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为了推进全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日前金华市文物局举办了一期文物普查培训班。市本级,各县(市、区)博物馆馆长、普查工作人员共50余人参加。 市文物局对全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提出了年底基本完成文物信息采集登录的进度要求,从本月起每周对各县(市、区)的登录进度进行通报。同时,要求从严把控审核环节,加强普查质量控制。各县(市、区)普查办和收藏单位要加强组织协调,细分任务,明确目标,...
日前,尉氏县下发文件,对该县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后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公布,结果显示,该县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96处。 此次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中,新增加了山川寺遗址等27处文物点,同时取消了23处文物点。据了解,这96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分别是尉氏兴国寺塔、刘青霞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分别是紫铜钟钟楼、阮籍啸台、阮籍墓(含碑)、洧川南城门、...
2015年是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今年我省需要基本完成文物的信息采集登录,全面开展普查数据的审核。其中10万件/套以下的收藏单位全面完成普查数据的登录工作,10万件/套以上的收藏单位完成70﹪。与此同时,县级﹑市级﹑省级普查办需要分别完成登录数据审核量的90﹪﹑80﹪﹑50﹪。为有效推进普查进度,确保我省普查工作的如期圆满完成,省普查办决定从5月开...
“作为八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不可移动文物到底有多少?通过文物普查,摸清‘家底’的确很有必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谈到我市已结束的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市文物局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吴海峰脸上露出了几分欣慰。 据吴海峰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不可移动文物共组织过三次大型普查活动,前两次分别是1956年和1981年。2007年...
馆藏的铜坐龙。 5月18日,第38届世界博物馆日到来之际,黑龙江省博物馆公布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情况,截至5月12日馆藏清点的藏品达到479000件(套),占黑龙江省总数的60%以上。 黑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23年,至今已有92年的历史,是黑龙江省内最早的文博事业机构,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它经历了早期俄国学者创立、日伪时期接管到中国政府接收等几个重要的历史发...
5月7日,浙江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度管理与数据审核培训班在杭州举办。全省各级普查办、各有关省属以上单位负责人及业务骨干约200人参加培训。浙江省普查办主任、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陈瑶出席培训班并讲话。浙江省普查办副主任、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主持培训。 陈瑶在讲话中简要回顾了我省2014年以来的普查工作情况,对今年的工作目标进行了明确部署,并就做好下阶段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根据3...
4月29日,由广东省文物局在佛山举办的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九期普训班上,省文物局通报了21个地级市普查办工作进度,其中我市已全面完成全市20个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近3万6千件/套文物信息采集及登录工作,是全省首个完成该两项工作任务的地级市。 进度得到保证的同时,为确保文物信息数据质量,降低平台上数据的出错率,东莞市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规范采集文物信息。接下来,东莞市将按照国家、省普查办...
仍在进行的我市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不仅已认定的文物总量非常多,超过了1万件(套),而且有份量的文物可圈可点。据市博物馆副馆长刘荣华介绍,这其中既有珍贵的经卷、画报,也有政界人物的手札、手绘户地原图、科普老教材,还有名家题写的匾额、名人的塑像以及皇帝所赐石碑。 据悉,此次认定、登记年代最早的文物,有明崇祯年间的《恩纶》石碑。石碑共16块,陈放于德清县新市镇的胡氏陈列馆中。石碑多为白色太湖石质...
2015年,杭州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紧张进行中,第一阶段藏品文字信息录入工作总体已经完成,现已全面进入图像信息采集阶段。 新年伊始普查工作全面进入紧张的文物拍摄中,藏品部工作人员分为两组在临时库房搭建摄影棚。根据藏品的质地、保存状况、体积质量等因素分别设置灯光和背景,对文物进行分类拍摄。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注重拍摄质量,也以此次一普工作为契机对馆藏文物进行较为全面的图像信息采集。 ...
为贯彻落实全省可移动文物普查推进会的会议精神,加快推进襄阳地区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度,确保文物登录质量,4月13日,襄阳市普查办在结束全省会议后第一个工作日即来到老河口市,就老河口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进行督办检查并召开现场工作会。 会上,襄阳市博物馆王先福馆长先传达了4月9日至10日,省文物局在汉举办2015年全省可移动文物普查推进会暨数据审核管理培训班相关会议精神和要求。接下来,王馆长作为襄阳...
4月7日,记者获悉,州博物馆自2014年启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以来,全馆职工扎实工作,截至2015年3月31日,馆藏文物信息采集登录突破2万件/套,居全省文物登录数量第一。 据悉,自普查开展以来,州博物馆领导班子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安排部署,成立了以馆长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普查工作,分组进行,同步推进。 据悉,州博物馆拥有文物藏品8万余件...
3月24日,衢州市文物普查办在市博物馆举办第二期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业务培训班,全市各县(市、区)文物普查办,市博物馆,档案馆以及参与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相关人员参加了培训。 此次培训针对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如文物定名、文物断代、文物拍摄等内容进行了重点讲解。培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线普查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60件清末民居构件雕花精美、堪称“錞于”之王的战国青铜虎钮錞于高达85厘米、乾隆时期与纪晓岚齐名的四川大才子李调元“文魁”牌匾保存完好……3月初,当四川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简称“一普”)办公室工作人员收到各地上报的文物新发现时,忍不住感叹:原来四川还有这些宝贝! 2012年,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在全国正式开启。两年多来,那些在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单位之外的“宝贝”,渐渐随着普查一展芳颜...
16日,记者获悉,敦煌研究院发布该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阶段性结果。敦煌研究院现收藏有可移动文物2249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6件、二级文物135件、三级文物107件,拟定级文物189件。 敦煌研究院现收藏的可移动文物有陶器、泥塑、绢幡、佛教青铜造像、敦煌写本遗书等五大类。目前,已完成文物信息采集1626件,占藏品总数72.2%;文物图像采集1636件(2416张),占藏品总数72.6...
在中国国家文物局3月2日通报了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展情况后,记者昨从市文物部门获悉,我市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可喜成果,截至目前已认定文物总数是10915件(套)。 在完成第三批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后,从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我国进行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涉及19个行业、100余万家国有单位。我市自2013年普查以来,在省文物局总体部署和专业指导下,市本级和三县二区普查办全力支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