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5月24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和北京市西城区区长王少峰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今后,双方将在故宫文化产品和西城区非遗产品开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传统文化培训学习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单霁翔表示,文化遗产是满足广大公众多样化、深层次、全方位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共同的文化资产,保护、传承、利用好本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京城西边的城门-阜成门或德胜门刊印年代1796年 作者威廉8226;亚历山大出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典衣、拍卖 刊印年代1872年 作者托马斯8226;蔡尔德出处《画报》 西洋版画中的老北京。 纵观清朝300年 这是一组17-19世纪描绘北京风貌的西方版画。 从17世纪初期到20世纪初期,历史跨度达到近300年,几乎涵盖了清朝立国以来所有皇帝的肖像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从皇家庆...
狗与人类打交道,亦由来已久。现在北京遍街都是的“京叭”,“祖上”是十分高贵的。 宫中饲养的玩赏狗名“狮子狗”(北京狗),六七寸高、十二三斤重,尤以绛色、白色为珍贵,有所谓“绛为金液白如银”之句。 老北京在护国寺庙会有狗市,但所交易的都是观赏狗:袖狗、叭狗。袖狗仅一掌大小, 然生性好斗,又叫“...
享誉国内外的水中宠物金鱼,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金鱼是鲫鱼变种, 因其色赤而鳞片闪烁若金,故名金鱼。 金鱼的品种很多,望天、龙睛、珍珠、红头、帽子、 绒珠、水泡眼、狮子头……北京人图吉利,养金鱼为的是"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口彩。 记得小时候,每逢十一、五一节,北京中山公园里,一进大门排放许多大木鱼缸。放养许多珍贵的金鱼,供游人欣赏。公园里的工人专门有养...
北京人玩蛐蛐儿 白露、秋分、寒露,是北京人斗蛐蛐儿的高潮期。“勇战三秋”,就指的是这三个节气。 蛐蛐儿,学名叫蟋蟀,有的文章里叫它鸣蛩,比较普遍的名字是促织。因为一听见蛐蛐儿叫唤就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冬天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不知是谁先发现的,雄性的蛐蛐儿好争斗,斗起来挺好玩儿的,于是就把它们逮回来,令其争斗、观...
猫对于我总是魂牵梦绕的。老北京人爱养猫,自己也是从小在猫的陪伴中长大,因此对于猫有着特殊的感情。虽然家里没条件,很久不能养猫了。但一提起猫,心里总是不由自主地发痒。 少年时就很迷恋猫,尤其是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养上几只上谱的猫。这就如同养鱼一样,上谱的宠物经常让人可望而不可及。 前几天收拾旧书,翻出来一本1980年买的《怎样画猫》,那时才三毛五一本。30年了,保存完好;翻在手中,倍感亲切! 此书...
拉猫 拉猫是老北京流行的民间玩具。拉猫是用泥土做一个中空猫头,猫头底糊一层纸当鼓面。鼓面中央穿出一根棉线,棉线上涂上松香。当用手捏紧棉线向下拉动时,棉线和手产生摩擦使绳子发生震动,带动鼓面震动,加上猫头空腔起到共鸣腔的作用,从而发出响亮的声音。由于这种玩具外形酷似猫头,而且发出的声音又特别像猫叫,所以民间称之“拉猫”或者“叫猫”。
溯源 中国有关猫的记载最早始于西周,至唐朝,狸奴(即猫)已广泛饲养于宫廷,皇帝供品中已专门有猫一项。明朝时,紫禁城内已有专门的“猫儿房”,专饲御前有名分的好猫,更流传下来许多皇帝宠猫的故事。清代,在宫廷和民间,家猫得到了更大的普及,这时还出现了《衔蝉小录》《猫苑》两本谈猫的书籍。民国时期至改革开放前,老北京几乎每个院子里都会有猫,它们已成为四合院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改革...
在时尚缤纷的大都市里,古朴的东西总是显得特别有韵味。在招牌林立的街头,古色古香的“老北京布鞋”绝对具有瞬间吸引路人目光的魅力。店内一切装饰都以深棕色调为主,散发出传统与朴素的气息。躺在一排排鞋架上的,就是儿时眼中熟悉的纳底布鞋。 张小姐最初看到老北京布鞋店时。“好久没看到这种绣花鞋了!”张小姐象发现宝贝似地惊叹道,“还是这种鞋穿起来舒...
关于北京“八大祥 ”到底是哪几家,现在很多人说不上来,亦曾有争论。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谦祥益,瑞蚨祥、益合祥、瑞生祥、瑞林祥、瑞增祥、庆祥、成祥。(是否属实,尚待有关专家考证。)“八大祥”中,以瑞生祥和谦祥益在京最早,大概为清乾隆年间。瑞蚨祥开店最晚,在1893年。“八大祥”中谦祥益在早期实力最大,曾先后在京开店6家,在全国各地...
老北京穿衣讲究“头顶马聚源,脚蹬内联升,身穿八大祥”,意思就是,置办齐这身行头,你就是富贵之人了。此一语道出了老字号当年的风光。时至今日,它们是否风光依旧?是的,回顾一些老字号演绎的“不老传说”,我们发现,除了“打铁还需自身硬”外,名人效应也是“长寿”秘诀之一。不少老字号都与不同时期的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
铛铛车时隔40余年重回北京前门大街 铛铛(diāngdangr)车是老北京(北平)对有轨电车的称呼。因为它的车头挂了一只铜铃铛,司机只要一踩脚下的踏板,铃铛便会发出“铛铛”的声响,提醒行人闪避车辆。这也算是北京第一代现代化交通工具。1966年,前门有轨电车停运。2009年1月1日,改造后的新前门大街按照计划铺设了有轨电车的铁轨,使消失了50年之久的“铛铛车...
在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里》,大都有着拉人力车这样的人物,我们今天虽然已经看不到人力车的身影了,但是旧社会那些贫苦人民的生活,是我们今天所想象不到的,今天咱们就一起看一看关于人力车的一些往事。 人力车的来历: 中国最早出现人力车是在清朝的光绪年间,它是由东洋(日本)传进中国的,在全国,北京是最早有人力车的地方。人力车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在我国北方它叫洋车、"胶皮", 在...
说到骡车就少不了说道马、驴和那马车、驴车,因为这都是老北京常见的交通工具。 骡车是从清乾隆年间兴起而后盛行。在此之前就是马、驴、马车、驴车和轿子。官员大臣们,有钱有势的人讲排场才能坐驴车。那时马车是太监乘坐的,老百姓是很少坐这种车。弘历当政,国泰民安,市场繁荣,商业发展,骡子拉车有劲儿啊用于商,民之中,驴、马啊,马车、驴车啊是越来越少,可骡车是越来越多。 骡车比较高大为蓬车,装饰也比驴、马车讲...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