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人民日报郑州6月12日电记者曲昌荣报道:河南林州千年古刹慈源寺历经近半年时间,累计移动1200多米,最近成功到达新址,3座建筑仍完好无损,整个工程改写5项世界纪录,创下6个国内第一。 林州慈源寺创建于唐代,是罕见的融佛、道、儒三教为一体的文物建筑群。因修建中的安林高速公路拟从慈源寺中部穿过,河南文物部门决定对慈源寺中价值较高的大雄宝殿、文昌阁、三教堂3座建筑进行整体迁移保护。这是目前中国第一例古...
在豫西南的邓州市境内,有四座明代唐王桥,即穰东镇的九龙桥、白牛乡的阜民桥、文渠乡的得子桥、九龙乡的普济桥。上述四桥,是明代唐藩王朱槿后裔朱宙永,由南阳唐王府西去淅川香严寺拜佛时所建的石桥,距今已400多年。 据《明嘉靖南阳府志》载,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将其第二十三子朱槿封为唐王。明嘉靖四十二年,唐王朱槿后裔唐顺王朱宙永西去淅川香严寺拜佛,一路车马难行,便在沿途建筑石桥,其中在...
20日上午,副省长张大卫带领省水利厅、发改委、大项目办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副市长王林贺陪同下,到郑调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关情况。张大卫指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全力配合,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大力支持工程建设,保证我省境内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张大卫一行先后来到南水北调穿黄工程项目部及荥阳段施工现场,检查工程进展情况,慰问一线工人,并与南水北调中线局领导研究征迁安置工作,听取了我市有关情况...
今天,“文物保护世纪行——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宣传大行动”考察团与河南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 会上,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介绍,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河南是所经线路最长、涉及面积最大、文物点最多的省份。河南省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已确认各类文物点170处,总干渠涉及文物点160处,共计330处。丹江口库区文物是研究楚文化起源、楚都丹阳地望、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考古人员近年来在河南省内黄县发现一处西汉晚期较大规模的聚落遗址,发掘了多处保存完好、布局清楚的西汉庭院民居,使之成为我国目前唯一一处能够再现汉代农村情景的古遗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说,通过对该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真实地复原汉代的庄园或村落布局,真实地复原一个家庭的建筑布局和生活场景,甚至可以真实了解各类单体建筑实体的建筑结构与建筑工程技术方法等情况。 他认为该遗址最重要的...
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南省鹤壁市刘庄遗址首次发现先商时期大型公共墓地,填补了先商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 主持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新平说,这是2005年度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控制性项目最重要的发现。先商文化是夏代商人族群创造的文化,此前我国发掘的先商文化遗址主要是居址,从未见到过这一时期的墓地。此次发现将为研究先商文化葬俗葬制、人种族属、社会结构、商人渊源等重要学术问题提供实物资料。 据...
一项堪与意大利“庞贝古城”相媲美的考古发现20日被公诸于世——河南省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南部黄河故道中发现一处西汉晚期规模宏大的汉代村落遗址。 据河南省文物管理局20日召开的发布会介绍,2000多年前,它毁于黄河泛滥而被泥沙深埋在地下。 “这是一个不得了的大发现。”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著名汉唐考古学家徐苹方先生说,“汉代社会特别...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8日透露,安阳慈源寺保护工程过程中,出土了十几件唐宋时期的精美佛教造像、大量瓷片、一件北宋“大观四年”经幢及早期建筑构件。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杜启明介绍说,唐宋时期的佛教造像全部出土于慈源寺的三教堂基础中,其中较为完整的有3尊,头部残破的4尊,残佛头6件,双面造像碑残块一件。造像绝大部分为石质或汉白玉,面相慈祥、雕刻精美,代表着中国...
文物考古部门对河南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近日获得重大发现,数座烧制唐三彩的窑炉露出地面,窑址内发现唐代的青花瓷片和接近于青花的蓝彩白瓷。据专家推测,这里极可能是唐代青花瓷器的发源地。 2005年7月,文物考古部门开始对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唐代窑炉六个,瓷片、三彩、素烧器残片一千五百余袋,完整和可复原器物八百余件。 一大批完整和较完整的白釉、黑釉、黄釉、...
记者从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二零零五年度文物保护工作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年度先期开工的荥阳市薛村遗址等十一项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的考古发掘取得显著成绩,发掘实际面积达四万四千一百平方米,并取得了重大收获。 有关专家称,这为深入了解当地古代历史文化面貌提供了一批重要实物资料。 据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介绍,去年四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抢救工作正式启动,经过河南省文物局和各考古发掘工作承...
记者8月2日从西平县文物部门获悉,该县出山镇李园沟村新发现一处战国时期冶铁遗址,出土一个残冶铁炉。 西平地处伏牛山余脉,为战国、汉晋时期著名冶铸重地,战国时期著名的棠溪、龙泉、干将、莫邪等名剑均在此铸造。该县出山镇酒店村有酒店战国冶铁遗址,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考古专家介绍,冶铁遗址是西平县出山镇李园沟村村民在修路时发现的,此处距酒店战国冶铁遗址只有数千米,出土的冶铁炉只剩...
8月16日下午,洛阳市文物工作者在该市唐宫西路小学发掘出两座保存完好的车马坑,位于北边的车马坑内一车六马,是否是“天子驾六”,还有待考证。 4年前,洛阳惊现“天子驾六”,印证了古文献中有关夏、商、周时期“天子驾六”之说,其保存之完好、规模之宏大,轰动全国。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两座车马坑坐北向南,位于唐宫西路北侧,两...
记者从河南省上蔡县文物部门获悉,该县日前发现一处面积为3平方公里的特大型周代蔡国贵族墓地。目前文物部门正在对墓地进行发掘。 据介绍,该墓地位于河南上蔡县故城内看花楼村、前后翟庄附近,墓葬和车马陪葬坑分布十分密集,文物专家推测,极可能是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寻找的蔡国侯级墓葬。 河南省文物考古发掘队对其中一座“甲”字积炭大墓和一座小墓进行试掘,小墓虽经盗扰,仍出土一...
记者从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获悉,经过3年努力,中国古墓最集中的地区——洛阳邙山陵墓群的古墓冢文物普查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已调查勘测古墓冢700余座,扫尾工作将于今年内完成。 据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队长史家珍介绍,3年来他们以田野考古调查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邙山地区现存的古代墓冢进行了全面普查,初步建立了编号系统,并建立了邙山陵墓群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信息库。目前,调查资料正在整理,考古...
记者今日从考古部门获悉,考古人员最近在河南省南阳市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库区考古中,发掘一处战国楚大夫墓,出土文物五十余件。 据介绍,这一战国时期的士大夫墓葬,位于南阳市淅川县西南四十七公里的仓房镇沿江村徐家岭。这是一座“甲”字形墓,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内填充有黄褐色的五花土。墓室位于墓道西部,平面长方形,深十点五米。墓室的棺椁已经腐朽,仅残留一些黑色的痕迹。从...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