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大兴安岭北段海拔最高区域的伊勒呼里山北坡附近,有一个坐北向南的山洞,山洞前有黑龙江支流呼玛河及其5条支流缓缓流过,虽然阻挡了通向山洞的道路,却让洞前的景色更加宜人。谁知道就是这样一个山洞,却是初步打开了回望中华民族源头之一的大兴安岭文化“无字史书”,它就是北山洞。17日,“黑龙江洞穴考古打开大兴安岭文化‘无字史书’”的报道一出,在冰城引发了极大反响,观众对考古的过程非常好奇。为此,17日本报采访...
2000余万字的《中华长江文化大系》日前由长江出版社出版。昨日,该书在长江航务管理局举行首发式。通过考古新发现,该大系将长江流域文化的兴起时间往前推至与黄河流域文化兴起同一时期。 《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为国家级大百科历史文化重点出版工程,以人文历史视角,全方位展示了多彩的长江文化,时间上下五千年,地理涵盖长江全流域。大系共8编64册,万余幅图片,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炉,内容包罗万象,...
尽管现代人的牙齿洁具越来越先进,但英国一项考古发现,与古人相比,我们的牙龈病患病率要高得多。专家认为,这再次证明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对口腔健康的不利影响,也说明牙龈病预防的重要性。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牙科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303个古代人头颅样本进行了研究,这些样本出土于英格兰西南部多塞特郡的古代坟场,其主人生活在约公元200至400年的罗马统治时期。 ...
城子崖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11月13日11:00,在章丘市龙山文化博物馆不远处的龙山文化考古挖掘现场,山东省考古所副所长孙波带着他12人的考古队伍,在探方中埋头寻觅史前时代的蛛丝马迹。“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部分,此次龙山文化挖掘于2010年开始,以章丘龙山为中心,考证方圆百公里内的古聚落布局和演变发展。”孙波说。像龙山文化一样,发掘、保护、研究、传承、发展……章丘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和外...
2000余万字的《中华长江文化大系》日前由长江出版社出版。昨日,该书在长江航务管理局举行首发式。通过考古新发现,该大系将长江流域文化的兴起时间往前推至与黄河流域文化兴起同一时期。 《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为国家级大百科历史文化重点出版工程,以人文历史视角,全方位展示了多彩的长江文化,时间上下五千年,地理涵盖长江全流域。大系共8编64册,万余幅图片,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炉,内容包罗万象,从“纵...
据河南博物院11月17日消息 日前,由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主办的“文明向心-揭秘中国”公益系列讲座第二讲在河南博物院开讲,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吕氏家族墓发掘主持者张蕴女士为大家揭开了考古鼻祖蓝田吕氏家族墓的神秘面纱,再现了北宋名门望族的精致生活。 吕氏家族:世代官宦 名门望族 北宋年间,蓝田县出了个引人注目的家族群体――吕氏家族。该家族的吕大临曾师从于大儒程颐,与游酢、杨时...
昨日,湖北省大遗址保护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会在荆召开,研究推进我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并将讨论成立“湖北省大遗址保护联盟”。 记者从会上获悉,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下,全省文物工作创新保护理念,完善管理机制,荆州大遗址保护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0年3月4日,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在京签订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共建协议,标志着荆州大遗址保护上升至国家级层面;2...
经过70余天的抢救性考古清理,考古人员在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碧水镇西北7公里处的一个天然岩洞内,发现上千件石器、骨器、玉器、陶器、铁器、古玻璃、玛瑙料珠等文物,并在洞口的一个探沟内发掘出8个叠压紧密的文化层,这些文化层从东汉时期的鲜卑文化上溯到上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明。专家认为,这一黑龙江省首次洞穴考古发现,初步打开了回望中华民族源头之一——大兴安岭文化的“无字史书”。 岩洞内呈现三个平...
11月17日上午,包括景德镇市特警在内的不少民警云集景德镇市御窑厂内,原因是一支考古队在遗址内进行考古挖掘时,挖出一个长约70厘米圆柱形金属物体。亲手挖出金属物体的一名日籍考古队员根据物体散发出的汽油味,判断这是一枚燃烧弹。 据日籍考古队员新井崇之用中文告诉记者:“大约在5天前,考古队在挖掘过程中挖到了一个金属物,我们根据外形判断这不是古代物品。经过5天的缓慢挖掘,终于在16日下午4时将整...
“中国考古01”船外观 内部廊道 自今年9月初在青岛首航以来,“中国考古01”船工作进展如何,最近又有什么新情况,一直为大家所关注,日前,记者跟随由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地方经济司和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共同组织的2014年“海疆万里行”采访团,再次走近“中国考古01”船,来为读者揭示它的最新情况。 发掘东坑坨I号沉船遗址 东坑坨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曹妃甸港区毗连处。沉...
经过70余天的抢救性考古清理,考古人员在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碧水镇西北7公里处的一个天然岩洞内发现上千件文物,并发掘出8个叠压紧密的文化层,这些文化层从东汉时期的鲜卑文化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文明。专家认为,这一黑龙江洞穴考古,初步打开了回望中华民族源头之一的大兴安岭文化“无字史书”。 图为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评春(右)在洞口向记者介绍情况。
近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岩画考古队来到大兴安岭呼中区碧水镇北山洞,经过80多天的抢救性清理发掘,石器、玉器、古玻璃、玛瑙料珠、彩绘遗迹等文物纷纷出土。17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本次考古队领队、59岁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评春,听他讲述出土文物的价值及此次考古背后的故事。 四次探访只为见北山洞“芳容” 得知北山洞,源于一次岩画调查,“2012年11月我们到了呼中区,那次就知道了这个山洞...
经过70余天的抢救性考古清理,考古人员在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碧水镇西北7公里处的一个天然岩洞内发现上千件石器、骨器、玉器、陶器、铁器、古玻璃、玛瑙料珠等文物,并发掘出8个叠压紧密的文化层,这些文化层从东汉时期的鲜卑文化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文明。 专家认为,这一黑龙江洞穴考古,初步打开了回望中华民族源头之一的大兴安岭文化“无字史书”。
经过70余天的抢救性考古清理,考古人员在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碧水镇西北7公里处的一个天然岩洞内,发现上千件石器、骨器、玉器、陶器、铁器、古玻璃、玛瑙料珠等文物,并在洞口的一个探沟内发掘出8个叠压紧密的文化层,这些文化层从东汉时期的鲜卑文化上溯到上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明。专家认为,这一黑龙江省首次洞穴考古发现,初步打开了回望中华民族源头之一——大兴安岭文化的“无字史书”。 这个新发现的洞穴...
经过70余天的抢救性考古清理,考古人员在大兴安岭地区一个天然岩洞内,发现上千件石器、骨器、古玻璃、玛瑙料珠等文物,并在洞口的一个探沟内发掘出8个叠压紧密的文化层,这些文化层从东汉时期的鲜卑文化上溯到上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明。 根据史料和考古印证,大兴安岭是东胡、鲜卑、室韦、契丹、蒙古、女真等众多北方先民进行采集和渔猎生活的摇篮。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