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的传统纹饰千姿百态,不论是沿袭性极强的传统纹饰,还是创新性较强的当朝变化纹饰。都在传达一样的美好意愿:祈祝吉祥。凤凰纹饰即是其中的一种。凤凰是中国先人的艺术创造,是人们心目中纳福迎祥的吉瑞之鸟。所谓“羽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凤为羽族之美”。在凤凰的身上,体现了先人们的自然崇拜、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 在中国几千年的物质文明进程中,...
古有“镇妖塔”,近日,厦门市同安区却惊现一“镇虎塔”。 近日,在厦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同安普查员耿瀚在考察同安区新民镇禾山村下土楼自然村时,发现一个古石塔。经考证,此塔为镇虎而建,建于明代。 该塔塔身均用条石构砌,塔平面一共4层,逐层收缩,通高8米多。第一、二层为方形,第三层呈六角形,第四层呈圆形。塔顶上还有尖尖的条形塔刹,中为葫芦状,底边...
小石桥大部分被淤泥埋住了。郭学军摄 近日,在长清区炒米店村村南发现一座设计精巧的小石桥,令村民惊讶的是,在小桥不远处发掘出来的一块明代石碑碑文显示,这座小桥竟是一座明代古桥。 18日上午,记者在炒米店村村南,见到了这座小石桥。小桥为单孔拱桥,深埋在地下,桥面距离桥洞约有2米高,西侧桥洞露出的部分很少,大部分被淤泥埋住了。在桥洞顶部有一个石兽浮雕,雕刻得非常精美。可能是为了加宽桥面的缘故,在小桥...
明代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也称景德镇御窑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瓷器烧制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不论在烧制工艺,还是器具种类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各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种,如永乐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等瓷中翘楚。 永乐帝在位时,景德镇瓷器生产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是我国瓷...
砸坏的墓碑。 “郭氏墓群”几近夷为平地。 祖坟被挖是中国人的大忌,何况墓群属明代古墓,又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月8日上午,身为邱县文化馆聘任的“文物保护员”,同时又是郭氏后人的郭良修、郭守平两位老人,站在被严重毁坏、几近夷为平地的郭氏墓群前,显得非常激愤。为了给千余口郭家后人讨个说法,他们在市、县等各级有关部门奔走了两年多的时间,虽然县...
山西省文物工作者近日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晋中市左权县芹泉镇禅房村发现了两座明代石拱桥。专家认为,石拱桥上的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据山西文物工作者江山介绍,当地人称两座桥为禅房东桥和禅房西桥,均为青石单拱桥。据碑文记载,禅房东桥建造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南北走向,通高约5米,长约19米,宽约5米,净跨5米。青石栏板上浮雕花卉、瑞兽、佛像等,望柱圆雕莲瓣宝刹、石狮等。桥北侧有一座...
明代壶关窑酒坛 民国时期纸币 你看到过酒坛子上描绘的中华酒文化吗?嫩如鲜蛋黄的田黄石有着怎样温润的色泽?上周六来到大河鉴宝活动基地--河南省龙祥宾馆的藏友,一一领略了这些炫目的精美藏品。 脂泽丰润田黄石 田黄石是我国独有的极为珍稀的彩色软宝石,非常难得见到。当天出现在鉴宝现场的一块田黄石摆件令人惊艳。 这块田黄石高45毫米,宽33毫米,重37克,质地通灵凝腻,脂泽丰润,肌理有清晰的...
该犀牛角雕爵杯由竹叶灵芝雕刻而成,杯高8.5厘米,口径15×10.5厘米,底座4×6厘米,器身碎成了3块,口沿部位残缺两块,每块约2厘米见方,如大拇指甲盖般大小。器物的纹饰中残缺如绿豆般大小多处,另外,裂痕和虫蛀多处。 为了尽量尊重原器的自然效果,首先将碎片用可逆性较强的天然骨胶进行原位粘接复原,而后对残缺处补缺复原。 补缺的方法有几种:A.犀牛角补犀牛角;B.犀牛角粉...
23日,记者从省文物部门获悉,临猗县文物普查队在该县发现一段明代猗氏城墙,对于研究当地的城市变迁、历史沿革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据文物工作者介绍,猗氏城墙位于临猗县城北部,从城墙夯层厚度及包含物判断,属明代遗存,为猗氏县城城址,1948年解放猗氏县时部分城墙被毁,1954年猗氏县与临晋县合并为临猗县时,大片城址在城市建设中被毁,现仅存北城墙及东城墙各一部分。北城墙东段残长2...
近日,太原市文物普查队在太原市万柏林区王家庄村的“居贤观”内,发现了一处保存完整、写实性较强的明代《春耕秋收图》寺观壁画。 据专家称,该寺观壁画具有典型的生活特色,生动的人物形象、浓厚的生活气息都充分反映了明朝百姓们的生活现状。 居贤观(也称六郎庙),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王家庄村的中部。始建年代不详,据屋脊题记记载,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复修。庙内正殿两侧山墙上...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这是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时,经常听到的台词。近日,瑞安市文物馆工作人员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这样一幅敕令,属于明朝的文物。 该敕令是瑞安市塘下镇罗凤办事处八水村韩氏族人的传世宝。敕令是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这幅敕令是棉帛质地的横幅卷轴,高0.35米、长1.2米,落款时间为“宣德(1434)九年四月...
记者刚刚从河南省登封市文物局获悉,该市新近发现一明代时期的砖木结构的王氏砖楼,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登封市文物普查队队长张德清介绍,新近发现的王氏砖楼位于登封市石道乡王楼村西一处台塬地上,坐南面北,北望少室山,西有颍河流经,为明代王氏先祖王元于明代万历年间创建,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当时主要是为看护田间庄稼所用,后来又增添了看护宅院的功能,王楼村的村名也因王氏砖楼而来。 楼内一层西墙壁镶嵌的...
明(公元1368-1644年) 铜镀金 高35厘米 这是一尊空行母像。此像头戴花冠,顶结发髻,耳下垂圆环,面相妩媚。头右侧现一猪头,为此尊身份重要标志。左脚单腿站立,右腿盘曲,右手高举执钺刀,左手当胸捧骷髅碗,体态婀娜多姿。双乳高隆,肌肉饱满,身姿柔软生动。全身装饰繁缛,戴项圈,项圈下垂"U"形联珠装饰,胸前饰交叉式璎珞,腰间束带,腰带下又垂"U"形连珠装饰式,双肩挂大骷髅串,垂至足部...
考古人员正在发掘古墓 明代古墓内保存完整的墓室,用铅做成的墓志铭,墓志铭上刻有墓葬所处位置地图,头顶画像砖以及古墓内难见的水银。 昨日上午,厦门文物保护中心在海沧一在建工地发掘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的坟墓,发现该墓葬是目前厦门发现的明代墓中,唯一刻有地图、使用铅做墓志铭和画像砖的,墓葬中还保存着水银,对考证400年前墓葬习俗有很大价值。 古墓藏身“风水宝地” 古墓藏身于海...
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藩王府 明藩王府将恢复原貌重现桂林 记者在广西师大王城校区搬迁工作会议上获悉,2010年前,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将全部迁至城郊的雁山新区,明代藩王府——靖江王府经修缮后将恢复原貌,重现桂林。 占地20公顷的靖江王府位于桂林市城区中心,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藩王府。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取得政权后,于洪武5年将其侄孙朱守谦分封到桂林,并在此处按北京故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