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文物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保护文物便是保护城市的历史。记者从市文物管理处获悉,我市高度重视文物发掘和修缮工作,文物整体保护情况有了很大改观。 据市文物管理处介绍,近年来,随着合肥“大建设”步伐的加快,建设工程中文物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大幅度增加。“所谓抢救性发掘就是在建设工地发现文物出土后,向相关部门汇报,然后由其派人员去现场发掘。”该负责人介...
■ 返回
点击小图查看详细 ■ 返回
…… 全文阅读 (原文发表在《考古》2011年第7期;作者:李志鹏) ■ 返回
新华网兰州9月10日电(记者张文静)甘肃省武威市近日出土了两件石质文物,考古专家初步鉴定,这两件文物为十六国时期石造像塔,距今约1600年。 记者从武威市博物馆了解到,9月1日,施工人员在武威市西片区武威市博物馆建设工地东侧50米开挖道路时,在距地表1米处发现两件石质文物。项目负责人立即打电话告知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经过抢救性清理发掘,并将出土的两件石质文物经过清洗、辨认,初步鉴定为十六国时期...
印尼占碑省考古队近日在巴当哈等地的千年佛塔遗址处挖掘出一批中国古文物。这批文物包括唐朝的“开元通宝”、铜钱、军锣以及陶器、瓷器,由此证实印尼与中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印尼考古专家庞拜告诉记者,根据历史记载,占碑港湾的佛塔早在公元664年唐朝就已建设,成为室利威查雅王朝国王祭拜的重地。印尼国家历史文物研究中心在1981年开始对其遗址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共有84处佛塔遗址被埋于地下,此后陆续对4个遗...
图1 图2 近日,武威出土的十六国时期早期石造像塔,距今1600年。考古专家说,该石造像塔的出土对于研究十六国的历史以及研究早期中国佛教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9月7日上午,记者在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看到,两件石造像塔中的一件基本完整(图1),塔高47厘米,底径27厘米,顶部直径14厘米,顶部和底部残缺。石造像塔为圆柱体,上小下大,顶部为四方形,四面各雕刻佛像一尊,头部缺...
印尼占碑省考古队近日在巴当哈等地的千年佛塔遗址处挖掘出一批中国古文物。这批文物包括唐朝的“开元通宝”、铜钱、军锣以及陶器、瓷器,由此证实印尼与中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印尼考古专家庞拜告诉记者,根据历史记载,占碑港湾的佛塔早在公元664年唐朝就已建设,成为室利威查雅王朝国王祭拜的重地。印尼国家历史文物研究中心在1981年开始对其遗址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共有84处佛塔遗址被埋于...
图1 图2 近日,武威出土的十六国时期早期石造像塔,距今1600年。考古专家说,该石造像塔的出土对于研究十六国的历史以及研究早期中国佛教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9月7日上午,记者在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看到,两件石造像塔中的一件基本完整(图1),塔高47厘米,底径27厘米,顶部直径14厘米,顶部和底部残缺。石造像塔为圆柱体,上小下大,顶部为四方形,四面各雕刻佛像一尊,头部缺失,四...
代王府施工工地近日出土了百余件精美王府建筑构件,这些出土器物主要是彩色琉璃构件、瓦当、滴水、筒瓦及陶瓷残片等,多数物件出土于距地表8米左右的承运门、承运殿等遗址处。 记者昨日从代王府修复项目指挥部看到,放置于地上的一尊残高40多厘米的灰陶质地的正脊吻兽,体态较大,保存尚算完好。据文物专家讲,这是一种装饰性建筑构件,一般安放于官式建筑殿宇屋顶上的正脊或垂脊上,其形状之大小和数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元上都遗址,出土一块在我国现已发现的元代石碑中碑主人身份最高的碑刻——魏王碑残件。 据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介绍,这块残碑高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碑首上刻着粗大的蟠龙和清晰可辨的篆字“魏王”。 王大方说,元代以“一字王”最为尊贵,“魏王”这个封号体现出其拥有者的高贵身份。 据《元史》的《诸王表》《顺宗传》等史料记载,魏王的名字为阿木...
玉人 玉鹰 玉龙 龙虎网讯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现已划为马鞍山市)铜闸镇凌家滩自然村。凌家滩遗址于1985年发现,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专家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1998年,凌家滩遗址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保单位。 遗址发现源于一次下葬 ...
玉人玉鹰玉龙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现已划为马鞍山市)铜闸镇凌家滩自然村。凌家滩遗址于1985年发现,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专家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1998年,凌家滩遗址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保单位。遗址发现源于一次下葬1985年秋,现年82岁的村民万友桥老人的妻...
8月22日,陕西凤翔县柳林镇发掘出一座汉代墓葬,出土陶器15件、铁斧1把、连弧纹铜镜1枚,其中连弧纹铜镜背饰纹中铸有48字铭文,镜面光亮可以鉴人。 凤翔县博物馆 供图 中新网西安9月1日电 (田进 孙宗贤)记者1日从陕西省凤翔县博物馆证实,凤翔县博物馆、文管所近日对当地一座西汉砖室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出土多件陶质文物及连弧纹铜镜1枚,其中连弧纹铜镜背饰纹中铸有48字铭文,镜面光亮如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