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月16日,“冶金技术与中华文明暨长江流域矿冶遗址联盟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由长江流域矿冶遗址联盟主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承办,来自全国20余家学术机构的6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 为打破地域行政界线,实现跨区域的学科联合与互动,搭建科技考古与田野考古的融合平台,更好地推进冶金考古的进展,由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倡议发起,于2015年5月30日成立了“长江流域矿冶遗...
西安城墙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记者 肖晓良摄 始建于明代的西安城墙,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更是历史留下的一份属于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 作为西安古城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西安城墙经历了沧桑洗礼。2012年以来,西安城墙景区以“保护文物、传承文明、弘扬文化、提升城市、惠及百姓”为总体目标,以西安城墙南门区域试点...
大爷,看到喜欢的文物,眼看手不动才是正确的欣赏方式。 往“原始人领地”丢弃气球。 大爷一时好奇,摆弄起木偶。 这位老大爷,一时手痒,竟然当场“磨墨” “民国时期爱国将领名册”墙被抠去了两个字。 身体紧靠骑楼街壁画照相,容易损坏画作。 用手指戳地图。 小朋友越过隔离带,抚摸“玉林城墙”。 市博物馆自2015年12月26日正式开馆以来,前去参观的市民络绎不...
日前,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青团河南省委下发了《关于命名表彰2013-2014年度河南省青年文明号和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的决定》,周口市博物馆荣获“河南省青年文明号”称号。这是该馆今年以来继河南省青少年维权岗、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之后,获得的又一项省级荣誉。 周口市博物馆,2011年7月12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编制15人,35周岁以下的青年占干部职工的68.75%,馆藏珍贵文物2000余件,展厅...
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留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每年有几百万游客前来参观。据统计,2015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博物馆)接待中外游客560余万人,同比增长10.42%,门票收入6.55亿元。 这个强大帝国留给了我们无数珍贵的遗产,从万里的长城,到八千气宇轩昂的兵马勇士和那令人遐想无限的巨大王陵……可是,在秦帝国的发祥地陇东,秦人发生过怎样不为人知的...
经过文物专家两年半的修复,承载着古代于阗文明记忆的62块壁画近日“重生”。这些壁画珍品出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达玛沟——一个上千年前曾寺院林立、香火鼎盛,如今却被黄沙掩埋的地方。 2013年5月20日,国家文物局投入资金173万元,从策勒文体局调运过来壁画一百余幅,同时调动雄厚的师资力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开修复工作。和田达玛沟佛寺壁画修复保护工作正式启动。项目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与...
1月1日,由舟山博物馆联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举办的“王城春秋——东周洛阳文明展”在舟山博物馆三楼多功能展厅开展。 此次展览展出了80余件(组)展品,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近年对东周王城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以青铜器为主,涵盖饪食器、酒器、兵器、车马器和货币,还包括部分宫室建筑瓦当、银带钩和玉器等,全面展现了东周王城的历史面貌、青铜艺术。东周王城遗址是洛阳五大都城遗址之一...
2015年12月22日,由辽宁师范大学主办的“五千年文明见证”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辽宁大连召开。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共同研讨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 在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江涛对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人形塑像反映的社会形态进行了探讨。他把红山文化出土的人形塑像分为祖神与巫觋两类,以祖神为主;男女均有,又以女神像为主。高江涛说,这时社...
2015年12月22日,由辽宁师范大学主办的“五千年文明见证”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辽宁大连召开。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共同研讨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 在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江涛对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人形塑像反映的社会形态进行了探讨。他把红山文化出土的人形塑像分为祖神与巫觋两类,以祖神为主;男女均有,又以女神像为主。高江涛说,这时社...
昨天,全市公园和风景区共接待游客近7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11%.其中,市属11家公园及中国园博馆接待游客量为23万人次。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元旦假期首日,颐和园、北海、陶然亭、植物园等市属公园的冰场开门迎客,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现场体验。为了保障游客安全,这些公园将于每天早、中、晚分三次对冰面厚度进行测量。 “开阔!敞亮!”昨天上午,逛颐和园的游客猛然发现,昆明湖冰场正式开放了,70万平方米的...
12月29日上午,“追赶超越”采访团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了唐代壁画珍品展和大唐遗宝展。 据了解,占地65,000平方米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从远古人类初期石器,到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唐代壁画400多幅,画面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
经过文物专家两年半的修复,承载着古代于阗文明记忆的62块壁画近日“重生”。这些壁画珍品出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达玛沟——一个上千年前曾寺院林立、香火鼎盛,如今却被黄沙掩埋的地方。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介绍,自治区博物馆与敦煌研究院合作的“策勒达玛沟壁画修复保护项目”近日完成,来自达玛沟的98块壁画已有62块修复完成。剩余36块残块,因无历史依据无法进行拼接,专家对其进行了表面除尘、颜料层加固...
12月22日,由辽宁师范大学主办,辽宁省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和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承办的“五千年文明见证——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召开。来自国内外3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考古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红山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社会结构、观念意识、玉器研究、生态环境等方面,阐释了红山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对红山文化及相关研究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展示了新...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陶寺镇的陶寺遗址,在37年不断发掘和研究后证明,这里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王国都城,或许就是尧都。这比历史教科书上的华夏文明从夏王朝开始提前了300年。 4000余年前的都城 1978年至1984年,考古队先后发掘了陶寺遗址的居住区和墓葬区,发掘墓葬1000余座,其中大贵族墓6座,出土了陶龙盘、陶鼓、鼍鼓等文物,确定了陶寺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1999年开始,陶...
历经长时段考古挖掘,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整理、编纂与修改,集结而成的《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于12日正式出版,备受考古界关注。 当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办的“陶寺遗址与陶寺文化”研讨会上,报告主编、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高炜介绍,《襄汾陶寺》是由多位考古学家参与编写,通过15个专题对陶寺遗址考古资料做了科技检测分析,代表了中国史前考古与现代科技手段联合攻关的学术范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