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岳州窑烧造的胡俑在质地上可分为陶质和瓷质。陶质胡俑的数量比瓷质的多些,胎色有灰白、灰色和灰黄三种。瓷质胡俑胎色灰白,釉色有青绿和青黄两种,釉质莹润,玻璃质感强,胎釉结合不甚好,釉层易剥落。制作工艺为先捏塑成形,待胎体半干时,再用刀刻细部,如胡人俑的头发、五官、皱纹、胡须、头巾、衣纹等,以及骆驼俑的眼睛、鼻子、嘴巴、毛发等。工匠刻划得细致入微,如胡人的年迈与沧桑,骆驼的稚嫩与顽皮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一...
瓷枕为寝具。陶制或瓷制。始于隋,流行于唐至元代。主要用作寝具,同时也用于辟邪、行旅、按脉、及随葬等。唐绞胎褐绿彩“裴家花枕”,系河南巩县窑遗物,纹饰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古代喜瓷枕,谓其能清凉沁肤,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晴,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所以“富贵贫贱”,无不喜好,连皇宫中也“多用之”。它始创于隋,流行于唐、宋、元各代,而且品种多样,形式纷繁。早在唐代就有出色的绞胎花枕和豹头、...
“黑石号”沉船唐代长沙窑瓷器展28日晚在长沙市博物馆开幕,展出的150余件长沙窑是当地收藏家从海外购买的“黑石号”出水瓷器和长沙窑遗址出土的精美器物。策展人王文彬称,如此大规模地对长沙窑瓷器进行专门展示,在中国国内尚属首次。 1998年,一艘唐代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被打捞出水,因其附近有一块巨大的黑色礁石,该船被命名为“黑石号”。这艘在海底沉睡了一千多年的船上仅瓷器就有6万多件,除...
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消灭了窦建德和王世充两个劲敌,统一中国之后,社会安定,中国历史进入了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西域和东南亚各国无不仰慕中国文化,派青年学生前来留学。长安国子监(就是国立大学)中有学生八千余人,其中很多都是外国人。当时中国与各邻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各国纷纷在长安派驻使节。其中曰本使馆的馆员多达六七百人,规模极大。西域各地的贡品,常是数以万计的马匹、牛、骆驼及山羊。唐代的绘画中有一...
唐代宦官杜英琦墓志铭拓本西安碑林摄 7月22日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景亚鹂22日透露,该馆新近从民间收集到唐代宦官杜英琦墓碑,杜英琦因参与宪宗朝迎奉佛骨在史书上有所记载。该墓志记录了杜英琦参与奉迎佛骨舍利一事,佐证了史书上的记载。 杜英琦是唐代宦官,历经唐代宗、宪宗、文宗等七朝,官拜鄜坊丹延等州节度监军、朝散大夫、内给事等职。史料显示,古代国君以亲信督察大将的军事行动,谓之监军。唐代监军自...
唐代前期政治的特点是宽大通脱,文网也非常宽疏。所以唐代士人多和他们的作品一样狂放。“恃才傲物”、或“言论倜傥”、或“诡激啸傲”、或“不拘细行”、或“狂率不逊”。 唐太宗认为:“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为此,他明确要求“勿上下雷同也”。对于那些只知“顺从”“顺旨”之人他严加责斥:“比来惟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说你这个人从来都唯唯诺诺,没...
说起收藏佛像,近几年在各大拍卖会场一直都是引人注目,佛像一直都是比较受欢迎的一个类型。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岁月更替,文化交融,中国已形成了极具本身文化特色的佛教艺术,尤其是广东香港这一带。佛像也是中国人接触最广、最久的雕塑艺术,中国人对佛的拜服深至骨髓、思想,收藏家郑华星也毕恭毕敬地说“请佛回国,佛归故土,感恩欢喜。”而佛像也是众多古玩家都较为喜爱的艺术品,如唐代青石佛像,明清鎏金佛像,...
1988年在甘肃省靖远县北滩乡发现一件神像纹鎏金银盘,经甘肃省博物馆鉴定为东罗马帝国早期遗物。银盘为圆形,有矮圈足,直径31厘米,通高4.4厘米。盘内璧满饰花纹并鎏金,盘外璧素面抛光,有加工遗留的旋纹。盘内纹饰呈同心圆状布局,自内向外分为三层。 同心圆的中心为一斜靠在一头狮子背上的青年男子形象,男子的面部已模糊不清,但仍可看出其卷发无须以及高鼻深目的轮廓。裸露的上身显示出健美的体魄,自...
时间:2014年7月29日至8月31日 地点:长沙市博物馆 由长沙市博物馆自主策划并与长沙窑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明珠——‘黑石号’沉船唐代长沙窑瓷器展”将于2014年7月29日至8月31日在长沙市博物馆展出。展览精选了长沙市博物馆馆藏的长沙窑遗址出土文物和长沙窑研究会收藏的从国外购买的“黑石号”沉船出水长沙窑瓷器150余件,是国内首次关于“黑石号”上长沙窑瓷器的...
成都人对茶具的使用,彰显出了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成都茶馆里的传统茶具是三件套——茶碗、茶盖和茶托子(因为形状似船,故又名茶船),俗称盖碗茶。 盖碗茶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唐代。唐人李匡乂《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世。是...
“昭陵六骏”是位于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面祭坛内的六块主题性石刻浮雕作品。公元636年,与李世民相濡以沫的长孙皇后病逝,唐太宗下诏营造昭陵,让当时着名的画家阎立本将他在统一战争中乘过的立有战功的六匹战马描画成形,并亲自作诗赞咏,由技艺高超的工匠采用高肉浮雕的手法刻在高172厘米、宽205厘米、厚28厘米、重约2.5吨的青石屏上,分两组列置于陵北祭坛的东、西两庑内,东庑房内为“特勤骠”、“青骓”、“什伐...
日前,有市民向记者反映,海口仅存的唐代古塔,因缺乏保护,严重开裂倾斜面临倒塌。 12日上午,记者驱车前往琼山区珠良村。在村口,一名村民听说记者是来看古塔的,无奈地笑着说,塔就在你眼前,但估计你看不到了。顺着他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村口东面不远处的灌木林里,有一个呈塔形、高耸的灌木堆,原来古塔已经被灌木、藤蔓包裹,完全看不出是一座古塔。村民说,以前有游客想看,都是村民帮忙砍掉灌木和藤蔓。 ...
时至今日,存世的唐代宫廷用瓷已少之又少,完整器更如凤毛麟角,甚至连拥有一片铭刻唐代宫廷铭款的瓷器标本也属奢望。本文披露一批西安民间收藏的唐代宫廷生活用瓷的残片标本,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唐代宫廷用瓷所蕴涵的时代信息。 “窑工刻款”与宫廷“玉工刻款” 唐代,我国瓷器制造技术已达相当水平,其中河北邢窑制造的白瓷细白如雪,浙江越窑生产的青瓷青翠如玉,两瓷窑的产品成为唐代宫廷的主要生...
7月6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布临汾西赵遗址考古发掘重大成果,新发现遗迹62处,其中灰坑12个,墓葬40座。遗迹和遗物的年代包括了夏、东周、汉、唐、元、明、清等多个时代。特别是在新发现的12座唐代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与以篆书题写“大唐晋州洪洞县何君墓志铭”等,是山西首次发现有唐代纪年的墓葬。 西赵遗址位于临汾市尧都区西赵村西100米处,地处汾河东岸二级台地上,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山西省...
唐代三彩钟形杯 钟,中国古代的一种金属撞击器,通常作为军事或宗教场所的附设器具,用于报时或召集人群、发布消息等。钟大都刻有铭文,以祈求上天保佑。 在中国,自黄帝时起,便有钟的存在。那时的钟是祭祀、宴飨的乐器,比如“编钟”。佛教传入后,钟又成了寺院法器的一部分,梵语称为“犍稚”。《大智度论》卷二说:“大迦叶往须弥山顶,挝铜犍稚。”按《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的说法:五事须打犍稚,此五事即:“一者常会...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