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自行车棚旁边的观水法西洋石刻构件,邻近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摄影/记者 袁艺 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圆明园的文物“观水法西洋石刻构件”在北京大学[微博]出土后,被扔在一处车棚旁,露天摆放,而且没有进行介绍和保护。 昨天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北大一处自行车棚旁边发现两件西洋风格的石刻,上面还被人扔置了垃圾。石刻附近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物业负责人称博物馆有监控,可以对这两件圆明...
昨天,在福建博物院举行的2013年考古工作汇报会上,该院的文物考古研究所(省考古所)作了我省去年明溪南山遗址、邵光高速公路沿线、屏山地铁考古等六大考古遗址发掘报告。 去年完成22个考古项目 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长、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介绍,去年,省考古所完成田野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项目15项,主要项目包括邵(武)光(泽)高速公路抢救性考古发掘;完成闽清南木墩商周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配合漳州核电厂项...
凌駉可谓生不逢时。他于大明王朝灭亡的前一年(崇祯癸未年)中进士,旋被授兵部职方主事,随李建泰去进行一场注定要失败的征讨。虽然李建泰很快便降于保定,但凌駉却是一个不肯轻易服输的人,他浴血苦战,身负十余创。失败后,辗转至临清,得商人相助,募集乡勇,一举收复这一运河重镇。正当凌駉准备大展宏图之际,形势逆转,清军沿运河长驱南下,临清、济宁相继失守,他不得不退守归德。虽然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但他却仍对恢复中原...
近日,挪威科德博物馆与中方达成协议,将把21座馆藏圆明园石柱基中的7座,于今年9月转馆到北京大学,永久留在中国展出。这一消息又引起了民众对圆明园流失文物的关注,据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介绍,圆明园文物在海外流失的确认,大多通过拍卖会上文物的拍卖图录来确认。 清朝皇帝几乎把最宝贵、最富有的文物和典籍都收藏在圆明园内。但圆明园究竟收藏了多少件文物?现在最流行的一个说法是150多万件...
挪威卑尔根市“科德”(KODE)艺术博物馆中有21件圆明园柱基。这是其中的7件的石柱基,或许是他们能“回家”。(新华网记者 刘敏 摄) 一个世纪前流落异国他乡的7座圆明园大理石柱基,将在今秋,从挪威一家博物馆回归中国。 位于挪威西部港口城市卑尔根市中心的科德(KODE)艺术博物馆是挪威第二大博物馆,也是北欧地区最大的博物馆之一,藏有6.6万件各类工艺美术品。其中,有大约4000件收藏来自中国。...
日前,有媒体透露一批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即将回归中国,而促成此事的是中国企业家黄怒波。此消息立刻引起了国内外藏界的广泛热议,当事人黄怒波也很快向公众做出回应,称这批文物是藏于挪威一博物馆的7根圆明园石柱,预计将于今年9月回归祖国。此事振奋人心,但我们不能忘记,目前散落于各国博物馆的圆明园文物仍旧数量庞大,而归国之日遥遥无期。在西方博物馆里,这些瑰宝既是东方艺术博大与包容的象征,也是侵略者野蛮暴行的...
龙桂生收藏的明代《道德经》。 龙桂生供图 龙桂生的古籍轩里,各朝代的古籍整齐陈列。“光顾这里的人不多,来的多是大学教授。查资料、找论据,教授们对这里的东西爱不释手。”龙桂生一边告诉记者,一边拿出珍藏的一套明代善本《道德经》。 “前年保利拍卖过一套同样的书,品相比我这个好一些,当时的拍卖价是38万元。”龙桂生说,这套明代善本是他两年前从一位藏家手里买来的。如今市场上,宋元古籍已是稀世珍宝,明代善...
挪威卑尔根 KODE 博物馆前任和现任馆长13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7座圆明园石柱基是从挪威“回家”而非“归还”,这是 KODE 博物馆、北京大学和中坤投资集团开创的文化交流合作新模式,不是用钱“购买”或由中方捐资“换回”的交易行为。 当日, KODE 博物馆现任馆长卡琳·欣兹博和刚刚离任的前任馆长埃兰·霍耶斯滕在挪威西部港口城市卑尔根联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霍耶斯滕说,去年8月起, KO...
流散于海外100多年的7根圆明园石柱,在北京大学校友、商人黄怒波的协助下,预计将于今年9月回国,届时入藏北京大学博物馆。近日,该入藏地引发论战,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认为这7件文物回归圆明园原址更合适。 据北京青年报消息,中国商人黄怒波与挪威一家博物馆2013年底达成协议,他将捐款千万修葺该博物馆,而作为捐赠的回报,一个多世纪前被前挪威骑兵军官收藏的7根圆明园大理石柱将于今年9月...
今年9月,根据中国和挪威的一份民间协议,流入挪威的7根圆明园石柱有望回归中国。促成此次协议的为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他已资助1000万挪威克朗给挪威卑尔根KODE博物馆,并希望后者能将圆明园石柱归还中国。黄怒波称,这批石柱将在北京大学赛古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 回归是否会继续? 据KODE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馆内有约4000件中国与东亚的文物藏品,其中有21根圆明园石柱,但因场馆限制,只...
陶潜生活于一个乱世。这个时代正值东晋末年到南朝刘宋初年,一场淝水之战后,东晋王朝偏安于中国的南部,朝廷对百姓百般剥削压迫,“今日劳扰,殆无三日休停,致残形剪发,要求复除。“这又是一个“易代”的时代,政治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烈,刘裕夺权,称帝号宋,东晋亡国。陶潜处在的这个时代,“孔融与汉末嵇康于魏末略同”。 乱世的陶潜,悠然的转身,抽离于纷乱的尘世。读陶潜的大部分诗歌,感情总是那么平和,淡然,闲适。...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概 况 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是陵寝建设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他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又取消寝宫,并扩大了祭殿建筑。清代...
在我所知的历代天潢贵胄中,有那么几位不务正业的“奇葩”:两位诗书奇才,三国时期的曹植、南唐后主李煜;还有一位科学达人:明朝王子朱载堉。 王子载堉的科学和艺术成就鲜为人知。他发明的十二等律,被后人称作“比得上贝尔的电话和爱迪生的留声机”。 朱载堉出生在明嘉靖年间,祖籍怀庆(今河南沁阳),是明太袓朱元璋的九世孙,他4岁便被礼部赐名,10岁被册封为王子。15岁时,因父亲朱厚烷含冤服刑,朱载堉也被革除...
让孩子走进博物馆,就是最大的教育进步 记者: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怎样?我国的情况如何? 吴明: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同,更多培养孩子自主发现的意识,教会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了解历史、艺术和自然的进程。博物馆教育在人生成长中不可或缺。发达国家的孩子们一年至少会去三到五次博物馆,不同的博物馆带给孩子们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这些体验在孩子成长阶段起到很大的作用。...
针对外媒报道的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以160万美元,换回挪威一家博物馆收藏的7根圆明园大理石柱的消息,中坤集团媒体负责人昨天向记者证实,这些大理石柱预计最快在今年9月被送回中国,并将在黄怒波的母校北京大学展出。 根据中坤集团官网消息,2013年12月12日,北京中坤投资集团与挪威KODE博物馆在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举行了签约仪式。根据协议条款,黄怒波将向这家挪威博物馆捐资1000万挪威克朗(约合1...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