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ⅲ―39 所属地区 西藏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西藏自治区 申报日期 2006 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种腰鼓舞,起源于达布(现加查)地区。相传公元八世纪中叶,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赞在莲花生等佛教大师的协助下,在雅鲁藏布江北岸上兴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时,白天工匠们辛辛苦苦修建的墙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毁掉。为了迷惑鬼神,莲花生大师从达布地区邀请了卓巴...
遗产编号 ⅲ―40 所属地区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青海省同仁县 申报日期 2006 土族於菟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包含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於菟又是舞者的称谓。仪式开始时,名为於菟的舞者在赤裸的上身绘上虎豹图案沿村进行表演,挨家挨户跳舞...
遗产编号 ⅲ―41 所属地区 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申报日期 2006 塔吉克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则分布在该县以东的莎车、叶城、泽普等县。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民族精神逐渐形成了塔吉克民族特殊的审美追求。他们视鹰为强...
遗产编号 bjⅲ-1 所属地区 北京·门头沟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门头沟区文委 申报日期 2006 太平鼓是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民间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清末,太平鼓传入门头沟地区。历史上门头沟很多村落家家户户、男...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津沽记忆博物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主题活动。 活动当天,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向津沽记忆博物馆捐赠非遗作品。“杨柳青木板年画”的代表、天津杨柳青年画艺术公司总经理孔青向博物馆提供了《莲年有余》《春牛图》《访友》三幅作品;“叶赫那拉体满汉双文书法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叶赫那拉。振海捐赠了《福禄寿禧》作品;“郝记剪刻纸花”代表性传承人、津派剪纸...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在面塑项目中同台竞技 6月10日,备受瞩目的第六届国际非遗节在成都盛大开幕。隆重的开幕式、烧脑的国际论坛、传统的表演艺术和民间节气展演、国际非遗大展、非遗竞技成果展、中国传统表演艺术进社区和主题分会场活动、非遗传播推广等7大主体活动和9大分会场活动精彩纷呈。未来9天,来自全世界的1100多项非遗项目汇聚国际非遗博览园,一起“烹饪”出一场历史与文化的饕餮盛宴。 没有乐谱的...
6月11日,社区居民在上海黄兴公园举行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观看川剧《变脸》。当日,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上海黄兴公园举行。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6月11日,上海港退休工人在上海黄兴公园举行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表演《码头号子》。当日,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上海黄兴公园举行。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6月10日,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国际论坛在成都锦江宾馆举行。本次论坛以《公约》精神实践与保护为主题。应邀出席论坛的中外嘉宾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相关国外文化部代表、非遗专家,《公约》全面成果框架政府间工作组会议各缔约国参会代表,中国文化部代表,国内各省(区、市)文化部门代表,国内非遗传承人代表等60多个国家300多人。 论坛开幕式由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主持,教科文组织公约秘...
6月10日,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举行“喜迎党代会,荆楚新跨越”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荆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展演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图为东宝区石桥驿镇湖北梁山调花鼓剧有限公司表演《梁山调串烧》。(记者 朱舜 摄) 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在市群众文化中心举行“喜迎党代会,荆楚新跨越”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荆...
天津市人民政府近日批准公布了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个名录中,名满海内外的天津“煎饼果子”成功入选。 绿豆面、鸡蛋、葱花、油条、面酱、辣子……天津“煎饼果子”历史悠久,是天津最知名的风味小吃之一,被誉为继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天津三绝”之后的“第四绝”。 据了解,此次新公布的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
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二十四节气”标识系统设计征集活动在京启动,通过“设计+非遗”的形式,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独创的文化遗产,综合了天文、物候、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经验,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北京国际设计周策划总监曾辉说,以创意...
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恰逢“2017年首都国企开放日活动”在拉萨举行。中建一局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项目作为此次开放的130多条活动线路之一,迎来了西藏大学、西藏彩泉福利院师生及当地藏族同胞到施工现场观摩,世界最高非遗博物馆的中国品质。
海南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天涯海角展出三天 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期三天的海南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天涯海角开展,现场展出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崖州“龙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抄本等500件实物,并进行了军坡节穿杖、儋州调声等现场演绎活动,受到诸多游客的围观。 据悉,由中共三亚市委宣传部指导,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天涯藏美...
遗产编号 ⅲ-21 所属地区 湖北·宜昌·秭归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秭归县 申报日期 2007 秭归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既是中国脐橙之乡,又是民间歌舞之乡。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就诞生在这里。秭归的柑桔闻名遐迩,秭归的文化源远流长,秭归的花鼓舞也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茅坪建东花鼓就被宜昌地区列为“七鼓一曲”特色艺种,一九八八年由湖...
遗产编号 ⅲ-19 所属地区 湖北·宜昌·兴山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兴山县 申报日期 2007 地花鼓(俗称花鼓子)是流传在宜昌市域秭归、兴山、宜昌等县的汉族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据老艺人祖辈相传推断,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一周二岁打花鼓,打到九州十三府”的台词唱腔来看也说明了它源远流长。 地花鼓属灯舞类,最初...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