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黎族阿婆在制作陶器。 11月8日上午,阳光明媚,天涯镇黑土村委会布曲村内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经过多年的筹备和建设,三亚市省级非遗项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展示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和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所在这里揭牌,宣布将正式投入使用。这标志着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记者看到,展示馆和传习所,都采用了黎族古老的茅草屋,墙壁用椰子叶、成毛竹、山竹等编织成围笆建成...
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的到来,海南呀诺达景区特别推出“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主题活动。在10月23日重阳节当天,60周岁以上海南本地老人可享受免门票只需购游览车票40元。 此外,在重阳节期间,呀诺达景区还向游客朋友献上一段暖心敬老游,“雨林登高享健康”,为每位参加梦幻谷登高的老人们送上一份最精美的礼品;“最想对爸妈说的一句话...
为了加快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黎族服饰》一书的编辑,促进“黎族服饰”保护工作的开展,7月至9月间,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组织“黎族服饰”普查组分赴乐东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亚市、东方市、五指山市等市县开展黎族五大方言传统服饰的普查调研工作。此次黎族服饰普查工作取得显著...
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起纹,黎族人称为“...
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区,地处亚热带,风光秀丽,景色迷人。 黎族姑娘 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习惯将收割的稻穗储于仓中,吃时拿一把在木臼中脱粒。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 竹筒饭 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众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 若把猎获的...
11月8日下午,海南省召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审议《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规划》(草案),明确今后工作任务,将更好地推动黎锦技艺保护工作,使黎锦这一人类的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谭力,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符桂花,老干部王学萍出席今天( 11月8日)的会议。 谭力指出,黎锦技艺保护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惜一切代...
图案丰富的黎族骨簪 海南民间绝艺 骨器是人类继木器、石器发明之后又一重要发明,在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骨料是史前时代最重要的制作工具的原料,骨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与石器、木器的作用不相上下。近代民族学调查,在海南岛黎族地区保留着较为古老的制骨工艺。在所有的骨雕中,骨簪最为精美,雕刻技术最为高超,所含的文化密码最为丰富。 北方狩猎民族的制骨工艺已经基本消失,海南岛的制骨...
海南民间绝艺骨器是人类继木器、石器发明之后又一重要发明,在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骨料是史前时代最重要的制作工具的原料,骨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与石器、木器的作用不相上下。近代民族学调查,在海南岛黎族地区保留着较为古老的制骨工艺。在所有的骨雕中,骨簪最为精美,雕刻技术最为高超,所含的文化密码最为丰富。北方狩猎民族的制骨工艺已经基本消失,海南岛的制骨工艺在全国来说更显弥足珍贵,成为研...
人形骨簪的单人头和双人头骨簪海南民间绝艺骨器是人类继木器、石器发明之后又一重要发明,在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骨料是史前时代最重要的制作工具的原料,骨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与石器、木器的作用不相上下。近代民族学调查,在海南岛黎族地区保留着较为古老的制骨工艺。在所有的骨雕中,骨簪最为精美,雕刻技术最为高超,所含的文化密码最为丰富。北方狩猎民族的制骨工艺已经基本消失,海南岛的制骨工艺在...
一栋栋低矮的茅草房像倒扣的木船,坐落在群山环抱中、槟榔树的掩映下——这样的画面曾是海南黎族聚居地区最常见的景象,如今,即将消失在黎族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黎族传统民居,用藤条、树枝、木棍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屋檐接地,檐墙合一,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仍有近七成的黎族群众,居住在低矮、阴暗的船形屋里。 但记者最近在海南少数民族聚居市县采访时,...
三亚公布第三批市级非遗名录 黎族民间故事等七项入选 本报三亚8月13日电(记者郭景水)三亚市日前正式确定并向社会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手工技艺、传统民俗等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 记者今天获悉,三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三亚市黎族民间故事(民间文学)、海螺姑娘(民间文学)、疍歌(民间音乐)、苗族三元舞(民间舞蹈)、黎族...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海南 编号:Ⅷ—19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市 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 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印染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海南 编号:Ⅷ—4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 海南岛制陶历史悠久,在黎族聚居地区的史前遗址中曾发现过陶片,文献中也不乏相关记载。如宋朝的《诸蕃志》卷下曾记黎族“以土为釜,瓠匏为器”,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记黎人:“缌绠绩木皮木布,陶土为釜。”黎族地区的制陶技术保留在哈方言...
8月10日的《海南日报》报道了一个耐人寻味又促人深思的文化现象: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是海南船形屋保存得最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早在2005年就列入民房改造计划,不过,自改造计划敲定之日起,不少有志于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士就一直呼吁,要求把白查村这样典型的船形茅草屋村落完整地保护下来,在他们看来,保护船形茅草屋实质就是保护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一种无法替代的民族文化。 因为这些言辞慷慨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