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坚持与趋势——一位台湾茶人的紫砂情”主题研讨会暨李尉文先生古壶捐赠仪式昨天下午在宜兴举行,台商李尉文先生将个人珍藏多年的两件清代茗壶捐赠给宜兴博物馆,同时,李先生在宜兴开设的经典陶坊当天启动“互联网思维”系列产品。 台商李尉文先生1989年创业,到2016年扎根紫砂壶产地宜兴丁蜀镇,迄今26年历程,成为在宜兴的成功的台商投资企业家。在捐赠仪式上,李尉文先生捐赠给宜兴博物馆的两把古壶,一...
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一件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再说壶艺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够发抒艺术的语言。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给人油然而生的艺术感受。其所以成为名陶,实由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两大原因。仔细划分以后,紫砂壶艺术品具有三大价值特征:审美价值。...
明清之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并没有对宜兴陶业发生不良的影响。清代时包括紫砂业在内的整个宜兴陶业仍在向前发展,一些明代末年起就参加紫砂行业的名工巧匠,也都继续从事他们的创作。 明末清初最著名的紫砂大师陈鸣远,号鹤峰,又号壶隐。《宜兴县志》称他是时大彬和徐友泉以来的一大紫砂名手,他雕镂兼长,善翻新样,作品纤巧有致。所制茶具雅玩,不下数十种,无不精妙。他的手法近于徐友泉和沈子澈,能自制自镌,书法雅...
一、概述 宜兴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对宜兴古窑发掘证实,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制陶,到了汉代则更大量生产日用陶器。 宜兴,战国时代称“荆溪”,秦汉时置为“阳羡”,晋时又改为“义兴”。隋唐一直沿革“义兴”这个名称,宋时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在太平兴国年间改“义兴”为“宜兴”。 宜兴紫砂器起源于何时,这在学术界和紫砂器爱好者之中都进行过仔细的研究...
金沙寺僧约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1465——1521年)宜兴湖父金沙寺僧人。“僧闲静有致,与陶缸瓮者处”,用缸泥澄练,捏成砂壶,“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僧人没有留下姓名,《阳羡茗壶系》“创始”篇把他列为紫砂壶的创始人。自从供春学了他的造壶技艺后,始为流传。 供春亦名龚春、龚供春,明正德至嘉靖年间(1506——1566年)宜兴人。本是四川参政吴颐山的家僮。颐山曾读书金沙寺中,供春给使之暇,...
宜兴窑“时大彬”款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明晚期,通高13.2cm,口径7.6cm。清宫旧藏。 壶为紫砂胎,方体,圆口,曲流,环柄,壸门足。通体髹红漆,雕山水人物纹样。壶体四面开光,内刻单线回头天锦和方格“卍”字地锦,分别雕刻松荫品茗等山水人物图案,开光外刻龟背锦纹。壶盖面与肩部雕饰吉祥杂宝纹,盖钮雕作莲花形。壶柄与流口雕饰飞鹤流云纹。壶底髹黑漆,漆下隐现描红漆“时大彬造”四字楷书款。 以紫...
宜兴窑匋斋款紫砂扁壶,清宣统,高6cm,口径5.3cm,底径9.4cm。 壶扁罐形,平口,腹上收下敛,小直流,环柄,平底。平盖陷于壶身,圆柱形钮。盖内刻篆书“匋斋”、“宝华庵制”印章款,壶底钤篆书“宣统元年月正元日”款。深姜黄色砂泥。造型新颖独特。 “匋斋”指端方(1861—1911年),号匋斋,堂号“宝华庵”。清末湖广总督,金石学家。一生嗜好金石书画,对紫砂器尤其喜爱。根据端方的生卒年可断定...
宜兴窑冰心道人款紫砂圆壶,清光绪,高13.2cm,口径8cm,足径6.5cm。 壶体为球形,半球形盖,圆珠钮。口、盖扣合紧密。腹一面刻绘山石花卉,另一面刻绘变体篆书诗文,落款为“右兄光毅铭,歧陶摹古并镌。”盖内与壶底分别钤篆书“寿珍”、“冰心道人”印款。砂泥呈铁褐色,包浆细润。壶体造型圆润丰满,浑厚稳重。 “寿珍”即程寿珍。
宜兴窑愙斋款紫砂提梁壶,清光绪,通高13.5cm,口径6.55cm,足径10.9cm。 壶方形委角式,方口,方足,短弯流,高提梁,方形盖,拱形钮。深栗色砂泥。器身一侧刻隶书“小楼一夜听春雨”,另一侧刻隶书“一片冰心在玉壶”,署款“南林氏”。盖内与壶底分别有“国良”、 “愙斋”阳文印款。 壶的整体造型方中有圆,圆中见方,柔和工致。 “愙斋”即吴大澂(1835—1902年),号愙斋,清代著名金石...
绿地粉彩公道杯,清光绪,通高6cm,口径12cm。 此为宜兴窑作品。杯呈荷叶状,圜底,钉状三足。整器以宜兴紫砂为胎,内外施绿釉,外壁点缀团花。杯内心为一头梳双髻、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仙人,面对一施黄彩的圆柱而坐。圆柱中空,内有紫砂陶质细长浮柱,作寿星状,圆柱上围绕浮柱有5个红点。 公道杯产生于宋代,在饮酒时用于行令,以助酒兴。此杯圆柱上的5个红点分别指向在座的饮酒之人。当酒慢慢倒入杯中时,圆柱...
紫砂澹然斋款圆壶,清嘉庆,高8.5cm,口径4.7cm,足径5cm。 壶小口,圆腹,弯流,环柄,浅圈足。平盖,圆珠钮。砂泥呈紫红色,坚致光滑,包浆细润。腹一面有嘉庆帝御题五言诗二句:“共约试新茶,旗枪几时绿。”句尾署“嘉庆四年秋日刻,徐展亭”楷书款。柄下钤“壶痴”方形印章。壶底钤篆书“澹然斋”印章款。 嘉庆四年为1799年。 此壶造型典雅,线条柔和圆润,制作精细。
宜兴窑玉麟款紫砂覆斗式壶,清末,高7.5cm,口径5.7×5.7cm,底径9.8×9.8cm。 壶呈上小下大覆斗式,平底四方委角形。壶身镌刻篆书“子孙宜”三字。底钤篆书“玉麟”印章款。姜黄色砂泥,滋润细腻。 此壶造型方中有圆,给人以刚中带柔的感觉。 “玉麟”指黄玉麟(1842—1913年),清道光、咸丰年间的制壶名家,善制掇球、供春、鱼化龙壶诸式,所制砂壶精巧而不失古意。
紫砂行有恒堂刻诗句圆壶,清咸丰,高7.2cm,口径6.1cm,底径6.1cm。 壶身圆球式,直颈,平盖,曲流,圆柄。壶之盖、口结合紧密,严丝合缝。砂泥呈深紫色泥,光滑细腻。柄下镌刻“吉安”二字。壶腹刻行书四言诗:“挹彼甘泉,清泠注兹。先春露芽,一枪一旗。烹以兽炭,活火为宜。素瓯作配,斟斯酌斯。”落款“咸丰壬子冬行有恒堂主人制”。镌“定邸清赏”印章款。 “咸丰壬子”为清咸丰二年(1852年)。“...
宜兴窑“阿曼陀室”款紫砂描金山水纹茶壶,清嘉庆,通高9.7cm,口径6cm,足径9.7cm。 壶圆腹,圈足,短流,曲柄有鋬。壶腹一面描金绘林石凉亭,上书“两峰插云”四字,另一面则描金篆书“生平爱茗饮”。壶盖描金绘流云纹。外底戳印篆书“阿曼陀室”双行四字款。 壶的胎质细腻,呈紫褐色。署“阿曼陀室”款的紫砂壶是清代嘉庆年间制壶名家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与书画家陈曼生(1768—1822年)合作制作的紫...
宜兴窑友兰款紫砂诗句温壶,清嘉庆,高9.9cm,口径9cm,底径9.1cm。 壶身圆筒形,分内外两层,内层壶胆可取出,内外壶间有腔体,注入热水可以保温。平盖,盖内钤椭圆形楷书“友兰”小印。壶腹刻行书“卢同七碗风生液,李白吟诗斗百篇。”落款“二泉”。底刻篆书“阳羡邵友兰制”圆形印章款。壶以紫红色砂泥制成,形制新颖,设计巧妙,内外胆口边严丝合缝,实用和美观集为一体。 二泉即邵二泉,常与制壶名家邵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