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九条飞龙或盘于祥云之上,或爪踩龙珠,形象栩栩如生,令人称奇,很难想象整幅九龙壁作品竟然全部都是用鱼皮制作而成。日前在长春市举办的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暨吉林省首届民俗文化迎春大集上,来自全省各地的20多个品种、400余件民俗艺术精品在此齐聚。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朱立春介绍,到目前为止我省已经获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有2000多项,其中包括世界级项目2项,国家级36项,省级297...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猛烈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也濒临消亡。因此,加强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建议加大投入,大力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主要用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用于对保护工作进行社会宣传,普及相关的...
3月12日,澧县道河乡栗木村71岁老人金义德家飘出悠扬的民歌,原来是来自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组织对地方民间小调的挖掘采集,工作人员边与金义德交流,引导他唱出一首首流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澧县的地方小调,如《姜女送夫》、《闹五更》、《姐看郎》等歌曲,边对唱词、曲调进行记录补充。老人家也尽力回忆唱词,尽量完整的唱出来。 澧县地方小调是澧县民歌中居数最多,广泛流行与城乡的一种体裁。由于...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淳俗浓、人文荟萃,这当中积累了极为丰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住疆全国政协委员、新疆诚和诚律师事务所主任潘晓燕建议,将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纳入到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加以保护。 “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变化,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原汁原味的文化记忆和民族传统,正在离我们远去。”潘晓燕忧心地说。 “"小暑打雷...
在最新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天津11个项目入选,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其中,梅花大鼓作为北方鼓曲中的一个重要曲种,广受曲艺爱好者喜爱。昨天,记者采访了梅花大鼓项目传承人籍薇,她表示,梅花大鼓要唱出时代感。 梅花大鼓是发源于北京,盛行于天津的曲艺曲种,产生于清代中叶,不但曲文曲调美,而且音乐美。梅花鼓书三弦四胡之外,又加上琵琶、扬琴,“大过门”几乎成了曲牌大合奏,可以脱离鼓词...
近日,中牟元宵节民间文艺大赛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中牟县人民文化广场举行。来自全县各乡(镇、街道)的34支参赛队和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队员们身着节日盛装,踩着铿锵的鼓点,踏着欢快的舞步,用自己的方式抒发着内心的喜悦,勾勒出一幅盎然的春意图,表达着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新春的美好祝福。 在民间文艺大赛现场,各参赛队伍阵容整齐、士气高昂,演员全情投入、配合默契,盘鼓、腰鼓、舞狮、秧歌等节目精彩不断...
3月11日,在六师红旗农场职工培训中心,200多名戏曲爱好者聚精会神的聆听曲子戏的唱腔和发音技巧学习。 自2008年新疆曲子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该场十分重视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给戏曲爱好者建立了专门的活动场地,配备了演出服装、道具。注重传、帮、带培养新人,特别是培养一些有文化、有曲子戏爱好的年青人,现该场曲子戏班有业余演员百余人,在吹、拉、弹、唱上样样精通。传承人杨培才搜集整...
3月7日,在永新县龙源口镇南塘村,永新盾牌舞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吴三桂正在教村里的孩子练习盾牌舞。 永新盾牌舞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古代军中的盾牌战术,可谓我省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但随着文化生活的日新月异以及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使盾牌舞面临失传的危险。今年已68岁的吴三桂每逢周末或每年的寒暑假便召集村里的孩子们,自购成套设备教孩子们练习盾牌舞。同时,他也积极挖掘和培养有天赋的盾牌舞者,...
全国人大代表王菁来自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从事民族服饰实业,从大会开幕第一天,一身民族服饰的王菁,就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在风情浓郁的民族装里,王菁不断展示着贵州发展,也呼吁着家乡需求。 从水利到交通,从旅游到文化,在王菁带着的11份建议里,她重点提到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王菁希望,贵州的民族文化能够更瑰丽的绽放:一个是国家再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呢还有很多工作要...
为提高广大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意识,春节期间,驻马店市平舆县举办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为广大群众送上了一份独特的新春大礼。 此次展览为期5天,展出项目20个、实物328件、图片96张,同时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来自驻马店市驿城区的张爱武泥塑、朱俊剪纸、谷冰鱼拓,上蔡县的杨集“白云翁”毛笔、今楷“竹叶体”书法、大路李“麦草画”、“尼氏一把泥”,遂平县的桃核雕花工艺、...
2014年,运酒传统酿造技艺成功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去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运酒传统酿造技艺,寻找百年酒香。 一大早,记者来到运漕镇,闻着酒香就来到了佳酿的诞生地安徽运漕酒厂。安徽运漕酒厂的前身是洪义泰糟酱坊,其生产的“大麦烧”酒、“五加皮”酒在裕溪河流域名闻遐迩,深受民众喜爱。运漕酒厂以纯“五粮”传统酿造工艺酿酒,老窖池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我现在正在含山县运漕酒...
当地市民观看“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传承”展出内容并进行讨论。 当地市民用手机记录“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传承”展出内容。 内江市举办“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传承”展览 今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国家图书馆共同主办,四川省图书馆协办,内江市图书馆和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传承”展览开...
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于2006年3月,由郑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市编委同意在郑州市群众艺术馆增挂“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负责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06年8月,根据《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郑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对我市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起到了推进和规范作用。 我市少林功夫、荥阳苌家拳及新密超化吹歌、小相狮舞、新...
随着元宵佳节的到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柳林县的盘子会作为该县独有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在节日里精彩呈现。 “柳林盘子会”又称“天官会会”、“小子会会”,是一种制作精美的组合型阁楼式仿古建筑模型,它是将民间的亭台楼榭、庙宇神灵按比例缩小,精雕细刻、彩绘油漆而成,古色古香,精美绝伦。 搭盘子和转九曲是“柳林盘子会”活动的开场戏,盘子活动的组织一般是由群众自发形成的,组织实施的成员是由主人家和纠...
二人转是一种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形式,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故旧名“蹦蹦”,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一般认为约在清代中期由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在发展中广泛吸收东北民歌、太平鼓、东北大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 二人转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由演员扮演...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