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最近,笔者收藏到一件辛店文化“五鹿图”彩陶壶,是甘青地区彩陶文化里一件罕见的珍品。该器通高30厘米,口径16厘米,宽26厘米,除口部上端有一直径2厘米左右的残缺,左侧耳部有一指甲大小的残缺外,品相基本完好,尤其难得的是历经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五鹿图”画面依然光洁如新,线条清晰,实为难能可贵。 该陶壶画面分三组:正中的雄鹿体型最大,头尾达9厘...
舞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它以有节奏、有组织而又优美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时间,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远古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为欢庆胜利、丰收而歌舞,为崇拜自然和先祖以歌舞相祭而祈福,同时也会以歌舞方式来吸引异性,达到生殖繁衍的目的。 长期以来,我们只能从古代典籍的文字中寻找原始社会舞蹈的蛛丝马迹,直到1973年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代马...
裸体双性浮雕彩陶壶,高33.4厘米,新石器时代,1974年出土于青海省乐都县柳湾。 (国家博物馆供图) 柳湾是青海乐都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这里依山傍水,柳树成荫,仿佛是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世外仙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却被称为“彩陶的故乡”,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裸体双性浮雕彩陶壶便是出土于柳湾地区的稀世奇珍。 这件彩陶壶是迄今为止国内考古发掘出土的原...
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地区文化展厅,展出有一件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卍卐符彩陶单耳壶,有些学者也叫鸟形壶。一边为单肩耳,另一边的腹侧为一小突起,形似鸟尾巴。该壶的形状及壶身红黑彩绘,三角形纹饰等,都是马厂彩陶壶常见的。值得注意的是该壶三角形纹饰中还有单独的“卍”“卐”符纹样。 “卍”或“卐̶...
在早期陶器发展的几千年中,制陶工艺尚不成熟,彩陶生产的技术条件无法具备,因此,陶器产生几千年以后才出现彩陶。从出现陶器到生产彩陶,这是一个长期摸索、反复试验、不断改进的过程。 陶器生产之初,没有刻意装饰的纹饰,但加工过程中手捏、片状物刮削、拍打器壁等往往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他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转变为有意的、规则的纹饰,如成排的剔刺纹、一圈的手窝纹等。早期陶器上...
彩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坏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
彩陶真伪的外表特征 一、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鉴别 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在彩陶上的出现,多因彩陶在含碱性、酸性化学物质较严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浸蚀从外涉内。反复清洗都会重复出现,只有用利器反复刮取,后用盐酸力口水清洗,方可达到满意的清除效果。 伪造这类皮壳者,多使用农药中的二铵、尿素、化肥或醋类含碱较强物质,再掺上水,进行多日浸泡后也会出现类似状况的皮壳,但存有刺鼻的气味...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馆长林恭务在展示出土的彩陶(5月3日摄)。 考古人员在昙石山遗址发掘现场清理墓葬品(5月2日摄)。 记者从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发掘现场了解到,考古工作人员近日在编号为M149号的墓穴中,发掘出30多件墓葬品。其中的两件彩陶和多个保存完好的箭镞,为人们进一步了解距今四五千年的昙石山文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昙石山文化遗址发现于1954年1月,至今已考古挖掘8次。这次抢救性...
三彩陶马是唐代雕塑艺术品中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博物馆、艺术馆、社会个人收藏家总是重金收购,作为艺术瑰宝收藏。而以制作假古董发财致富的人,自然把仿唐三彩陶马作为生财之道,生产出各种形象和规格的三彩马。一般粗制滥造和新手作的赝品很容易鉴定,而有几十年制作经验的高手,特别是那些工艺技术力量很强的三彩陶厂精心仿制的作品 判断起来很难。如何判定呢? 盛唐 三彩陶马 洛阳出土 唐 三彩...
一件古老的彩陶盆,从陕西西安半坡村的黄土中露出来了。盆的内壁上,相对地画着两个人面,都是一样的圆圆的脸形,头上戴着尖顶带毛的帽子,双眼眯成一条线,倒丁字形的鼻子,嘴里叼着一条大鱼形的东西,耳朵两侧还各有一条小鱼,像正在往他的脑袋里钻,又像他梦见了鱼。两个人面之间的空间,另画着两条大鱼,两人两鱼各自相对,形成十字形布局。 半坡类型人面鱼纹彩陶盆 这彩陶盆是一件七千年前的老古董,它属于仰韶...
记者从山西省文物部门获悉,山西省沁县日前发现一座西汉时期古墓,并出土五铢钱、彩陶等物品。 据了解,出土的陪葬彩陶内装有谷子、红黄黑三种皮色的黍粒、麦等粮食,谷子和黍色泽鲜亮,形状完整,其他都已钙化。据考古人员分析,初步认定该墓葬所属时期为西汉中期,距今2000多年。此次在山西省境内出土谷子等农作物十分珍贵,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为研究沁县的农耕发展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沁县素有“米粮川...
仰韶文化 1972年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出土 高20厘米 以泥质红陶做成两壶并连状。连腹处有一圆孔相通,两壶体近于橄榄形,通体施红衣绘黑彩平行线条纹。
中国绘画艺术是在古老特殊的文明环境中产生的,陶瓷装饰绘画的起源直溯距今七八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分布相当广泛,南北各地均有大量文物资料出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等。长江中下游的其他一些如龙山文化及良诸文化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还有齐家文化、屈家岭文化。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彩陶闻名,下游地区以工艺精致的白陶和黑陶著称,...
辽宁省朝阳市日前又发现多处红山文化积石冢群。专家称,其中一处积石冢群是继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后,20多年来在辽西新发现的面积最大的积石冢群。 据朝阳市博物馆馆长尚晓波介绍,在该市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文物普查人员在境内大凌河流域某地发现了红山文化时期陶片,随后在南北长80米,东西长40米的范围内,发现连成一片的大小7个积石冢。 积石冢附近地面上有大量散落的红山文化时期筒形器、彩陶器残片...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甘泉普查一分队于6月20日复查了一处仰韶文化遗址,采集到一件在一件延安市首次发现的变形鸟纹彩陶钵。 遗址位于甘泉县桥镇某村,1988年4月由佘苏生先生首次调查发现该遗址,面积约为60000平方米。遗址表面现为荒芜的耕地,地表为荒草和灌木覆盖,地表陶片少见,在一处2.2米深的盗洞土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残片和陶环。陶质以加砂红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泥质灰陶和加砂灰陶较少。纹饰以绳纹...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