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8月13日下午4时20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及其夫人、儿子、孙女、孙子一行参观汉阳陵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副馆长晏新志热情接待并陪同参观。 基辛格先生在参观中兴致颇高,每到一处都仔细观看,边看边询问,近距离的接触中国历史,感受汉文化的魅力。在欣赏从葬坑内出土的精美文物的同时,对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所采用的先进的文物保护模式给予赞许。已八十余岁高龄的老人激动地握着晏新志副馆长的手说:“...
8月7日上午9时50分,世界皮划艇联合会主席夫人比尔霍夫·玛格丽特一行七人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这是我馆接待的第一批国际奥委会官员亲属。 为了出色的完成此次接待任务,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准备,派出优秀的英文讲解员。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以流利的语言、丰富的知识和热情的接待,赢得外宾的高度赞誉。通过轻松和愉悦的参观讲解,外宾不仅对碑林的书法艺术赞叹不已,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
2008年8月1日,国家文物局在四川成都组织召开了四川灾区受损文物对口支援项目“认领”会。参加这次会议的单位主要由国家文物局邀请,我中心有幸成为受邀单位,尹申平主任带队前往“认领”。这次对口支援会议涉及的地震受损文保单位共有4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其余全部为省保单位。 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积极相应国家文物局的动员和...
8月7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团委“重走长征路”活动在陕西延安圆满结束。据国家文物局团委书记刘华彬介绍,这次活动时间紧凑,内容丰富,达到了 “重温长征精神,鼓舞团队士气,自觉增强做好文物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的目的。他说,沿途经过了许多革命重镇,走访了一些老红军、老战士,全体队员深受教育。同时,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进行了实地考察,收获很大。他相信,通过这次...
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和配合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省乾陵博物馆承办的《丝路胡人外来风——唐代胡俑展》6日正式对外开放,110余件胡俑首次“集体亮相”。 唐代对外交流频繁,都城长安更是丝绸之路沿线的国际化大都市。来自外国、西域或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使节、僧侣、留学生、商人等在唐代典籍中被记载为“胡人”,而以其形象为蓝本烧造的陶...
8月5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团委“重走长征路”活动小组一行15人,经宁夏盐池进入陕西延安境内,计划活动三天时间。这标志着国家文物局团委“重走长征路”陕西延安段活动正式开始。 据国家文物局团委书记刘华彬介绍,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重温长征精神,鼓舞团队士气,自觉增强做好文物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他还说,这次在延安的活动内容非常...
8月3日,“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专家论证会”在西安召开,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和历史、考古、文物保护及建筑领域的专家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了《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遗产负责的精神和审慎的态度,对该规划方案进行了细致严谨的论证,最后一致通过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
8月1日上午10点,西安碑林博物馆参加了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的《北京奥运会世界画信展》的开幕仪式。 在开幕式上,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和国际画信村社的领导出席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保加利亚、土耳其、乌拉圭、尼日利亚等国家驻华使馆的外交官代表以及中国关工委、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小组出席了开幕式,我馆馆长赵力光、副馆长裴建平也应邀参加。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了中国百...
陕西省文物部门近日在甘泉县清理一处龙山房屋遗址时,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陶器。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位于甘泉县桥镇乡,现遗址表面为废弃的退耕地。 考古人员7月份在对该房址进行抢救性清理后,出土了数件可辨器物,包括有燧石通体精磨而成的石锛,还有许多造型新颖别致的陶器。考古专家称龙山文化遗址包含文化信息量很大,出土文物多件,器型精美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日,甘泉县文物旅游局对该县古崖居群进行再调查时,于下寺湾香林寺古崖居群内的石室内发现一处金代贞祐二年石刻题记。 香林寺崖居群开凿于香林寺山西侧的悬崖峭壁之上,是甘泉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处古代崖居群,由南、北两区,七十六个洞室组成,极其壮观。发现题记的崖居群位于北区中部,由大小不同的八间石室组成,石室间用甬道、暗道、天井相连,曲径通幽。石室均为平顶方形或长方形,最大者20多平方米。室内有石炕、石水槽...
陕西甘泉县文物普查工作者日前在桥镇乡新发现了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并对这个遗址的一处房址进行抢救性清理。专家认为,这是一处因突遭火灾而被迫放弃,房屋形制清楚的龙山房屋遗址。 房址位于遗址的东侧,坐西向东,深埋于一处地表呈缓坡的地下,最深处距地表1.5米,房屋残存为长方形,墙为直壁圆角,东墙已被生产路破坏,长3.7米,残宽2.6米,地表处火塘外全部为厚0.6厘米的白灰抹平,平整光洁,异常美观。 火塘...
甘泉文物普查一队日前在桥镇乡新发现了一处龙山文化遗址,该遗址被盗墓分子严重盗扰,地表遗物较少,在盗洞出土物中包含有大量龙山时期的陶器残片和破碎的白灰居住面。文化层和灰坑距地表深0.4-1.5米不等。遗址地处一中间高两边低的山梁上,东、西、南三面临沟,北临大山,地势较高,有水源出于东西两沟,现遗址表面为废弃的退耕地。在围绕遗址确定范围时,发现破碎的白灰居住面多处,在一处被辟为生产路的断面上,暴露出一...
2008年7月4日上午,省直机关工委副巡视员杨学红、调研员刘志荣, 副主任科员雷永强在省文物局机关党委副书记于平陵的陪同下参加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二党支部抗震救灾专题组织生活会。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二党支部全体党员、积极分子、馆党委副书记赵力光、各支部委员共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前,杨学红副巡视员一行在馆领导陪同下参观了在我馆展出的“泪写汶川”——四川抗震救灾书法图片展。 ...
6月27日下午,陕西省文物局和宝鸡市文物局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召开《北首岭遗址保护规划》评审会,经过与会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认真评议审定,原则通过对规划的评审。 北首岭遗址位于宝鸡市金陵河西岸的二阶台地之上,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从1958年8月到1978年6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对遗址进行了7次发掘,发掘面积4727平方米,发现墓葬500余座、房屋基址50余处。出土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
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甘泉县境内近日发现了大量古代崖居群,均选择在地势险要的石崖上,远远望去,类似于石窟。有关人士称,这些崖居的开凿年代应不晚于宋金时期,并持续至清末民初。 甘泉县位于延安南三十七公里处,因境内有隋炀帝赐名的“美水泉”而得名。甘泉县历史悠久,西周即有记载,秦置雕阴县,北魏初设临真县,唐武德元年置伏陆县,天宝元年改为甘泉县。 此间文物工...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