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一、藏传佛教伦理的基本特征 自从藏传佛教在广裹的青藏高原形成和发展起来以后,佛教和藏族便形成了水乳交融,难解难分的关系,藏传佛教道德也逐渐在整个藏族伦理道德中居于核心地位,渗透到广大藏民的心灵之中,成为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藏族伦理主要体现出以下的佛教特征: (一)慈悲行善,无私利他 藏族接受了佛教戒恶扬善的价值取向。佛教的善,外延有不少,其中之一是爱利他人。慈悲...
藏传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本文主要是对其中的终身教育思想阐述一些个人的观点和认识。 一、藏传佛教文化的开放性 (一)六道轮回与因果报应的观念 六道轮回主要是指心识的连续迁移性,凡是有灵识的生命,他某一世取得的身体只是生命暂时呈现形式,它只不过是心识临时的居所。借助特殊的因缘,身体从产生到灭亡都是自然规律。心识由于受业力的牵引,在六道中不断轮回。 (二)人身难得 ...
“老庄思想的多样性与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学术研讨会开幕。 5月7日至9日,“老庄思想的多样性与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美术学院成功举行。 研讨会分组讨论设三个分会场,与会专家分别围绕老庄哲学的新视野、黄老政治哲学研究、对话关系、包容性和多元化视野下的道家思想、道家与道教思想文化、道家思想与生态文明、道家思想与审美艺术等议题展开讨论。会上,各位专家各抒己见,会议气氛热烈活泼,达到...
杨时(1053 —1135 年) ,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将乐(今福建将乐) 人,是程门四大高弟之一,对二程洛学南传起了重要作用,被视为二程道学的忠实拥护者和传播者。南宋理学家叶适评价杨时在学术思想上的功绩时说他“力行二程之道, 黜王氏(即王安石) 邪说, 节高而安, 行峻而和, 学者所师, 当世所尊, 可谓贤矣”。[1] (卷十) 另一理学家张木式也说:“宋兴百有余年, ……有儒生(即王安石) …...
文殊菩萨是佛教智慧的象征,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他和观音、地藏、普贤并称为四大菩萨。文殊菩萨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空宗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独到的风格。佛教重视智慧解脱,文殊菩萨的思想对佛教的发展、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下面就从菩萨的来处、行愿及净土、文殊般若经及文殊菩萨的影响等方面来对文殊菩萨及《文殊般若经》的思想影响做一番探索。 一、菩萨来处 文殊菩萨,梵文 Manjusri...
在佛教中,佛祖释迦牟尼的言行记录被称作“经”,而一个宗派祖师的言行录也被称作“经”的,在佛教史上六祖慧能大师是唯一的一个。本文主要论述六祖大师的禅宗思想以及“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禅法,并阐述慧能大师对整个佛教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引言 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得如来心印。达摩祖师一苇渡江,传西天密旨。递至六祖,如来禅逐渐演变为祖师禅,禅宗真正中国化、平民化,成为中...
佛教作为外来思想文化,从进入中国社会开始,即开始了自身的中国化进程。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禅是佛教中国化、佛教现代化的产物。这里所说的佛教中国化,是指佛教在适应中国社会环境过程中,吸收传统儒家、道家等思想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化佛教思想文化的过程。佛教中国化的思想成果是隋唐宗派佛教特别是天台、华严、禅宗。所谓佛教现代化,则主要是指近代以来由太虚法师倡导的人间佛教的形成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佛教的现代...
历史上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和藏传佛教及其学说和思想,对营造建筑形式和组织建筑空间等建筑实践活动,在主观和客观上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并形成了藏式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这些设计思想和理念,对藏式传统建筑的建造和发展,对西藏城乡建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一、天梯说 西藏历史传说中的聂赤赞普是西藏第一个藏王,他和他之后的六个藏王,史称天赤七王。传说天赤七王都是天界的神仙,等到他们...
南北朝佛教徒热衷于社会慈善事业,这是受到佛教福田思想的影响。福田指人们为将来的福报所做的事,就好像播田撒种可致收获一般。自西晋以降,有一些汉译的佛典中提到了福田这个观念,出现敬田、悲田等观念,敬田是指佛、法、僧三宝,恩田是指父母师长,悲田是指贫穷者,苦田是指畜生。特别是西晋所译《佛说诸德福田经》提到七种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此七法是: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
内容摘要:《华严经论》的一乘思想包括“简别”和“融会”两个方面,“简别”即对“大乘”与“小乘”以及声闻乘、辟支佛乘、菩萨乘三乘之问的差异和优劣的判析;“融会”则是以“一乘”或“佛乘”来统摄大小诸乘,使一切众生皆入佛道,获得究竟涅粲。《华严经论》的一乘思想受到了《十住毗婆沙论》和《涅粜经》等经论的影响,与后来的华严宗的“别教一乘”思想有很大差异。这种独特的一乘思想对理解中国佛教中的一乘思想的嬗变有一...
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分为若干宗派:天台、唯识、律、净土、华严、禅等等。至唐以后,其他宗派均先后衰落,而禅宗的影响越来越大,终至独秀,究其原因或有许多方面,但就禅宗更能体现中国哲学以“内在超越”为特征这点说,似应为研究者所注意。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自有其宣扬教义的经典、一套固定的仪式、必须遵守的戒律和礼拜的对象等等,但自慧能以后的中国禅宗把上述一切都抛弃了,既不要念经,也不要持戒,没有什么仪式...
思想者(作者:罗丹) 原为《地狱之门》(取材于但丁的《神曲》)组塑的一部分,后翻铸成铜像。思想者是但丁象征形象。一个强有力的巨人弯腰屈膝的坐着,右手托腮,嘴咬着自己的手,他默默凝视着下面被洪水吞噬的苦难深重的人们。她爱人类,难以对那些罪人作出最后判决,他深怀同情,陷入极大痛苦和永恒的沉思之中 。
译者说明本文是海外学者陈善伟留下的一篇论文(英文),译供谭嗣同哲学思想的研究者和宗教思想研究者参考。 本文共二部分,全译第一部分(约八千字)论《仁学》与佛学的关系;节译第二部分(约二千字)关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争论。这里刊登的即第一部分。作者认为,谭嗣同在发展“仁”的哲学概念方面有贡献,但也指出把“仁学”与佛学概念简单类比的缺陷。不论把谭划为唯物主义者或唯心主义者,都会犯无视其主要概念双重性的错误...
【核心提示】晚明思想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发展态势,直接影响到当时社会文化的诸多领域。应该说,这种宗教化倾向叙事内容的选择是和作者对佛道思想中所具有的宗教伦理功能方面的认同密不可分。三言二拍通过劝善以及对善的奉行去努力实现对成佛、成仙的追求,摆脱现实的无奈、束缚和种种局限。 晚明思想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发展态势,直接影响到当时社会文化的诸多领域。就文学方面而言,许多文学家主动出入佛道,阅读佛道二教经典...
中国佛教中蕴含着丰富的保护生命和生态的思想,其思想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众生平等思想;二是生态整体主义。 一 众生平等思想何以成为生态伦理的思想基础呢? 首先,众生平等思想赋予了每一个有情众生甚至是无情众生平等的内在价值,奠定了一种敬畏生命和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学,对保护生命和自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中国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主张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和平等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戒...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