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2月18日,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凉山段)重大考古成果通报会在西昌举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报,在对成昆铁路新线施工红线内的18处文物点进行考古发掘后,不仅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同时,四川境内除成都平原外,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先秦时期聚落群也揭开了神秘面纱。考古人员表示,共有20多处先秦时期的聚落遗址,顺着安宁河谷绵延了上百公里,这在全国来说都十分罕见,是目前川西南最...
羊耳坡遗址 墓地(航拍) 12月18日,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凉山段)重大考古成果通报会在西昌举行。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报,这次专项考古发掘中,在铁路施工红线内,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遗址和文物。 此次考古,不仅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同时,四川境内除成都平原外,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先秦时期聚落群也重见天日。考古人员表示,这在全国来说都十分罕见...
12月14日上午,记者从大榭遗址一期考古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报会上获悉,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对大榭岛遗址实施了大规模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4000平方米,发现史前良渚文化至宋元时期各种遗迹现象50余处,出土陶、瓷、铜等器物200余件。这是浙东最大规模的海岛考古。 据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榭遗址位于宁波大榭开发区下厂村。该遗址西北依托...
大榭,是东海之滨的一个小岛。因古时岛上草木繁茂葱郁,远观如水榭,所以取名大榭。 春秋时大榭属越国,秦时属句章县东境,唐时属鄞州鄮县,宋初属明州奉国军鄞县海晏乡。从宋朝到明朝初期,大榭岛及周边小岛始终定格为村级建制,行政上一直归定海县(即镇海县)管辖,岛上有常住居民4万多人。 昨天,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小岛上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他们对占地约20000平方米的大榭岛实施了Ⅰ期大规模考古发...
桃园遗址F2房址俯视全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提供摄 11月2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在临汾市尧都区贾得乡桃园村南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聚落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 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众考古研究部主任、此次考古发掘项目的执行领队郑媛介绍,庙底沟时期是中国史前文化最繁盛、辐射力最强的阶段,可谓史前文明向中华文明进阶中的重要步骤,其核心位于晋、陕、豫三省...
遗址处散落的大量石器和陶片。宋明摄 11月20日,记者从四川凉山州委宣传部获悉,近日,凉山会理县文物管理所在田野考古调查中,在新发镇乐寨村发现一重要文化遗址,定名为马鞍子遗址。从采集的文化遗物看,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是一处重要的古人类聚落遗址,初步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聚落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 据了解,遗址位于新发镇罗寨村4组通安至新发公路右侧一河沟边的台地上,地理坐标东经1...
聚焦早期城市,论道尧都陶寺。日前,规划六十年(1956-2016):第二届“早期聚落与城市”学术论坛在拥有史前东亚第二大城市的陶寺古城所在地——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举行。 此次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主办,山西省城市规划学会、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承办,临汾市建筑规划设计院协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26日在西安举行,中国西北大学发布了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考古成果。中外考古人员深入西天山西端地区开展系统考古研究,全面了解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新发现大批遗址,包括一些古代游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填补了学术空白。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介绍,该校将考古研究拓展至中亚地区,开拓了丝绸之路国际考古的新境界,2009年至2013年先后三次深入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考察遗存...
【摘要】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财富,其主要作用是军事防御。在明长城发挥其军事防御功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军事活动为中心的聚落遗址。明长城区域军事聚落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军事聚落集中于长城以南、战事多发的地域。军事聚落的分布与双方战争形势以及具体军事活动有关。 【关键词】明长城 军事聚落 发展过程 空间分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102)
图为哈民遗址房址张瑾娴摄 8月19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哈民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该公园建立在距今5500至5000年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上。 哈民遗址是中国考古学家首次在北纬43度以北地区发现的史前聚落,于2010年开始发掘。遗址内发现了十几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房屋木质构架,再现了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的构筑框架情况,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史前聚落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错落有序的房址、古朴的夹砂陶器物、迷你小石磨……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店埠镇南院村,一个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近日正在考古人员的手下被揭开层层面纱。记者13日来到南院遗址,探访6000年前合肥人的生活方式。 “这片遗址其实早在20多年前中国第二次文物普查的时候就发现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南院遗址领队董哲介绍,从目前出土的器物可以初步判断这片遗址属于侯家寨二期文化类型,属于新石...
据安徽商报消息,6000年前生活在我们这块地盘上的合肥人是怎么生活的?考古专家找到了新的证据。在合肥肥东县店埠镇南院,一个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遗址,正在考古人员的手下被揭开层层面纱。错落有序的房址、古朴的夹砂陶器物、迷你小石磨……遗址和大量出土器物生动描绘了6000年前合肥人的生活图景。经过省考古所考古专家现场勘察,初步判断这片遗址属于侯家寨二期文化类型,这也是肥东首次发现新石器时期的文化...
苗栗县文化观光局与头份芦竹湳社区合作,邀请国内外5名艺术家参与驻村计画,首名驻村艺术家陈怡如完成为期3个月驻村后,30日在苗栗车站后站艺文空间举办“艺起入厝”日常分享活动,要让艺术在苗栗遍地开花。 头份市的芦竹湳社区具300年历史,以群聚式传统三合院建筑矗立在工业区中,是传统与现代文明冲突、磨合、共存的证明。苗栗县传统聚落文化协会致力保存芦竹湳老聚落,希冀使下一代了解从前聚落形式的生活轨...
【摘要】2010——2013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内蒙古哈民忙哈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植物浮选过程中获得了相当丰富的植物遗存,为了解该遗址生业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通过对植物遗存以及出土鱼类、动物骨骼进行综合分析,在哈民忙哈先民的经济结构中,以黍为代表的农作物占据主导,采集和渔猎是当时人类生存资源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哈民忙哈 浮选法 植物遗存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2014年...
【摘要】本文通过对游邀遗址进行聚落形态分析,结合环境考古学方面的材料,来阐释该遗址先秦时期的聚落形态及社会组织结构的演变,并进一步分析其产生这种演变的背景原因。 【关键词】游邀遗址 聚落形态 社会结构 自然环境 来源:《洛阳考古》2015年03期 作者:吴洋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