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记者从黄山市黄山区有关部门了解到,省文物局将于10月中旬对太平湖(陈村水库)进行水下考古,此次考古将利用现代科技物探设备,对太平湖水下的广阳城旧址、秧溪街旧址、摩崖石刻等进行探测,并召开考古座谈会,对考古成果进行充分交流。 去年3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组成水下考古队进入太平湖水域,正式开展水下古城考古研究,探究其古建筑遗址分布情况等,这也是针对太平湖水下古...
九尾冲工地古墓挖掘现场,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正进行挖掘工作。 9月29日,九尾冲工地古墓挖掘工作又爆出新进展,二号墓出土了一批陶器。 赶到古墓挖掘现场时,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紧张测量与绘图,墓内清晰可见的陶器为六件。“具体文物数目还得等我们今天的清理工作完成后才能确定。”市文物考古所一位张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初步判断该墓为战国楚墓,“但并非市民所想的贵族墓,从出土物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公众探寻过去足迹、与祖先对话的诉求日益强烈,为顺应时代需求和考古行业发展趋势,自2013至2014年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围绕考古现场体验模式,举办了一系列公众考古体验活动,反响良好,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为进一步深化公众考古活动,第一时间与公众分享考古成果,2015年度,市考古所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活动主题、活动内容与活动受众进行升级,充分发挥“金手铲”这...
近日,中美洲热带雨林中的玛雅文明科潘遗址发掘现场,传出激动人心的消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玛雅文明中心——科潘遗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出的考古队,对科潘遗址中8N-11贵族居址第一阶段的发掘取得成果,初步揭露出分别位于上下两层台基上的中殿与东殿、西殿,并发现多件雕刻残块和一块翠绿小玉坠。 目前,这项考古发掘正紧张进行。随着工作的进展,充满谜团的...
9月29日,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王风竹一行赴蕲春调研鄂东考古实习基地建设及书院保护等工作,蕲春县政府副县长石玉艳以及县文化局、文物局,武汉大学考古系有关领导参加调研。 鄂东地区文物资源丰富。为“五个湖北”、中部区域合作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促进与加强鄂东地区的考古研究工作,培养培训考古专业技术人才, 2015年初,湖北省文物局与武汉大学合作,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确定在古遗址、古墓葬资源十...
科潘(繁荣期约为公元5至8世纪)是玛雅文明最重要的核心城邦之一。该遗址面积约2平方公里,出土有大量代表玛雅文明最高水平的雕刻、艺术品和文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洪都拉斯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并与哈佛大学合作,开展科潘遗址考古工作。2015年7月,考古工作正式展开,选定编号为8N-11的贵族居址进行发掘,目前发掘工作顺利进行中。
10月1日,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2002年和2014年考古成果汇总展”在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长江文明馆举行。 2002年,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区发现西周墓葬25座、车马坑1座、车坑2座,考古发现包括曾国国君曾伯陭钺等一批重要文物。2014年,再次发掘时发现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29座、车坑1座、马坑2座、车马坑1座,共出土铜、漆木、玉石、金、银、锡、陶、骨、皮革等...
9月25日,记者从黄山市黄山区有关部门了解到,省文物局将于10月中旬对太平湖(陈村水库)进行水下考古,此次考古将利用现代科技物探设备,对太平湖水下的广阳城旧址、秧溪街旧址、摩崖石刻等进行探测,并召开考古座谈会,对考古成果进行充分交流。 去年3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组成水下考古队进入太平湖水域,正式开展水下古城考古研究,探究其古建筑遗址分布情况等,这也是针对太平湖...
河南省在过去9年相继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丹江口库区和受水区地下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从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到明清时期的重要发现不断出现,还出土了10万余件珍贵文物,许多文物极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破解诸多历史之谜提供了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一部绵延不绝记载中华文明进程的天然“地书”被渐次打开。河南是南水北调文物抢救保护的主战场,需要考古发掘和搬迁的文物点369个,占中线工程文物保护...
位于内蒙古敖汉旗的一粒小米,在考古界的助推下,最终走向国际。 “敖汉旗是世界小米的起源地。”10月7日,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对记者解释敖汉小米之所以走向国际的“缘由”。 内蒙古考古界得出这一结论之前,需要从10多年前的一次考古发掘说起。 王大方说,这粒记录中国8000年农作物遗传秘密的小米,最早进入世人眼中是2002年的一次考古发现。 “当年考古界人士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的...
“草原游牧民族与丝绸之路”中蒙联合考古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5日至6日在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举行,50多名来自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及日本的考古专家对蒙古高原上考古活动发掘的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研讨。 研讨会上,专家们分四大主题发布学术报告,重点关注了蒙古高原各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发现与草原丝绸之路的联系。专家们一致认为,草原丝绸之路不仅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中蒙联合考古...
10月4日,“丹东一号”再次出水一批水下文物,这是本次打捞出水的“致远舰”舷窗 随着“丹东一号”身份确认为致远舰,这也意味着为期两年的水下调查阶段结束,进入考古发掘阶段。华西都市报记者获悉,水下考古队在10月4日正式启动水下发掘工作,这也是致远舰身份确认后的第一次水下发掘行动。这意味着致远舰的考古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邓世昌印章疑出水 致远舰身份确认后的第一次水下发掘行动。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的甲午海战沉船“致远号”中的珍贵文物,最近两天陆续上水,呈现了致远舰当时的武器装备情况,以及甲午海战的惨烈景象。本年度对“致远号”的考古工作,今天结束了。 2014年,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了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而这片海域,正是121年前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沉没的地方。经过鉴定,9月28日考古学家宣布,这艘沉船正是...
游客在老司城博物馆内参观。 湖南省副省长李友志视察老司城博物馆。 老司城遗址发掘文物。 9月29日,在观看完土家族舍巴节传统文艺演出后,湖南省副省长李友志来到湘西永顺老司城博物馆视察参观。 老司城博物馆是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示土司制度、土司文化、土家族历史及解读老司城遗址的重要窗口。全馆布展面积2000平方米,分序厅、老司城遗址、土司制度、溪州铜柱、多...
这是考古现场发现的方形舷窗(9月25日摄)。近日,考古学家在黄海探明了一艘甲午海战中沉船的真实身份,经初步确认为北洋水师的致远舰。据悉,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考古人员目前已经打捞发现100多件文物。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