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现在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明代瓷器纹饰有什么特点” 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乌、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
由安吉生态博物馆、萧山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陶瓷之间——古陶瓷精品展”于4月28日在安吉生态博物馆开展。 陶瓷器从上万年前出现开始,一直相伴人类的发展而向前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发展序列。展览从古越春秋、两汉一统、魏晋风骨、南朝佛缘四部分讲述了古陶瓷的发展历程,展出的80余件展品渗透到饮食、艺术、丧葬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映射了历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宗教习俗、审美情趣等的面貌,展品涉及...
生产历史悠久、工艺质量精湛的福建陶瓷,备受收藏者的追捧,尤其是具有“一白一黑”之称的德化明代白釉瓷塑和建阳水吉北宋出产的黑釉碗,已成为藏家和文博机构珍藏实力的象征。 在日本,几世纪前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一书,就对收藏的唐物进行评鉴,书中把建盏(建瓯、建阳产)珍品划分若干等级。曜变建盏为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的星斑,围绕着玉白色晕,美如织锦,万匹之物也;油滴,第二重宝,...
陶文化历史悠远,早在史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祖先们即开始制陶现代考古。资料报道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以及江苏沥水神仙洞遗存中均发现有古代陶片,距今已近万年历史。我国史前古陶如一颗璀璨明珠,是人类文明进展的一部分,标志着中华文明史。在新石器时代任何一个部落都各有自己特色的陶器,开始有红泥陶和灰陶、白陶三大品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陶器制作随之演进。史前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彩陶、灰陶、黑陶、黑衣陶、印纹陶和夹...
我国陶瓷制造历史悠久,每个时期的陶瓷在胎质、器型、釉色、色彩、装饰、款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对每一件陶瓷器,收藏者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辨别: 1.器型。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型发展到现在的梅瓶、盘口瓶、冲瓶、天球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转心瓶等。每一种瓶型都有一个首先创烧的朝代,各个时期的瓶身、瓶嘴、肢线等都会发生变化。谙熟了这些演变的规律,就能准确地鉴别瓶类...
清乾隆五彩在当时虽不算最名贵的瓷彩,但由于清三代瓷器工艺普遍精湛,因而它们在中国瓷品收藏历史上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如果有幸觅得存世极少的孤品,价格会因此连翻好几倍。 佛山市民冼先生收藏着一件轻易不示人的“镇宅之宝”:不怒而威的剑眉、狭长的星目、高挺的鼻梁……神态安详的唐太宗身穿青色龙袍,手握酒杯盘腿斜倚在龙榻上面。 据冼先生介绍,这尊名“唐太宗”的清乾隆五彩瓷器精品,全部由硬彩...
在笔者的藏砚中,有一方古陶砚(见图)。砚为圆形,宽21.5厘米,高4.8厘米。这是一方历经600余年,传承21代的“传家之宝”。陶砚,历史悠久,始于西汉,盛于魏晋。这方砚用优质澄泥所制,质坚如石,划之无痕,细腻滋润,发墨快,不损毫。砚身施鳝鱼黄釉,砚堂深凹,显示出研磨多年留下的岁月痕迹。砚堂上方有一圆柱型笔插,四周刻双圆圈纹,使砚堂显得宽广开阔,给人以小见大的美感;砚边分三层刻花,上下层为双圆圈纹...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 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
我国古陶瓷鉴定专家们积数十年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造型鉴定的要诀:首看总体风格,详察局部变化。 我国古陶瓷的时代总体风格是: 商周:幼稚粗糙,保持了陶器的特征,式样很少,不太规整,而原始瓷器多仿陶器的造型。 春秋战国:刚劲古朴,多仿青铜器。 东汉:简单粗疏,青瓷刚刚成熟,品种少,质量比较差。 南北朝至西晋:浑圆矮胖,许多器物仿动物造型,仿其他质料的实...
陶瓷是易碎物品,古陶瓷在长期的使用和流传过程中,由于人为原因或其他外力作用,在一些器物上会出现破损、磕伤、缺碴、暴釉、毛边、冲线、鸡爪等伤残或伤痕。伤残对于器物的收藏价值虽然有一定影响,但是由于这些伤残大多数都是在使用和流传过程中留下的,伤残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痕迹,因而伤残对于古陶瓷鉴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依据器物的伤残进行鉴定,首先要辨别是老伤残还是新伤残。一般而言,带有老伤的器物,一...
目前,困扰古陶瓷收藏界的最大难题就是藏品的真伪鉴定问题。近来有许多收藏者向我抱怨说:“现在的传统经验鉴定越来越令人难以置信了。往往一件藏品分别请几个‘专家’鉴定,会得出各自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让人无所适从。”最近,著名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在《中国文物报》上答读者问中也说道:“博物馆工作者应尽能掌握目鉴与科学测试两方面的手段,那是最合适的。” 前些日子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