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陕西省甘泉县的洛河上游,考古人员在近日的文物普查中,竟然在地势险要的石崖上发现了许多人工开凿的石洞、石室。考古人员分析,大量古代崖居群的发现在全国都显得极为罕见! 昨日,甘泉县文物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古崖居当地人称为“石印子”或“崖窑”,集中分布在该县境内洛河上游的桥镇、下寺湾、石门三个乡镇,东沟乡也有零星分布,其中规模较大的崖居群有近...
日前,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县先秦陵园区内南指挥村一取土场发现一口春秋晚期的瓮棺。该瓮棺因体形巨大,且同时装有成年人、小孩的尸骨而引人注意。文物专家介绍说,这是陕西首次发现如此大的瓮棺,为研究当时的墓葬制度以及秦公大墓的布局结构提供了实物资料。 在省考古研究院雍城考古工作站见到了这个椭圆形的瓮棺,它就像一个农家盛水用的瓮,为圆口三足,还有个盖子,高约1.1米,直径约1米。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工作...
唐桥陵环境治理工程属中日唐陵石刻保护修复项目的重要内容,从今年2月下旬正式启动,历时约4个月时间于6月下旬基本完工。 该工程由蒲城县文物局,文保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严格按照省古建设计研究所编制的方案要求施工,工程进展十分顺利,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唐桥陵四门石刻形态各异的特点,详细准确地勘探清楚了石刻的位置,并精细测绘,定桩记位,制定了可行的修补石刻方案,选用和原石刻石质相同的石料,...
日前,旬阳县人民政府发文,正式公布“梨圆新石器遗址”等69处田野文物保护点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县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曾先后两次公布了50余处县保文物单位。了进一步落实田野文物保护工作责任,从去年6月至10月份,该县组织两个文物专业人员工作组,分赴全县28个乡镇、100多个村组,再次对全县重要文物保护点开展深入、细致的系列调查、收集、整理工作,并对照县级文物保...
陕西省高陵县通远镇灰堆坡村日前发掘出一明代洪武年间双石室合葬墓。考古专家称保存完整的双石室合葬墓在陕西关中地区十分少见。 这一合葬墓是灰堆坡村村民在取土时偶然发现的。西安市考古研究所经过连日发掘,终于打开了这座合葬墓的墓道。 在考古现场可以看到,在南侧被打开的墓道上露出一个用石条砌合而成的墓门,墓门上雕刻着太阳、火焰等造型精美的图案。东西两个墓门结构一致,墓门上方用砖块砌起一个高约1米,东西长...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陕西文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自觉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确保了人员安全和文物灾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陕西文物系统干部职工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气慨,以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利益为重,涌现出了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6月 20日,汉中市宁强县博物馆管理员窦友华被国家文物局表彰为全国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6月30日,...
因长期风雨侵蚀,陕西省凤翔县秦公一号大墓墓坑南坡出现坍塌。为了有效保护这一珍贵文物资源,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其加固维修,保护工程于5日正式开工。 位于凤翔县南指挥村的秦公一号大墓,距今2500余年。秦公一号大墓是秦公陵园区43座墓葬中唯一经过发掘的墓葬,是我国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殉人最多、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出土最早墓碑实物的墓葬,墓内还出土了时代最早的石磬铭文。秦公一号大墓的出土文物,从政治、...
该遗址位于某村的二级台地上,南北:3000米、东西:1000米、面积为30万平方米,地表发现大量的陶片,陶片有:泥质灰、红、黑、褐、陶残片,泥质红陶彩陶残片,加沙灰陶残片,加沙红陶残片;纹饰为:刻划纹、旋纹、粗绳纹、蓝纹、细绳纹带旋纹、附加堆纹、黑彩宽带纹、黑彩;(圆点勾叶纹、变形鱼纹复套彩变形鸟纹);可辨器物有:尖低瓶、盆、罐、钵、鬲、陶环、仿轮;石器有:石刀、石斧、细石器。石刀残长5cm,宽4...
2007年7月,由联想集团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08奥运联想火炬手”选拔活动在西安启动以来,社会各界报名踊跃,积极投身到支持奥运的行列之中。陕西省文物局和汉阳陵博物馆的领导大力支持文物系统的干部职工积极参与,2007年7月,汉阳陵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兼英文讲解员何倩同志报名后初选合格,8月13日接到中央电视台进京参加复试的通知后,从给奥运会的献礼到以阳陵博物馆为外景的短...
记者从陕西文物部门获悉,受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美誉的陕西省共有七十四处文物保护单位不同程度受损,三百零七件可移动文物受损,其中珍贵文物五十三件。目前,此间文物部门已制定了灾后文物“重建”长期规划。 据统计,陕西省境内八个市的五十个县(区),共有七十四处文物保护单位不同程度受损,其中国保单位三十五处,省保单位二十五处,县保单位十四...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甘泉普查一分队于6月20日复查了一处仰韶文化遗址,采集到一件在一件延安市首次发现的变形鸟纹彩陶钵。 遗址位于甘泉县桥镇某村,1988年4月由佘苏生先生首次调查发现该遗址,面积约为60000平方米。遗址表面现为荒芜的耕地,地表为荒草和灌木覆盖,地表陶片少见,在一处2.2米深的盗洞土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残片和陶环。陶质以加砂红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泥质灰陶和加砂灰陶较少。纹饰以绳纹...
6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建中央原主席成思危先生一行在陕西省有关领导和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文的陪同下视察乾陵文物保护工作。在详细看完乾陵陪葬墓壁画和陵园石刻的保护工作后,他指出,乾陵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一定要把乾陵的各项保护工作和宣传工作做好,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乾陵。
日前,陕西安康市长方玮峰主持召开政府专题办公会议,决定将安康文庙大成殿产权划归安康市文化文物局。这是继安康紫阳北五省会馆、东城门等文物古建产权划归文物部门后,安康市政府对文物管理体制进行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安康文庙大成殿为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知州唐天骥创建,后历年都有重建或修葺。昔日文庙占地80余亩,古木参天,楼亭相映;规模宏大,屹然可观;四周红墙环绕,池淬木栅竖立。目前,大成殿为一座砖木...
甘泉县文物旅游局在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前期摸底工作中,新发现两处唐代、宋代佛教石窟。 唐代石窟位于洛河南岸临河的一处悬崖峭壁上,西距著名的秦直道方家河遗址仅有500米。该石窟为单体窟,窟门呈竖长方形,高约1米,两侧雕刻有力士造像,力士身体健硕,肌肉突兀,头戴宝冠,身着长裙,手持法器,怒目而立。由于该石窟开凿于崖壁中部,下距河床、上距崖顶各约近20米.,因而无法进入,窟内的情况不明。但从洛河对岸望去...
陕西省甘泉县在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前期摸底中,新发现两处唐代、宋代佛教石窟。 唐代石窟位于洛河南岸临河的悬崖峭壁上,西距著名的秦直道方家河遗址约500米。石窟为单体窟,窟门呈竖长方形,高约1米,两侧雕刻有力士造像。力士身体健硕,肌肉突显,头戴宝冠,身着裙袍,手持法器,怒目而立。该石窟开凿于崖壁中部,下距河床、上距崖顶各约20米,因而无法进入,窟内情况不明。但从洛河对岸望去,隐约可见窟内有石刻佛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