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铜铲 铜盆 3月11日,记者获悉,萍乡市湘东区7名农民将6日挖出的2件青铜文物捐献给国家。据悉,出土的文物是折沿铜盆和铜铲。其中折沿铜盆外形平底,折沿宽而平,斜腹,沿有三条凹弦纹。盆子厚0.8厘米,外径59厘米,内径40厘米,高11厘米,内底直径40厘米,边宽6.5厘米,器形保存较为完整。铜铲呈箕形,胎体较厚重,铲口缺一角,宽18.5厘米,长26.5厘米,厚0.5厘米。这2件青铜器的具体年...
据悉,纽约佳士得将于4月9日举办《俄罗斯精美艺术品》主题专场拍会。届时,由俄罗斯杰出艺术家维克多·瓦斯涅佐夫(ViktorVasnetsov,1848-1926)于1909年创作完成的珍贵青铜黑褐古色雕像作品《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肖像》(PortraitofI.E.Repin)将惊艳亮相,并有望成为整场拍会的领衔珍品,必将引起全球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拍前估价为10万至15万美元(约合人...
铜胎掐丝珐琅 铜胎掐丝珐琅 悠悠岁月,浩瀚的历史长河披着神秘的面纱诱惑着世人去揭开,华夏文明似璀璨的明星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回望古,就如陈年的酿酒令人如痴如醉。我们不仅佩服华夏文明的缔造者,也感恩传承者让我们还能看到并惊叹。明清两朝历经百载,文化至今让世人敬仰,其中诞生了富丽堂皇的景泰蓝工艺文化,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门仅为帝王家享有的独特工艺。 “铜胎掐丝珐琅”,顾名思义,是指在铜...
齐家文化,是我国青铜时代早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在我省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都有分布。目前,我国出土最早的青铜镜,是我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尕马台遗址出土的背面铸有七星纹的青铜镜。这面直径8.9厘米、厚0.3厘米、重109克的青铜镜,在中国青铜镜史上弥足珍贵。 1977,考古龙羊峡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任晓燕曾参与过贵南尕马台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当时她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一名学生,这是她...
日前,美国波士顿大学东亚考古学与文化史国际中心慕容杰(RobetE.Murowchick)教授一行参观考察铜陵博物馆。在参观铜陵博物馆期间,慕容杰教授参观了铜陵青铜文化展,对铜陵出土的西周冰铜锭、石质炼炉和铸范等古代铜冶铸文物标本认真考察。 慕容杰教授是美国波士顿大学东亚考古学与文化史国际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早期冶金发展方面的研究。在铜陵博物馆,慕容杰一行详细了解了青铜爵、...
一只老虎两条尾巴 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发现一座尘封3000年的艺术宝库,数量庞大且精美绝伦的出土文物令世人震惊。经辨别,这是一处大型商代遗存,埋藏着475件青铜器,它们品类齐全、造型奇特、铸工精湛、纹饰华美,反映了赣江流域高度发达而璀璨夺目的上古文明,呈现出一个失落已久且神秘玄幻的“青铜王国” ,这也构成了展览的第一部分。被静静地放置在展厅里的商代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
3月11日,记者获悉,萍乡市湘东区7名农民将6日挖出的2件青铜文物捐献给国家。据悉,出土的文物是折沿铜盆和铜铲。其中折沿铜盆外形平底,折沿宽而平,斜腹,沿有三条凹弦纹。盆子厚0.8厘米,外径59厘米,内径40厘米,高11厘米,内底直径40厘米,边宽6.5厘米,器形保存较为完整。铜铲呈箕形,胎体较厚重,铲口缺一角,宽18.5厘米,长26.5厘米,厚0.5厘米。这2件青铜器的具体年代还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据英国《卫报》网站3月9日报道,在一个4000多年前逝世的年轻女人的骨灰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被人用毛皮小心包裹住的这位年轻女子生前最贵重的财产。她的这些遗物被人用泥炭裹住,放在一个小石盒里,然后埋藏在英国达特姆尔高原上。 这个年轻女子遗物的发现改写了英国青铜时代的历史。她的遗物里可称为一种宝藏,包含了一些奇特的物品。包括一颗锡珠和34颗锡质耳钉,这些可作为是西南最早的金属加工业的证据;纺织品...
3月3日上午,铜陵博物馆新馆建设协调推进会在市行政中心举行,听取新馆陈展工作及建设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市委副书记倪玉平主持会议。市领导李敬明、何刚明、叶萍等出席会议。 在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及参会单位发言后,倪玉平指出,铜陵博物馆新馆项目是我市今年的一项重点工程,工程预算、建筑体量较大,时间紧、任务重,社会关注度较高。自1月以来,各有关单位就博物馆项目建设开展了大量工作,一些重...
“皿方罍”什么时候才能合上这一页? “皿方罍”器身 商周青铜器的名字大多很生僻,除了大名鼎鼎的“鼎”,其它念起来都很困难,想引发热议就更难了。可近日,纽约佳士得决定将一件“皿方罍”器身上拍,此事立刻引起了藏界的高度关注。这件名字拗口的“罍”到底什么来头?原来它不是一般的青铜器,而是号称“方罍之王”的国宝重器。听到“皿方罍”,一些考古爱好者不由惊呼—— 身世和流转之谜 那么“皿方罍”或者...
商周青铜器的名字大多很生僻,除了大名鼎鼎的“鼎”,其它念起来都很困难,想引发热议就更难了。可近日,纽约佳士得决定将一件“皿方罍”器身上拍,此事立刻引起了藏界的高度关注。这件名字拗口的“罍”到底什么来头?原来它不是一般的青铜器,而是号称“方罍之王”的国宝重器。听到“皿方罍”,一些考古爱好者不由惊呼—— 身世和流转之谜 那么“皿方罍”或者“皿天方罍”是如何发现并流失,器身与盖子又是...
镈是中国古代一种青铜铸制的打击乐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镈是由钟发展而来的,又比钟的形制更为巨大。其特点是环钮、平口、器身为椭圆形或合瓦形。古代文献记载:“钟、磬编悬,镈特悬,位于钟磬之南,所以应钟磬也”;“镈如钟而大,奏乐,以鼓镈为节。”作为单件使用的打击乐器,镈常在贵族宴飨或祭祀时,同编钟、编磬相配合使用,指挥乐队的演奏。 西周克镈高63厘米,椭圆体,平口,四面有透雕夔纹凸棱装饰,鼓部有铭...
两岸故宫博物院将联合对所藏的两千余件先秦青铜器及其铭文做综合考察与研究,这是记者25日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获悉的。 北京故宫25日在北京举办了“故宫研究院发布11项科研与出版项目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近几年将开展的科研与出版项目,其中包括与港台地区以及在京文博单位的合作项目,且许多研究工作在学术界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性的特点。 在青铜器方面,现已知流传至今的古今中外先秦有铭青铜器资料约有15000件,北...
江苏淮安 王秀英 吴季生铜匜,1985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现藏于盱眙县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此器为椭圆形,形如瓢,前有封顶式流,后有螭龙形曲鋬。其流为一奋力张嘴的兽首流,上饰高浮雕兽面纹,面目狰狞,造型生动。腹饰蟠虺纹和绳纹,工艺精致。腹壁较直,敛口,深腹,略向内倾,弧线内收而成平底。其鋬为一躯曲的螭龙,螭嘴衔于匜口,作探水状,尾部上卷。螭首饰浅浮雕的饕餮纹,姿态生动。整体造型敦厚饱满,线条...
罍:青铜器中的贵族 在青铜器中,罍是较为珍稀尊贵的一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作为重要的礼器,在王室和贵族的盛大宴会上,罍是必备的酒器。《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这里的“金罍”即是青铜罍。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姑且斟满那酒罍。” 罍的基本造型分圆形罍和方形罍两类。方形罍出现于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