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摘要】汉代考古遗存埋藏性质以墓地为主。墓地的埋藏结构是一种平面堆积,小面积发掘所能获得的信息极为有限。埋藏形态上,汉代墓葬多为砖结构,并盛行合葬,砖结构的墓葬容易遭到破坏,而合葬墓的形态给墓葬年代的判定造成一定障碍。汉代墓葬的埋藏制度不够清晰,使我们建立汉代墓葬的等级序列并进而复原汉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存在困难。汉代考古遗存在埋藏内容上的丰富与贫乏并存,既拓展了我们的研究领域,也局限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摘要】20世纪中叶,考古学逐渐发展成一门以人为本的人文学科。美国考古学家戈登·威利在维鲁河谷首先采用的聚落形态研究,标志了考古学范式的重大变革。维鲁河谷项目通过对不同时期建筑和遗迹变迁的分析、史前遗址的断代和功能类型的划分、聚落形态变迁的研究等,推导出维鲁河谷史前时期社会复杂化的历时过程。这一开创性研究,被誉为考古学史上最重要的方法论突破,自汤姆森三期论创立以来最重要的发明。聚落形态成为考古学文...
10月14日,位于南昌市何坊西路之前发现古墓的地方已经是一片忙碌,考古人员在现场进行发掘,经初步判断,古墓主人身份非官即富。 附近先后挖出瓷罐和瓷盘。 在现场,几名工人手持铁锹和锄头在对古墓上方的泥土进行开挖,很快在土里发现了一堆瓷器残片。在一堆黄色的泥土中几个白色的瓷盘叠放在一起,最外侧的瓷盘破损严重,裂成了几块。不久,又有工人在泥土中发现了一只红褐色的瓷罐和少部分瓷器残片。瓷罐约20厘米高...
水磨坪段秦直道 秦直道两侧新发现遗址里出土的瓦当残件 秦直道两侧新发现遗址里出土的文物 “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这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秦直道的记载。昨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史记》中“堑山堙谷”的筑路方式,在去年对秦直道的考古调查发掘中得到了展现。 秦直道最宽处 相当于现在16车道 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陕西省境内秦...
10月11日,安徽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在黄山区太平湖水域正式开启。本次调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实施的内陆水域水下考古项目,为期20天,分为水下声纳探测和潜水员下水考古两个部分。 太平湖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自上世纪70年代蓄水以来,水下淹没多处古村镇。这些古村镇布局基本没有受到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影响,更大程度上保留了明清时期的特征。在其他地区的...
你知道吗,秦始皇曾修建了一条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昨日,省考古研究院公布最新考古成果,调查150公里秦直道,发现最宽处达61米,比现在的双向八车道还要宽一二十米。 秦直道始于今陕西淳化,止于内蒙古包头,道路全程已发现遗迹的道路约750公里,是中国古代唯一沿山脊和高地选线的国家级交通大道。 近日,考古专家在富县、甘泉两县约150公里的秦直道两侧,新发现了一批建筑遗址和墓葬群,采集文物标本10...
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西藏考古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持续发展,并在世界上产生了一定影响。截至2011年,西藏已发现各类文物点4277处。以卡若遗址、古格石窟群、皮央·东嘎遗址、琼结藏王陵等为标志的一系列史前石器遗址、墓葬遗址、岩画以及石窟、寺院、壁画、造像等文物遗存的发现,使西藏的文明史渐渐清晰地被复原。 西藏考古工作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 记...
图1 受罚者左脚被砍 图2 图3 197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后岗发掘了一批古墓,其中M16西侧二层台上的殉葬人骨架保存完好,但少一下肢骨。胡厚宣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是一个生前就受过刖刑残害的奴隶。 1988年11月7日,在宝鸡市南郊茹家庄西周遗址区发现一批青铜器。其中一件刖刑奴隶守门方鬲格外引人注目(图1)。这件鬲呈长方体,带盖,盖出土时已残破。通高18.7...
10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指导委员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遗址与出土文物专业委员会、黄陂区人民政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共同承办的“考古资产保护利用盘龙城论坛”在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举行。来自全国各单位的与会代表和媒体记者60余人参加了会议。 此次研讨会分主题报告、专题发言、倡议讨论三个部分,与会代...
“丹东一号”沉船遗址地处黄海北部、丹东市东港西南约50多公里的海上,曾为1894年甲午海战时的交战海区。为配合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的海洋红港基建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水下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水下考古队承担丹东港水下考古调查项目。辽宁省文物局、丹东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局对本项目给予了有力支持,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资助了本次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的相关费用,...
“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这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秦直道的记载。昨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史记》中“堑山堙谷”的筑路方式,在去年对秦直道的考古调查发掘中得到了展现。 秦直道最宽处 相当于现在16车道 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陕西省境内秦直道考古有了最新调查结果,考古工作者在富县、甘泉两县约150公里长的秦直道两侧,新发现了一批建筑遗址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人员近日在新疆青河县查干郭勒乡发现一座独特形制的“棺中棺”石棺墓——大型石棺墓里面又修建了一个小型石棺墓。考古人员在对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时发现,两个石棺墓虽然紧密连接,年代却相差千年。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物介绍,“棺中棺”石棺墓长3米多,宽约1.65米,周边用片石砌成,上面盖了多层石块,封闭严实。揭开上层封闭石块后,考古人员发现在大石棺的东部还砌着一个小...
历时10多年,香港与内地考古学界合作研究浙江良渚文化玉器取得丰硕成果,其中代表性成果之一的研究专著《良渚玉工——良渚玉器工艺源流论集》中显示,良渚文明被誉为中华早期文明“半壁江山”的代表,良渚社会中神权、王权和军权的权威,在琮、钺、瑁、镦等玉器上有集中、充分展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近日专门在北京举行《良渚玉工》学术成果发布会暨良渚文化玉器与中国古代玉器工艺学术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
为期两天的考古资产保护利用盘龙城论坛于10月10日上午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开幕,来自38家考古科研机构、政府部门、文博单位的60余位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十几位学者围绕田野考古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考古、考古遗址保护展示的理念与措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管理、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考古资产保护的宣教和奖励机制六大主题进行专题演讲。学者们从不同的个案出发,层层解读考古资产保护的核...
龙虬庄遗址是江淮的史前文化明珠,为了弘扬龙虬文化,充分发挥龙虬庄遗址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龙虬镇依据龙虬庄遗址保护和利用规划,将分步实施“一馆五区二中心”,即:龙虬庄遗址博物馆、遗址现场展示区、生态环境复原区、传统稻作农业体验区、先民生活模拟展示区、考古体验区、龙虬文化研究中心、游客接待中心。 专辑评审组一行实地考察了龙虬庄遗址,全面了解和审查了《龙虬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