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昨日从邯郸市临漳县文物旅游部门获悉,当地村民春节期间整修土地时,意外发现两尊无首佛造像。经有关专家初步推断,佛造像为金代文物。 据介绍,出土佛造像地方属于一处佛寺基址,位于临漳县张村集乡花佛堂村,两尊佛造像均为白石材质,大小、形状基本相同,身高一米左右,目前没有发现佛首,佛身写有“大定二年”的铭文。 据了解,历史上与邺城有关的“大定”年号有两个,一是北周时期,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年...
日前,河北磁县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在观台镇乞伏村发现一块古石碑,经考证为金代重修唐帝庙碑,当地文史专家介绍,唐帝即唐尧,墓碑为金史研究和金代书法研究提供了实物材料。 此次发现的石碑高200厘米,宽120厘米,厚15厘米。石碑采用青石制作,分为碑座、碑身、碑额三部分。碑座有些残失,碑额有二龙戏珠图案,碑身正反两面写满了碑文,正面写有楷书碑文15行,反面写有楷书碑文16行,全文共955字。据当...
人生仪礼,又称通过仪式,是围绕人生在世通常都必须经历,的几个关 节而形成的习俗,一般把人生分四个阶段,即出生、成年、结婚、死亡,相 应的就有诞生仪礼、成年仪礼、婚姻仪礼、丧葬仪礼。结合金代女真人的实 际情况,我们下面按生育和寿诞、命名、婚姻、丧葬这几个方面来介绍金代 女真人的人生仪礼。 女真人的诞生仪礼,在金以前的情形不得而知。建国后浸染华风,其仪 礼程序趋于完备。我们从金章...
从这只钧窑斗笠碗可以欣赏到著名的“雨过天青”的釉色,并从中看到一只紫蝶在晴空飞舞,使人进入庄子“蝴蝶梦”境,浮想联翩。 斗笠碗盛行于宋、金时代,敞口、斜腹、小底足,倒置像斗笠,其口径18.5厘米,足径4.3厘米,高约5厘米。手工拉坯成型,底厚往上渐薄,器壁有拉坯时形成的轮指痕,圈足旋痕明显,削足不过肩,足端平切,墙厚适中,内墙稍外斜。从此碗口沿小崩口可看到糯而灰色的胎质,圈足黄褐色杂有褐色斑...
这对用于镇墓的武士陶俑,原出土于内蒙林西的金代墓葬中,从陪葬品的规模判断,墓主人可能是在公元1120年金兵攻打辽上京时战死的一位将军,不知何故,这对陪葬的武士俑在上世纪初竟流落到西宁后被一古玩商所收藏,现陈列于他的店铺中,供人欣赏。 这两个武士彩陶俑,通高85厘米,宽30厘米,头戴女真族人传统的发冠,身披胄甲、双目圆睁,两拳紧握呈持兵器状,脚踏草原的神兽雄鹿,一副好战的神态,不禁使人联想到千...
金代彩绘仕女俑,是磁州窑生产的一朵鲜花,它造型优美、釉色莹润、色彩艳而不燥,丽而不俗,恰如冰清玉洁的荷花一样,贞静娴淑,端庄秀丽。 磁州窑始于北宋末年,主要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的彭城镇,与之相近的河南、山东部分地区亦有窑址发现。 磁州窑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优点,尤其是受长沙窑的影响最大,它的最大成就表现在绘画装饰艺术上,为以后元、明、清代的青花、彩绘瓷器的创造奠定了基础。磁州窑的釉下彩与...
香薰,亦称薰炉,始创于汉代,是古人用来焚烧香料,驱邪避恶,净化居室环境的用具。唐以前的香薰多为青铜和青釉器。至宋、金时,随着制瓷业的发展,香熏则多为瓷制,五大名窑及其他窑系均有大量生产。而金代磁州窑生产的白釉黑花香薰,则造型古朴、沉稳,绘画自然、随意,线条流畅、粗犷,具有较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特征,为当时香薰中的佼佼者。 金代磁州窑白釉黑花香薰制作工艺为上下两部分粘接而成,上半部为盛放香料的筒和...
昨日,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从巴林左旗文物局获悉,考古队在对辽上京宫城内2号建筑基址进行清理过程中发现,2号建筑基址台基四边均在土衬石上平砌长条砖,采用的是磨砖对缝工艺。磨砖对缝工艺是古代汉族建筑中的一种高级建筑工艺,通常用于高等级的建筑中,在中国古代都城考古中并不多见,是难得的考古实例。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新林介绍,考古人员根据考古地层关系,出土的瓦当、滴水等建筑构件,以...
这是一件金代红绿彩小碗(见图),高3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3.3厘米;敞口,圆腹,圈足。通体施白釉,碗内壁绘红花绿叶图案,近口沿处画红彩双弦纹。外壁可见右下拉坯纹,釉表显土蚀痕。小碗器型规整,色彩艳丽,花叶灵动,民韵浓郁,旧气十足,是一件开门的金代红绿彩瓷佳作。 这只红绿彩小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红绿彩瓷是以白釉为底色,用红绿等彩勾画纹饰二次入窑烧成的瓷器,是我国最早的釉上彩瓷。金代时在黄...
高62.5厘米、口径18厘米、直径19厘米、底足23厘米。其造型精美,线条流畅,画工繁复、豪放雄伟,神态端庄古朴,体形饱满。由于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高岭土,结构较疏松,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烧制时稍有些歪斜。 荷口状的口部和足部绘有连草纹,首尾相连,颈部纹样是钱币纹,中间主题纹样为婴孩在荷花上嬉戏,从画面中可以看到一个体态丰腴的幼儿,无忧无虑地在荷叶上嬉戏…...
定窑创烧于唐代中期,勃兴于晚唐、五代,鼎盛于宋金时期,衰落于元代,历时七百余年,是我国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定窑在装饰工艺方面,早期以刻花、后期以印花最具代表性。而为了提高产量,定窑最先发明了覆烧技术,出现了芒口碗、盘等产品。本文要介绍的这件定窑白釉印花犀牛望月纹芒口碗,正好涵盖了上述定窑产品的几大特色。 定窑白釉印花犀牛望月纹芒口碗 局部“犀牛望月”纹饰 定...
9月8日,记者从河北省文物局获悉,崇礼太子城遗址或为金代皇室行宫遗址,其规制、建筑布局等在全国也较为罕见。 太子城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太子城奥运村项目选址范围内。为做好遗址文物保护工作,保障奥运村建设顺利进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今年5月起,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张家口市文物研究所对太子城遗址进行了全面测绘、勘探与发掘。 经考古勘探确认,太子城遗址为一座...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有一件以形象命名为“白釉三翁醉酒杯”的釉下黑花瓷器,年代列为金。根据记载发现于巴林左旗的花加拉嘎乡前尹家沟。辽上京地区是契丹人的肇兴之地,金灭辽后对辽上京沿用100多年,元初逐渐废弃。巴林左旗的辽金文化遗存分布非常丰富。这件瓷器的发现地前尹家沟保存有大面积的辽金聚落遗址和墓葬群。 白釉三翁醉酒杯(见图),高5厘米,杯子口径7厘米。为釉下黑花,釉不及足,施化妆土,胎...
2016年8月,山西省侯马市文体委进行文体活动中心项目建设时,在北环路东庄村发现古墓葬,随即报告上级文物部门,经山西省文物局委托,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负责对该项目进行考古发掘。 经考古勘探,确定本次考古发掘面积为1200余平方米,在发掘范围内共发现墓葬14 座。后经考古发掘,墓葬分为土洞墓和土洞砖室墓两种形制,其中砖室墓6 座,3 座保存完好、2 座损毁较甚、1 座完全被毁;8 座土洞墓,6 ...
近日,河北省邢台县太子井乡峰门村附近发现一露天摩崖造像。经专家辨认,该造像雕刻于金代,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在邢台尚属首次发现。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邢左公路北面断崖下,大约距离地面10多米高处,有一处摩崖造像,佛像大部分被毁,但四周的背光清晰可见,下半部的莲花底座保留较完整。旁边铭文显示,造像雕刻于大金明昌三年,距今已有825年历史。 “邢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出土了很多有价值...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