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宋 北宋 靖康年间(1126 - 1127年) 径3.17厘米,重7.5克 靖康通宝是北宋钦宗在位时铸造的,由于钦宗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因此“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因使用时间短、铸量少、版别多,而非常珍贵。靖康通宝有大小之分,字体苍劲善变,版式繁多,计有小平、折二、折三铜铁钱,还有个别银质钱。(王媛雪)
商 商后期 (前1300-前1046年) 通高10厘米,长21.4厘米,宽16厘米,重1.6056千克 作冊般黿,商代末年,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館。 器作立体鼋状,探首,四足外露,尾向左偏, 左肩部、背甲嵌入4矢。鼋背中部铸铭文: 銘文凡4行33字,记述丙申日商王行至洹水,射鼋,商王射1箭,作册般佐射3箭,全部命中。商王命寢馗将射获的鼋赐给作册般,并说:“将此事铭记于庸器,作...
唐 高71厘米、宽27厘米 天王像为青铜铸造,除头发外,通体鎏金。面部双眼圆睁,张口露齿,显得威严愤怒。头发火红。身着铠甲,錾刻纹路生动流畅。肩部装饰龙首形。腹部中央有兽首装饰。右手叉腰,左臂上举。双脚踏在憨态可掬的两个小夜叉之上,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极具有艺术感染力。(苏强)
商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 高37.5厘米,重0.6千克 青铜人神情严肃、诡秘,面部上宽下窄,呈倒梯形。宽眉,目呈杏核状,眼角上挑,宽鼻,鼻翼上方似戴一面罩,阔口,两耳饰卷云纹,耳垂有穿。脑后梳一长辫,发丝根根可见。( 撰文:于成龙 )
新石器 齐家文化 传甘肃出土 直径14.6厘米,边厚0.15厘米, 钮高0.5厘米 镜面中央微凸,桥形钮,镜背以钮为中心饰三道凸弦纹与两周锯齿纹。此面青铜镜属齐家文化,由合范铸造,是目前所知时代较早的青铜镜之一。其镜身与镜钮形制为后世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及明清时期的青铜镜所继承。从这个意义上讲,齐家文化的这面青铜镜奠定了我国古代青铜镜的基本形制。( 撰文:于成龙...
商 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 长19.8厘米,宽14.1厘米 商代纺织品痕迹主要见于覆盖在车、棺椁上的帷帐与青铜器的包裹,分为麻质与丝质两种,其中最大的纺织密度为每平方厘米经丝72根、纬丝35根。( 撰文:于成龙 )
西周 传河南浚县出土 高9.1厘米,刃宽6.8厘米,銎宽3.7厘米 器长方銎,口缘下有一周凸起宽带,短边一侧附一半环钮,圆刃无角。器上铸铭文“康侯”。 康侯,典籍之中称为“康叔”,是周武王同母少弟姬封,在周公旦平定纣子武庚与管叔、蔡叔叛乱之后,被封为卫国之君,封地在殷都朝歌,即商的中心地区,以统治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尚书》中《康诰》、《酒...
夏至春秋 西周末期-春秋初期 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 直径6.7厘米、边厚0.35厘米
战国 魏 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 通高4.3厘米 器为女性形象,眉、眼、鼻、口、耳轮廓清晰,圆髻挽于脑后,身着右衽深衣,中腰束带,双手掬于胸前。身体各部凹凸有致,生动传神。(撰稿人:黄一)
战国 早期 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 通高7.7厘米 径13.9厘米 器为四虎口衔圆形器状。虎通身阴刻斑纹,前爪上扶圆形器沿,后爪站立支撑,尾上卷,仿佛奋力向上攀爬,极为生动。圆形器外沿呈环状,内接一镂空八瓣花形,花瓣上阴刻云纹。花蕊稍内凹,饰镂空四龙,相互衔咬中身,对向两龙造型相同,与相邻两龙略有差异。四虎与器座为分铸,于虎口部位焊接。(撰稿人:黄一)
战国 (公元前403年-前221年) 1973年广东四会鸟旦山出土 通高28.5厘米 口径30厘米 器环形绞索状立耳,口如盘形,束颈,鼓腹较扁,三足细长外撇。使用此种形制的青铜鼎是当时聚居在今湖南、广西、广东地区的越族。 (撰稿人:于璐)
战国 (公元前403年-前221年) 1975年云南楚雄万家坝1号墓出土 通高40.4厘米 面径47厘米 足径68.9厘米 器平面,曲腰,四环耳,中空无底。器腰部饰一周云雷纹。此式青铜鼓大约是春秋中期之后流行于今云南、广西、贵州、广东、湖南等地,与当时中原地区两端收敛的筒形鼓不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出土此面青铜鼓的云南楚雄万家坝1号墓中还发现鼓面留有烟炱者以及与鼓同形而倒置用作...
战国 魏 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 通高43厘米 口径35. 4厘米 器体分铸,上为甑,下似釜,是青铜甗在战国中晚期演化而成的一种新式。 甑直口微敛,铺首衔环耳,鼓腹,小底有箅,箅孔为十字形,内环列二十孔,外环列三十三孔,中腰饰凸弦纹一周。釜直口,高颈,套环耳,深圆腹,平底,中腹饰凸起绳索纹一周。(撰稿人:黄一)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通高20.5厘米 口径17厘米 器厚立耳,折沿窄缘,鬲腹较浅,裆部内凹,下承三柱足。口缘下饰云雷纹,腹部三分袋状,各以云雷纹为地,正中饰饕餮纹,两侧以夔龙纹相呼应。器内壁铸铭文,又铸图形,图形上部状如二人相向而食,此即“飨”字之初文。下部图形可隶定为 “宁”,即“贮”字之初形。商代前期,在鼎、鬲造型中,一足大多与一耳垂直成线;商代后期,两...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通高10-15.3厘米 铙腔体作合瓦状,口缘内凹呈弧形,鼓部正中处有梯形凸起,舞部正中有管状甬,与腔体相通。铙腔体外两面均浮雕饕餮纹。青铜铙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之一,始见于商代后期,西周早期继续沿用,敲击时器口向上。此型青铜铙主要出土于河南南部、山东南部与陕西关中地区,通常一编数枚,形制、花饰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其中以3枚成编...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