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内容提要 南北朝佛教之昌盛使赋体文学深受浸染。佛教题材或直接、或间接对赋有所渗入。就创作主体而言,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赋僧和僧赋。就创作艺术而论,佛经译传从音韵和修辞等方面丰富了赋的表现手段。 关键词 赋 佛教 南北朝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在与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融合过程中不断中国化,逐渐成为中国人的重要心理力量。佛教在中国真正风行是在西晋以后,至南北朝时期尤为兴盛。南朝各代的帝王...
内容提要 晚唐山林隐逸诗人中多叹老嗟卑之作,在杜荀鹤诗集中,更是充满了感伤身世的凄凉戚苦之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饱经坎坷、屡受摧挫的人生体验使他不得不信解佛理禅意,尤其是对佛教“苦谛”深有体会;另一方面也因为与佛门有较深渊源,所以对世事人生有比一般人更深的感悟和更多的感叹。这种身世诸苦的诗篇,反映了封建社会部分文人的心灵归宿与精神结局。 关键词 杜荀鹤 身世 佛教 苦谛 杜荀鹤是晚唐杰出诗人之...
内容提要 在学界,人们普遍认为杜甫在诗歌创作中是贯彻儒家“诗教”的典型,而忽视了他在创作中多方面地受到佛教滋养的实际,即使有人注意到佛教对其创作的影响,但也未展开专门而具体的研究。杜甫一生与佛教特别是禅宗有很深的交涉,其给杜甫的思想和创作增添了新鲜内容,给他的艺术思维方式和美学趣味带来了重要影响。佛教思想不仅成为他儒家用世之道的补充,也成为他困顿时的安慰。 关键词 佛教 禅宗 信仰心态 艺术思维...
内容提要 佛教曾对于中国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而《维摩诘经》作为魏晋时代翻译佛经的典范之作,其文学影响力更是不可忽视。尤其是六朝志怪作品,深受《维摩诘经》中佛教教义、文学手法之影响;而其作者亦深受经文中佛家处世态度之感染,使得六朝志怪蕴涵浓厚的佛教气息。 关键词 佛教 《维摩诘经》 六朝志怪 影响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宗教对社会及民众生活产生诸多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学影响。若从...
佛教自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以后,又经中国东传朝鲜和日本。传入中国的佛教总的可分为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两部分,这两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其中藏传佛教的特色非常突出,首先是全民信仰,佛教领袖保持着绝对的神圣地位,佛教信徒大都比较虔诚。其次是政教合一,整个社会生活严格受王权、神权的控制,佛教的领袖在世俗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寺院既是佛教中心也是政治统治中心。最后是藏传佛教具有强...
释尊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后,住世说法时,建立了几处供平时说法与僧伽修行和“雨安居”的根据地。有建在城市中的,如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就是最早的寺院;有建在山上的,如王舍城东北的灵鹫山说法台与石室,就是最早的石窟寺。释尊说法不立文字,全凭口传,又禁止为自己造像,所以,这些精舍与石窟,很像是讲演厅加集体宿舍,其中既无经卷,又无佛像。 释尊涅槃火化,火化后的遗骨称为生身舍利(舍利是s...
我接触与研究造像量度近十年了。初皈佛门,到各地参学,看到待修的庙宇断壁残垣,法像残旧破损,又见新造佛像多耗去巨资而不如法,真是痛心疾首。受菩萨戒时,我便发下大愿:“天下有一寺一庙一殿未修建完善者,誓不成佛。”遂浪迹萍踪,参访南北方庙宇,做进一步考查,并全身心地投入对佛教教义与造像、贴金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赵朴初先生、净慧法师、宝菡法师及吴立民老师的教导与鼓励,又有各地大德善知识...
在佛教空前兴盛的南北朝隋唐时期,造像风气盛极一时,成为中古大众佛教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开窟造像时,往往在像的旁边或像身镌刻铭文,将造像人的心愿附记于下,即造像记。造像记用来记载造像的时间、造像主的身份、造像题材、造像动机、造像对象、造像人的愿望等。这些造像记虽然简单,但却直接而真实的记录了当事人的思想认识和主观心愿,可以让人们从一个侧面贴近那一时代的民众的思想脉搏,感受他们的心灵世界。 本文将就...
本文依大会主题之一“佛教伦理与当代社会”,具体分析佛教伦理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要了解佛教伦理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有必要首先了解其本身的特点,笔者试将其特点概括为诸种“统一”说,即世俗性和超越性的统一、自利和利他的统一、自他和他律的统一、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修行与智慧的统一、理论教化和典型示范的统一、层次性和超越层次的统一、三业规范的统一以及禁止、鼓励和承诺的统一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
“人间佛教”理念的提出,已近百年。其间,无论是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还是印顺法师乃至赵朴初的“人间佛教”,尽管名称上有些变化,但是人间佛教的核心思想并未改变,那就是建立以人为本的适应现代社会、提升现代社会的佛教理念。 一 最早提出“人生佛教”理念的是太虚大师。20世纪初,针对当时佛教某些腐败行径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太虚大师毅然担起佛教革新的重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他在致力于整理僧伽制...
从学理层面说,佛教的中国化、本土化,主要表现为佛教的儒学化(其次为老庄化),作为结果,是中国佛教逐步走上也世俗化、伦理化的道路,这种世俗化、伦理化,到了近、现代终于演化出注重世间、强调人本的“人生佛教”。 一 大乘佛教讲慈悲普度、济生利世,这决定了大乘佛教不能是远离世间的,继承大乘佛教这一基本精神,中国佛教一直沿着入世的方向发展,至禅宗(特别是慧能南宗)的建立,中国佛教的人间化倾向发展到一个新...
一、绪论 当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佛教不可能对此毫无闻问。即使是全心隐修而不欲入世间行菩萨道的修行人,只要是得面对生活(饮食起居、看病吃药、舟车乘载),就得面对科技,因为吾人之食衣住行,无一不仰赖科技成品。而信众的个人生活、居家环境、就学场所、职业场域,更是处处仰赖科技。因此,无论是为了修道者的个人需求、僧团需求、辅导信众的需求,还是响应世间的需求,置身当代科技文明之中的佛教,都无法回避对科技内容...
十九世纪末以来,出于对物质科技忽视人心的反对和补救,研究人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越来越发达,出现过结构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多家学说,至今已分出近二百个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中成果最卓著、对其他学科影响最大者,心理学的日益发达,说明时代人心对认识自己、治理自心的需要在与日俱增。 近现代心理学与佛教关系颇为密切,佛教之学,对荣格、弗洛姆、马斯洛等西方心理学大师...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一个大题目,这里不想面面俱到地去谈论二者的相互关系,而拟择取一二个最带根本性的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并藉此就正于方家。 一、佛教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最大者是其本体论的思维模式 关于佛教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问题,以往学界谈得不少,应该说,这些研究对于帮助人们认识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相互关系是很有助益的。但是,笔者近几年来在接触这一问题时,始终有一个感觉,即以往学界之谈论佛教对...
缘起哲学思想是佛教理论的基石,若通达缘起法义,即见佛教真实本义。以往讲缘起法者,多是将经论中的各种缘起名目罗列一起,一一地对名相进行诠解,这只是为了对缘起法的知识统观介绍,笔者亦曾撰此类文章。本文则依哲学方法对缘起法甚深义进行研究分析,从实质上对缘起法这一哲学思想要义作统观。 从佛法的立场讲,佛法是非宗教、非哲学的。因为佛教是一种觉者的言教,是一种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体系,并不是一种神道教。佛教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