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1月13日,记者从泸州市博物馆获悉,该馆馆藏的宋代石刻中有51件完成抢救修复,并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验收。这是泸州首次开展石刻文物保护修复工程,也是全国首次大规模室内石刻文物抢救保护修复。 泸州市博物馆馆藏宋代石刻文物数量众多,品质和数量列全国前茅。但是,这些文物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发生病变,出现表面酥粉、剥落、溶蚀、空鼓、结垢、破损等“症状”,急需进行抢救保护。2011年...
石渠首次发现大规模唐蕃石刻群。 记者9日从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唐蕃古道考古新闻发布会获悉,考古工作者经过三年的调查,陆续在石渠县境内发现3处吐蕃时期石刻群遗存,填补了青藏高原东部唐蕃古道研究重要资料的空白。该发现为研究吐蕃时期佛教史、佛教艺术史、唐和吐蕃关系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发现 1000多年前工匠石上刻佛,留汉文“签名” 距今1000多年前的石渠县,正值枯水...
十一长假,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日均接待逾万人次,景区十分火爆。 记者5日在此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景区道路内人群拥挤,只能脚跟脚地前行。解说员介绍,十一以来,每天游客都逾万人次,平均每天讲解七八场,声音都嘶哑了。 由于假期游客太多,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工程也暂停实施,游客可以透过保护框体见到一部分真容。陕西游客王勇明一家自驾到大足石刻,“早就想来大足石刻看一看,虽然很遗憾没...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尉露)据悉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于2013年9月29日至10月15日在博物馆临时展厅金石走廊举办“笔走龙蛇 石传真草”——馆藏《草书要领》刻石拓片展。 当下多元文化繁荣发展,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关注和喜爱日益浓厚。草书是富艺术表现力的一种书法书体,它有豪迈的激情、强烈的运动节奏感,气象万千、神奇莫测。它启迪人们无限的想象,进而震撼人...
石臼上的莲瓣透露“身世” 泉州堪称“宗教宝库”,许多宗教至今还能在泉州找到印记。最近泉州考古工作者刘志成在晋江一家古玩店淘到一个早期石臼。原来的主人不知道,这个石臼很可能就是宋代时期泉州印度教寺庙“番佛寺”的石柱础。 这个石臼高约24厘米,直径约28厘米。用青草石雕刻而成,外观呈八角形。 刘志成认为,这个“...
记者昨日从圆明园管理处获悉,8件流失石刻文物漂泊42年后重新回到圆明园,未来将在流散文物区进行展示。这些文物几十年来一直被解放军总参信息化部某单位用作大门门垛。 据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负责人介绍,此次归还的8件文物包括4件须弥座和4根石柱构件,每件石刻重约2吨。长宽约80厘米的须弥座属于清代文物,虽局部破损且覆盖石灰,但雕工细致,菱形的花纹仍清晰可见,是圆明园遗址出土文物中少有的大体量须弥座。 ...
田村山南路上,矗立于此的石柱经历42年风雨沧桑后,于昨天启程重返圆明园。圆明园供图 23日,原为总参信息化部某单位大门门垛的8件圆明园石刻文物,漂泊42年后重回圆明园的怀抱,未来将在流散文物展区进行展示。 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有关负责人称,8件石刻文物包括4件须弥座、4根石柱构件,每件石刻重约2吨。高约80厘米的须弥座,虽局部破损且覆盖石灰,但雕工细致、立体感很强的花纹仍清晰可见。 据介绍,早...
清·兰石款琴式臂搁 扬州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郭兰石所刻的“黄杨木质琴式臂搁”,甚为雅致。此件木雕臂搁长29cm,端首宽4.6cm,系用黄杨木雕成古琴形状,琴面上侧等距嵌饰大小不等圆形骨片13片,居中刻行书诗句一行“一桶水倾如佛语,两重纱夹起江波”,钤印“兰石”。该琴形臂搁,制式标准,做工精致,亦如真琴,置于案头似有绕梁余音,其器形端正、品相俱佳,那雅致的外形常常牵动人们的怀旧情感。其书法诗句出自《...
7月4日下午,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14件重要石刻文物获得美银美林“全球艺术保护项目”赞助,将在未来一年之内进行重新修复保护。 这14件珍贵文物的创作年代从公元二世纪到十九世纪不等,包括绘有童子戏莲浮雕的门框、守卫坟墓的石像、石麒麟等,其中年代最久的为东汉时期的捧盾石人,最近的为清代文物。这些石质文物均历经风雨沧桑,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风化、开裂、染色、剥落和污损的迹象。此外...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