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978年6月2日,常书鸿在莫高窟第103窟临摹。 藏经洞出土绢画——水月观音像。 莫高窟第112窟 南壁 反弹琵琶 (中唐)。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莫高窟九层楼,洞窟编号第九十六号,内有一尊大佛,是世界“室内第一大佛” 。 ...
7月20日,在甘肃省博物馆,一位观众拍摄法国无偿归还我国的32件流失文物的展览图。 掩于黄土2000余年,流失海外20余年,如今,它们终于“回家”。7月20日,曾藏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32片春秋时期秦人金饰片,在甘肃省博物馆完成了交接,同时,“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拉开序幕,免费展览将持续到10月31日。这是中法两国间首次通过协商合作,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成功案例。 □回归 32...
7月25日,为了让未预约到莫高窟景区门票的“滞留游客”能够在当日参观,在保证文物本体安全的基础上,5010人次通过应急开放日的“应急预案”参观了特大洞窟。 按照莫高窟景区的游客承载量,每日接待游客上限为6000人次。这表示,莫高窟景区25日接待游客超过了1.1万人次。 自7月8日以来,每日约有二三千名游客滞留,而随着超大客流的持续,这种趋势正在“日益严峻”。 针对持续庞大客流,莫高窟开放管理...
通过中法两国政府的友好合作和相关人士的积极努力,流失境外20余年的32件春秋时期秦国金饰片回归祖国,国家文物局研究决定将其划拨甘肃省博物馆收藏。 7月20日,大堡子山流失文物移交仪式暨“秦韵——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开幕式在甘肃省博物馆举行。仪式上,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将曾藏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金饰片正式移交到甘肃省省长刘伟平手中。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考古又获新进展,一座新发掘的墓葬被初步认定为春秋早期到西周晚期墓葬,为该区域发现的年代最早墓葬。 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礼县大堡子山项目领队侯红伟说,一个月前发掘了一座小型墓葬,该墓葬长4.1米、宽2.2米,墓葬总深度10.5米,其中垫土4米,墓葬6.5米。葬具为一棺一椁。墓主人采用的直肢葬是嬴姓宗族下葬的典型方式。墓葬中出土了20多件陶器、2...
“法国归还甘肃流失文物”追踪 回归文物移交仪式今日举行 专家称:此次回归金饰国内也有遗存,现存数量总计已达50件 追根溯源,寻找流失文物回归背后的故事,知悉国宝的前世今生。抱着这样的信念和目标,7月17日至19日,由中央媒体和省属媒体组成的32人“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记者团”来到回归文物的“出生地”——甘肃礼县大堡子遗址进行实地采访。今日,相关部门将举行回归文物移交仪式。与此同时,“秦韵——...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又有新进展,考古人员近日发现了大堡子遗址区域内目前看来最早的秦人墓葬。 今年5月中旬,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开始对编号M31的墓葬进行了发掘。领队侯红伟说:“近期发现,这是西周晚期的墓葬,这也是大堡子遗址内目前看来最早的秦人墓葬。” 侯红伟介绍,这座长为4.1米、宽为2.2米的墓葬为东西朝向,墓葬总深度10.5米,其中垫土4米,墓葬6.5...
秦国第一大陵园秦西垂陵园近日经过再次发掘出土了20件西周晚期珍贵文物,这是继2006年“秦编钟”发现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7月14日,由国家文物局审批,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技术人员再次对甘肃礼县大堡子秦西垂陵园再次发掘,目前已出土了20件西周晚期陶器,为大堡子考古研究再添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正在清理现场的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裴建陇说:“时隔9年之后这里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发掘,今年我...
7月19日,记者从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礼县大堡子山项目队了解到,秦西垂陵园发现迄今年代最早的秦人宗族墓葬。当中发掘出土20件西周晚期陶器,这是继2006年“秦编钟”发现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系秦开国国君秦襄公或其子文公夫妇陵墓,是秦国第一大陵园——秦西垂陵园,2004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堡子山遗址“秦编钟”考古发现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
7月14日上午,记者从国家文物局媒体通气会上获悉,近日,通过中法两国政府的友好合作和相关人士的积极努力,流失境外20余年的32件春秋时期秦国金饰片回归祖国,国家文物局研究决定将其划拨甘肃省博物馆收藏。国家文物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将于7月20日在甘肃省博物馆联合举办“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 这32件金饰片出自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遗址,是研究秦国早期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
4月13日,法国收藏家弗朗索瓦•皮诺将4件金质鸟归还中国。这是其中之一。 近日,经过中法两国政府的友好合作和相关人士的积极努力,流失境外20余年的32件春秋时期秦国金饰片回归中国。国家文物局14日表示,为纪念流失文物回归,“秦韵——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将于7月20日在甘肃省博物馆举行,以此欢迎国宝回家。 这些金饰片出自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距今已有2500年以上历史,至今仍有大...
今天下午,从省文物局传来好消息:经中法两国政府合作和相关人士努力,流失境外20余年的32件春秋时期秦国金饰片回归祖国,国家文物局决定将其全部划拨甘肃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法国无偿归还的这些金饰片出自我省礼县大堡子山秦国早期墓葬遗址,为公元前7世纪春秋时期文物,距今2800余年,是研究秦国早期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这些金饰片于上世纪90年代初被非法盗掘、走私出境,后由法...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指导下,各级文化、民族等有关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通过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出台政策法规,培训专业人员,加大资金投入等各种措施,认真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和申报等工作,挖掘和整理了一大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取得了显著成绩。由甘肃省牵头申报的国家级非遗...
家藏的苯教经文 历经沧桑的苯教经卷 近日,记者对舟曲县憨班、坪定、曲告纳、博峪、拱坝等乡十个自然村逸散在民间的苯教经典进行了实地调查,在12户藏族村民家里共发现苯教经文180多函2500多卷21500多页,禳灾图符80余幅,各种法器30多种。 经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阿旺嘉措研究员从文字特征、书写形式、书头符号、遣词用句以及写本中的插图、绘画等方面初步鉴定,认为该文献属于早期斯...
昨日有国内媒体称:据英国媒体7月6日报道,法国已低调向中国归还4件遭劫掠的纯金文物,归还的4件猛禽金首价值1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685万元),这些是1992年中国甘肃省周朝贵族墓葬遭盗挖时流失的文物。中国方面表示,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盗墓潮导致的大批流失文物的一部分。西部商报记者从甘肃省文物局了解到,近期内将会就此事召开媒体通气会来详细说明,目前文物尚未抵达甘肃文物部门。 被盗文物出自甘肃礼...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