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ⅰⅳ-3 所属地区 黑龙江·牡丹江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杂技与竞技 申报人/单位 牡丹江市 申报日期 2006 嘎拉哈是满族先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由于民间游戏源于大众,土生土长,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和传播,所以流传极广,甚至在清入关后遍布中原。 嘎拉哈的四个面分别称“针儿”、“驴儿”、“坑儿”、“暴儿”,利用四个面的不同组合分别进行“弹”、“抓”。嘎拉哈还要与...
遗产编号 ⅰⅳ-5 所属地区 黑龙江·哈尔滨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杂技与竞技 申报人/单位 哈尔滨市 申报日期 2006 珍珠球是一种满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原名采珍珠,来源于满族古老的采珍珠生产活动。远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居住在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少年男女在采珍珠之余,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作大颗珍珠,采珠人在水区设法摆脱蛤蚌区的防守,将绣球投到伙伴手...
遗产编号 bjⅵ-3 所属地区 北京·怀柔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杂技与竞技 申报人/单位 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政府 申报日期 2006 位于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帽山村的满族二魁摔跤历史悠久,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古时,在每年的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盛行表演。该项目既是满族特有的民间体育活动,又是满族民间花会中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因谐音讹传,二魁摔跤,又称:二贵摔跤、二跪摔跤、二...
遗产编号 ⅳ―2 所属地区 黑龙江·牡丹江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牡丹江市、省艺术研究所 申报日期 2006 满族东海莽式舞是满族舞蹈的集大成者,通过舞蹈表现出了满族的生产、生活和狩猎等情景,再现了满族的浓郁民族特色。 “满族东海莽式舞”是满族人家在喜庆的节日里举行的歌舞活动,共分九折十八式。这九个不同的舞段既可是一个有机整体,也可独立成篇。舞蹈...
遗产编号 ⅰ―12 所属地区 吉林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文学 申报人/单位 吉林省 申报日期 2006 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满族先民自古就在这片广袤、美丽而神奇的沃土上繁衍生息。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口耳相传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长篇说唱艺术,满语称“乌勒本”(ulabun),汉译为传或传记。其形式与内涵迥异于听讲普通民间故事,多由族中长者漱口焚香宣讲,常配...
遗产编号 所属地区 黑龙江·牡丹江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文学 申报人/单位 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申报日期 2007.3 (1) 在公元520年,柔然发生了一件萨满制造的宫廷内讧,最终导致可汗丑奴被杀。 柔然可汗宠信一个名叫地万的女萨满,封为圣母,把太子藏起来,托言上天。事泄被绞死,丑奴可汗复杀执刑之人,引起了宫廷政变。 古代史官不用“萨满”这个名...
保卫国家领导人,是各个朝代的头等大事。如何做好安保工作,各朝有各朝的条例和做法。总的来说,越往后安保的规格越高,其中尤以宋明两代最为严密。到了明朝,对国家领导人的保卫更为严密。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引进了现代警卫制度中的“秘密警察”制度……清朝在继承明朝这套国家领导人安保体系的同时,对警卫人员的选拔有新规定,强调出身,直接负责皇帝警卫的掌守门户和侍从兼宿卫两班人马,均得由满族官宦子弟来担任。 ...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今日上午,旗装雅韵——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满族服饰展在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精心遴选了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服饰80多件,包括旗袍、马褂、旗鞋、佩饰等,为期两个月的展期内,观众可近距离观赏具有鲜明风格特色的清代满族服饰。 进入展区,异彩纷呈的民服、品秩有序的官服、琳琅满目的佩饰、气吞山河的甲胄纷纷映入眼帘,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是旗装最明显的...
艺术家那维东先生在展览开幕式发言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朱悦嘉)“满艺迎祥——那维东、金平书法作品联展”于2015年3月15日在琉璃厂一得阁书画城五层艺融美术馆盛大开展。本次书法作品联展的策展人为陈兰,组织策划展出那维东、金平两位书法家约70余幅作品,此次到场嘉宾有皇家满汉双文书法家叶赫那拉根正及少数民族、满族文化企业代表等80余人,大家在展览现场观展交谈,互相切磋书法技艺,场面十分热烈。琉...
清代满族服饰馆藏文物精品展日前亮相市博物馆,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 据了解,为了能将满族服饰展做精、做好,展览之前市博物馆派出相关工作人员赴北京进行学习,将每件展品的背后的历史故事全部挖掘出来。经过近一个月时间的紧张准备,终于为市民呈上了一场精神上的盛宴。 本次展览遴选了数十件具有典型满族服饰特色的藏品、图片,全方位地展示满族服饰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 博物馆讲解员祝彦玲告诉记者,满族服饰充满...
牡丹江市政府10日正式对外发布,满族古刺绣——“渤海靺鞨绣”已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保护名录。 靺鞨绣的刺绣技法起源于唐朝时期的渤海国(公元698—926年)。渤海国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史称“海东盛国”,手工业与刺绣业十分发达。靺鞨绣作为渤海国“国宝”,除与内陆的官私贸易外,与日本等邻国同样有贸易往来。而满族起源于靺鞨,渤海靺鞨绣也被称为满族古刺绣法,流传至今。 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孙...
牡丹江市政府10日正式对外发布,满族古刺绣——“渤海靺鞨绣”已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保护名录。 靺鞨绣的刺绣技法起源于唐朝时期的渤海国(公元698—926年)。渤海国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史称“海东盛国”,手工业与刺绣业十分发达。靺鞨绣作为渤海国“国宝”,除与内陆的官私贸易外,与日本等邻国同样有贸易往来。而满族起源于靺鞨,渤海靺鞨绣也被称为满族古刺绣法,流传至今。 渤海靺鞨绣第...
长春市民在吉林省博物院参观展览刘阳摄 你是否能想起曾经的金戈铁马刘阳摄 各式各样的佩饰 外国友人来观展 威武气派的乾隆常服、雍容华贵的红缎绣花女夹袍、别致美观的红缎绣花高底鞋,这些只在古装戏里才能看到的华美服饰,近日,在吉林省博物院亮相了。 此次展出的百余件清代服饰,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故宫博物院拨到省博物院的。经过省博物院多年的精心保...
威武气派的康熙帝冬朝服、雍容华贵的红缎绣花女夹袍、别致美观的红缎绣花高底鞋,这些平时只能在古装戏里看到的华美服饰,日前亮相于省博物院。 本次展览的展品皆为省博物院的藏品,省博物院精心挑选了100余件具有典型满族服饰特色的藏品,全方位地对满族服饰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进行展示。展览期间,省博物院还推出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奇趣博览大课堂之“旗装华彩”。 展览将于1月底结束,供广大市民前...
近日,盛京满族文化博物馆亮相沈阳并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分为满族的故乡、清王朝发祥地、满族民俗文化等部分。图为参观者在欣赏清代作战服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