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一、族源与分布 挹娄是肃慎族系继肃慎称号后使用的第二个族称,前后约有600余年(汉至晋),其间有时也称肃慎。公元5世纪后,改号勿吉。 挹娄族称出现于公元前1—2世纪时(西汉),诸史《挹娄传》皆记挹娄“自汉兴已后,臣属夫余”。但有说始于东汉,一说在“汉晋之间”。两说皆因《后汉书》和《三国志》始为挹娄立传之故。 挹娄一词,含义有两说:一,音近通古斯语:“鹿”,为鹿之意;二...
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今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东胡-东胡起源 东胡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以汉族人数最多,其他民族人数相对较少,习惯上称之为「少数民族」。根据史籍记载,中国古代民族至少有一百六十多个,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鲜卑、羌、铁勒、柔然、回纥、突厥、沙陀、党项、契丹、女真等族,极大多数不在现存的五十六族之中。这些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或建立朝代,或统一漠北,都曾叱吒风云,而今安在?他们是消失在历史中,还是到那里去了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他们的下...
参展展品彝文《百乐书》。“百乐书”系彝语音译,是滇南彝族对民间流传的一种彝文典籍的统称,其特点是用图、文对照的形式反映流传地彝族的社会和生产生活情况。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泛黄的纸张、古旧的木牍、现场展示象形文字书写……由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办的“民族遗珍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全国巡展(北京站)于7月25日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本次展览共分中国少数民...
彝文古籍《百乐书》 本报记者 殷泓摄/光明图片 记录纳西族三大古典史诗之一的东巴文古籍《创世经》、迄今发现的抄写年代最早的彝文古籍《六部经书》(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李芳抄本)、壮族学习汉字的工具书《三千书》(清抄本)、现存年代较早的西双版纳老傣文贝叶写本《大藏经》(清代贝叶经)、我国刊行的第一部大型满汉语文词典《大清全书》(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京都宛羽斋刻本)……7月25日,“民...
东巴文、彝文、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18种少数民族文字仿佛穿越时空来到观众面前。7月25日,“民族遗珍 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全国巡展(北京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等出席开幕式。 本次展览由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办,旨在宣传30余年来全国开展少数民族古籍保...
5月15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大司空村少数民族特征墓葬发掘现场,工作人员在进行发掘工作。 近日,在河南安阳殷墟大遗址保护区内,考古人员发现一处具有北方草原少数民族特征的墓葬群。从土层和出土器物判断,这些墓葬处于东汉晚期到魏晋时期,距今1800年左右。随葬器物多数有铜或铁鍑、铁剑或刀、陶罐,有的还有玛瑙和绿松石串珠、铜镜、金耳环、银手镯等,这对于研究少数民族和汉文化的相互交融具有一定的意义。...
为破局古籍修复人才稀缺困境,云南省近年来采取“专家+志愿者”模式充实古籍修复力量,提速古籍修复步伐。目前已正式完成以彝藏古籍文献为主的少数民族古籍实验性修复工作。 云南是我国古籍大省,各类古籍存量逾百万册。长期以来,大批古籍分藏于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寺庙,有些长期散落民间,饱经岁月侵蚀,亟待抢救性修复。为此,2012年以来,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古籍修复志愿服务项目,广泛吸纳高...
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的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近期发掘出18座古墓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站5月3日证实称,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特征初步判断,该墓葬是少数民族的家族墓葬群。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大司空村集中安置项目考古发掘领队岳占伟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经上报国家文物局,今年3月底对此处考古项目进行了发掘,截至目前,项目考古发掘第一期发掘面积约5000平...
云南,取“彩云南现”之意,地处我国西南部,以其神奇、美丽、丰饶而著称于世,境内共4400多万人口,有25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白、哈尼、傣、纳西、傈僳、拉祜、佤、景颇、布朗、阿昌、怒、普米、德昂、独龙、基诺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省独有。云南少数民族历史古老,传统悠久,文化艺术绚丽多姿,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也都有自己的语言和多样的服饰,而同一民族各支系之间的...
由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主办,中国民族博物馆协办的“外婆送我花背带—广西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服饰展”于3月23日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二楼临展厅开展。广西壮锦工艺传承人的现场织锦表演,小朋友的民族服饰走秀为开幕式增色不少。 背带,也叫背扇,是背负婴儿所用的布兜,曾是世代相传的育婴工具和民间工艺品,被誉为“背上的摇篮”。本次展览以“母爱”、“亲情”为主题,以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服饰文...
精巧的技法,细密的材质,生动的形象,丰富的色彩,都融于一方方布料之中,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背扇所蕴含的美令人叹服。来自香港的李惠贞女士将1200余件背扇艺术品无偿捐赠给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今天上午,部分背扇在该校博物馆展出。 据介绍,背扇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妇女们用来背负婴儿的袋子,既是重要的生活用品,也是其民族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形载体。上世纪8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的部分传统刺绣技法面临...
2月27日,在广西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表演。当日,广西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举行了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当地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同胞欢聚一堂,展演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共同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华社发
划拨文物展示 2月15日,黔东南州文物局在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举行文物划拨仪式,从今以后,该馆又增加了数十件“宝贝”。 据悉,此次划拨的文物共计53件套(其中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37件、一般文物5件、未定级文物8件)。主要包括民国和近现代各种绣法的苗侗服饰47件套、漆器雕刻牛角杯1个、精美石雕砚台3个以及年代不详的碑刻残片2块,涉及织绣、雕塑、漆器和石刻砖瓦等门类。 ...
11月1日,“民族遗珍 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全国巡展活动(云南站)”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开幕,全面展示了30余年来,我国在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普查、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此次展览包括四部分:“丰富多彩:少数民族古籍”展示了书籍类、铭刻类、文书类、讲唱类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民族遗珍:少数民族古文字古籍”展出了现存的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文献价值的珍贵古籍原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