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8日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江西九江荞麦岭商代遗址考古获重大进展,发掘出与青铜冶炼有关的重要遗存,并在遗址下层发现有中原二里头文化因素的生活用具,年代应与夏代晚期相接近。 专家认为,这对于中国早期青铜器的起源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青铜器冶炼史或被前推至夏代。 荞麦岭商代遗址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发掘。经初步钻探,其分布范围约5万平方米,此次发掘考古面积为2000平方米。目前已发...
7日至8日,由陕甘青川藏五省区考古院所组织了“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队伍对四川甘孜州石渠县的长沙干马乡须巴神山石刻群和洛须镇白马神山石刻群、嘛呷村石刻进行再次考证,专家们对石渠县唐蕃石刻的发现予以充分肯定。 2013年5月,石渠唐蕃石刻的新发现对研究唐朝、吐蕃、尼泊尔时期的文化交融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东部唐蕃古道走向、文成公主进藏路线考证重要环节的资料空白。2014年4月9日,...
“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昨天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览规模之大在上博办展历史上罕见。此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考古成果首次集中亮相,共汇集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地区出土的文物精品500余件,包括新石器时代的精美玉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南宋官窑瓷器、元代金器、明清文房用品、宗教遗物等,串联起了上海6000年发展轨迹。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说:“城市要面向未来,但一座城市若是不懂得过去,未来又能走多远呢?...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科考队队长汪筱林接受专访 6月6日,哈密翼龙重大发现与研究成果发布会新疆哈密地区博物馆正式发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哈密科考队通过近十年考察得出的有关哈密翼龙的此项发现,引起国际业界瞩目。 为此,天山网记者特别专访了该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科考队队长汪筱林。 三大首次世界级翼龙考古研究发现 引业界关...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8日在此间发布,由该所与九江市文博部门联合对荞麦岭商代遗址所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专家认为,这一遗址的发掘,对于赣北早商时期原始文化面貌、长江中游南岸地区商文化的南渐,以及中国早期青铜器的起源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荞麦岭商代遗址地处江西省九江县马回岭镇,与目前中国所知最早的铜矿开采冶炼遗址——江西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直线距离仅数十公里。发掘工作从去年下半...
海的历史究竟有多少年?150年?700年?7日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的“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给出了答案:6000年。作为上海近60年考古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此次展览颠覆了过去“上海是个小渔村”的观点。 “大约4000年前,上海就是一个南来北往、海纳百川的城市了。”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宋建说。过去一种普遍的看法是,上海在700年前左右才建立县城。事实上,195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证明,上海最...
6月7日起至8月31日,上海博物馆将举办“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展览汇集历年来上海地区出土的文物精品500余件,包括新石器时代的精美玉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南宋官窑瓷器、元代金器、明清文房用品、宗教遗物等,用这些历史碎片串联起上海的发展轨迹,勾勒出“老老上海”的样貌。 福泉山曾是社会政治中心 上博特辟3个大展厅来呈现上海数千年来的历史踪迹。展览从6000年前的上海先民开始讲起...
青龙镇遗址发现的唐宋时期水井(2013年2月摄) 元代水闸遗址地下打满被称为地钉的木桩(2012年12月摄)。 “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今天将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琳琅满目展品背后的故事,并不像《盗墓笔记》那样充满奇幻色彩。上博考古研究部主任宋建参与了崧泽、广富林、福泉山、青龙镇、元代水闸等多项重大考古发掘,他告诉记者,“考古队用洛阳铲,不过还有更先进的工具。发掘,把好东西搬进...
目前,生物考古学面临着转向问题。“以前都是考古学家提供什么资料,我们研究什么,更像是被动接受,对学科发展本身的贡献度也有限。现在逐渐转变为我们需要研究什么,去找考古学家进行合作。”王明辉告诉记者,现在生物考古通常是在考古发掘之初就已介入,成为发掘工作的一分子。 “通过分析牙结石的成分可以知道古代居民的饮食结构,通过测定人骨的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可以知道他是吃米为主还是吃面为主,甚至可以量化面食在饮食...
5月30日上午,三门峡市第二实验小学的60名学生来到该市虢国博物馆参观。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各个主题展区,同时通过馆内新开辟的互动设施开展互动活动,以一种特别的形式欢度“六一”。 虢国博物馆是一座专题性博物馆,对外开放5个基本展区,外加模拟考古钻探发掘体验和虢国雕塑等两个大型游客互动展区。为丰富游客文化生活,虢国博物馆近年来在已有“静”态文物陈列展示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打...
花莲县瑞穗乡奇美部落遗址以陶器闻名,部分挖掘出土的陶器放置在奇美文物馆展览。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5000年前,台湾东部的人类活动就很频繁,遗址文物逐渐出土,花莲县文化局在海岸山脉的奇美部落办活动,让部落民众通过古老文物进而提升保护古迹的意识。 县文化局3日邀请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研究助理叶长庚,到花莲县瑞穗乡奇美部落教室为50多名部落民众说明遗迹与古物间的关系。 陶器在奇美遗址数量庞大,...
发展局局长陈茂波表示,考古工作是重中之重,不会为了港铁(00066.HK)沙中线工程而牺牲考古工作。他指出,目前事件的基本点为,要考古专家在第三季末完成考古工作,以了解古迹之价值。 另外,发展局将就检讨历史建筑保育政策进行两个月之谘询。陈茂波表示,是次谘询考虑到不少经济诱因,是希望平衡公共资源及保护私有产权。
近日,省考古研究院将2010年在汉武帝茂陵陵园南侧发掘出土的部分文物移交茂陵博物馆,不仅增加了茂陵博物馆藏品数量,还充分展示了考古发掘成果。 这些藏品为,在茂陵帝陵陵园封土南侧外藏坑K26出土移交茂陵博物馆的文物有8件,分别是裸体男俑3件,塑衣式陶俑5件,大小差异不大,出土后经过修复,粘贴完整。茂陵帝陵陵园封土南侧外藏坑K15:480出土的是一名宦者俑,高56.6厘米。该宦者俑的出土可以说是中国...
考古专家昨日向古物谘询委员会彙报沙中线土瓜湾地盘最新进展,建议回填早前发现的H11灰坑,以保护坑口下的木质结构及预防土壁垮塌,重申考古工作按正常程序进行,不存在隐瞒。发展局局长陈茂波强调,沙中线的考古工作是重中之重,不会因工程赶工而牺牲考古。 古谘会昨日下午举行公开会议,交代港铁沙中线地盘最新考古工作。港铁考古团队专家金志伟表示,早前在第二考古范围发现的H11灰坑,坑口以下1.6米有一个木质机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