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双方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发展很快。在此背景下,两国要求尽早展开和平友好条约谈判。1975年1月,中日两国进行了预备性谈判,并达成两点共识。随着国际局势和中日两国国内形势的变化,两年多后缔约谈判出现转机。1978年7月,经历多轮艰苦谈判后,中国与日本在北京正式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中国对日推行熊猫外交,1972年10月赠日本一对大熊猫兰兰和康康,1980年赠雌性...
在江苏扬州博物馆与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流光缩影——古代铜器展览》中,近百枚汉唐时期的铜镜一起精彩亮相,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古代铜镜里,最特别的是一面具有新疆少数民族风格的海马葡萄纹铜镜。 古代铜镜的正面十分光洁,男子可以对着镜子整理衣冠,女子则面对着它细心地妆扮自己的容颜,如唐代诗人李贺《美人梳头歌》中所云:“双鸾开镜秋水光”。而铜镜的背面则是另...
只要对故宫历史略知一二的人,都会知道一段耻辱的历史: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侵略军在紫禁城耀武扬威,除了挨个坐上太和殿宝座拍照之外,还用刺刀刮取贮水铜缸的鎏金涂层。至今铜缸上仍有道道刮痕。 100多年过去了,有一口铜缸上又多了粗野的印记:有游客偷偷地涂上“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此事在微博上曝光后,网友纷纷谴责。现在,铜缸上面的字样虽然已经抹去,但是对文明的伤害一时难以消除。...
本报讯(记者张文凌 实习生董宇欢)日前,考古专家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地下挖出战国时深埋地下大量铜器、陶器、铜矿渣等器物。本次考古发掘是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滇文化起源考古”课题的重要选项,填补了滇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东川是著名的铜都,铜矿的开采和冶炼有悠久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铜块和铜炼渣,表明附近可能有炼铜的遗迹,该遗址极有可能是与冶铜有关的一个聚落。本次发掘表明,至少在战国以前...
经过考古工作者近两个月的发掘,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境内一个初步推断为战国前与冶铜有关的聚落遗址被发现。该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铜器、陶器、铜矿渣等器物。考古专家认为,该遗址填补了滇北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发掘现场位于东川区铜都街道办营盘村村后的一块高地上,海拔1300多米。据介绍,该遗址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因当地村民建房取土,发现了陶片、碳化稻和灰烬层等遗物与遗迹。2006年,昆明市博物...
5月22日,记者从定西市安定区博物馆了解到,安定区一建设工地近日意外发现一处古代铜钱窖藏,经考古专家初步考证,这些重达114公斤的铜钱历汉、唐、宋、金四代,其中绝大多数为北宋时期的钱币,认定为宋代窖藏,这也是迄今为止定西市发现的最大铜钱窖藏。 5月22日上午记者从安定区博物馆了解到,近日,定西市安定区建宁小区2期工程的工人们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铲车铲起的土中有大量铜币,随后报警。辖区派出所民警接到...
第37个“国际博物馆日”,建在元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苏州巧生炉博物馆”开馆,馆内展示陈巧生家族四十年来收藏的明清炉和500件“巧生炉”。截至昨天,已经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收藏界、铜炉界嘉宾千余人。 苏州巧生炉博物馆是经国家批准注册的专题博物馆,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巧生大师创办,是全...
5月21日,工作人员在发掘现场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近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境内,一个初步推断为战国前与冶铜有关的聚落遗址被发现。考古专家认为,该遗址填补了滇北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发掘现场位于东川区铜都街道办营盘村村后的一块高地上,实际发掘面积300余平方米,目前已发现房屋14座、灰坑48个。在房屋的居住面上发现有双孔石刀(或称石镰),铜针、铜鱼钩、铜锥、铜刀等物品以及石镯残件、铜块等器物。在...
罍雕塑档案 高2.5米 重2吨 制作于铜陵 合肥罍街的标志性建筑原型为蚌埠出土的“春秋镂空龙耳罍” 昨天,合肥罍街广场上多了个雄浑厚重、做工考究的庞大青铜器物。这就是近段时间关注度很高的罍街标志性雕塑——重2吨、高2.5米,放大100倍的青铜罍。据了解,这件庞然大物前日下午运抵合肥,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罍仿制品。据合肥罍街的建设、经营及管理单位...
晚明细腰觚 晚明潞王收藏的潞王鼎 晚明石叟铜炉 近几年,铜器收藏略有升温,且出现了一批高价拍卖品,但与已进入亿元时代的书画、瓷器等品类相比,铜器收藏仍处于萎靡状态。但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铜器在历史上诸多时期都曾备受藏家重视,这不仅因为其物质功用,而且在于它具有最要的精神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具有巨大的升值空间和不可限量的收藏前景。因而了解铜...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