马...
刘长贵1919年出生在陕西汉中,原名叫刘长娃。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寒,曾被父母卖给别人换口粮。 1933年,14岁的他,参加了红军队伍。因为当时有好几个叫刘长娃的,部队首长给他改了名,叫刘长贵。“红小鬼”们参军没几天,他们就参加了黄花岭战斗。战斗很惨烈,与他一起参军的好几个伙伴都牺牲了。他内心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暗下决心,一定要英勇杀敌,为伙伴们报仇。 后来,他来到红军第四...
这张普通的听课证,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函授部印发的,比名片略微大些的油印硬卡纸,上面贴着持证人笑容可掬的标准像,有效日期为1957年8月。这张中国人民大学函授专修科“特许听课证”的持有者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最高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检察长黄火星。 黄火星生于1909年,1931年成为中共党员,曾任红十一军九十五团政委等职,参加过5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后,黄火星在张鼎丞、邓子...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