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扣饰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古滇青铜器物,因其背面有矩形扣而得名。在战国到西汉时期的滇池区域特别流行,在古滇青铜文化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滇国青铜扣饰造型非常丰富、不拘一格,技术精湛,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了古代滇国社会生活及自然的各个方面,考究各种扣饰造型特征,可以加深我们对古滇国人的生活方式及审美理念的了解。在已出土的器物中,青铜扣饰在服饰装饰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如一些圆形扣饰常...
最早的青铜器皿,多与卜事、祭祀、宴享有关,故有着大量的食器,用以盛放、进献食品,以示对神灵和祖先的尊崇。豆是商代出现的盛食器,专门用于盛放腌菜和肉酱之类的腌食,并于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行。《孟子》里“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豆就是盛羹的食具。除了实用性,豆也是礼制社会里的重要礼器,常在贵族的丧葬仪式中与其它器皿一起配套,作为随葬品。这种厚重的时间属性,也使得豆成为了青铜重器之一。 青铜铸造...
资料图 在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制造业发达,青铜铸造技术成熟,青铜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而鼎类作为古代金属铸器中使用时间最长,造型变化最大,所兼功能最多的一种容器。以其雄伟的造型、精巧的构思、古朴的纹饰著称于世,是中国文物瑰宝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春秋晚期青铜蟠螭纹三足鉴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一个主要门类,在原始社会后期即开始萌芽,夏代得到初步发展,商周呈现鼎盛之态,春秋战国时期亦很繁盛,以其繁多的种类、丰富的造型、精细的铸造工艺,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今天,我们找一件青铜器精品青铜蟠螭纹三足鉴来欣赏。 鉴,水器。《说文》金部记载:“鉴,大盆也。”用以盛水,在铜镜没有盛行的时候,古人常...
商周青铜器上的“夔纹”,似龙非龙,似蛇非蛇,它是古代传说中的一足怪兽,据说这种怪兽一出现,不是风雨来临就是大旱。古人把它铸刻在青铜器上,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 夔既是人名又是怪兽名 在古代青铜器上有一种装饰纹样,似龙非龙,似蛇非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只有一个头,有的则是双头形象,两个头一上一下,身子呈对角线展开。自宋以来的著录中,都称之为“夔纹”或“夔龙纹”,有双...
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经专家们10年努力,收录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器铭文1973件的《陕西金文集成》日前出版上市,连续近1500年的著录堪称我国分省青铜器铭文(又称金文)资料最齐全、最完备的集大成之作,无疑对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古文字、书法艺术及社会经济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 我国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发端于汉代。据记载,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美阳县(今陕西省扶风县)出土青...
“一年成邑,二年成聚,三年成都”,成都得名一直有多种说法,近期在成都蒲江的战国船棺中,出土了不少战国晚期文物,且都带着巴蜀元素。记者从文物部门了解到,从船棺中出土的一枚青铜矛,矛身上就刻有“成都”二字,这也是成都市范围内首次发现刻有“成都”二字的青铜矛。 “以往在成都地区也出土了很多铜戈、漆木器,上面也曾有刻‘成都’这两个字的。”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雨茂介绍,青铜矛是古蜀时期常用...
2月17日,记者从成都市蒲江县文体旅局获悉,该县盐井沟船棺墓群M32号墓近日出土一柄附着淤泥的青铜矛。经过清理,该柄青铜矛上刻有“成都”二字,将成都城市称谓的历史前推了200年。 据悉,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蒲江县文管所于去年9月在蒲江县一在建工地发现60座战国墓群,多为船棺墓。截至目前,共出土随葬器物300余件,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竹质器、草编器、玻璃器及铜钱等。 成都,作...
2月15日,市民正在麦积区博物馆参观文物精品展。该馆作为甘肃省文物局第二批免费开放试点馆,自免费向公众开放以来,每天走进博物馆的市民络绎不绝,感受麦积千年历史,共享文化大餐。 该馆文物精品展共分史前文化的辉煌、丝路文明的风采和宗教艺术的魅力三个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展示了先民们距今八千至四千年间的智慧,展现了不同时期多姿多彩的文化面貌及文明的繁荣昌盛。馆藏中具有代表性陶器、玉器、铜器...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2月15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根据中国博物馆协会新公布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成为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中的最高等级,目前全国共130家,陕西省有9家。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以收藏、研究和展示青铜文化为主的博物院。馆藏文物475314件(其中古钱币46.3万件)。自2010年9月28日建成并免费开放...
家养绵羊在中国的出现与早期利用,是动物考古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新疆作为物种与文化交流的枢纽,是探究这一问题的关键地区之一。日前,长期研究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家养动物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尤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吕鹏等学者发表了合作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表明,家养绵羊最迟在青铜时代晚期就已出现在我国新疆地区。 学者们采用动物考古学的研究方法鉴定和分析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出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