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釉,陶瓷的外衣,是对陶瓷胎体的装饰和保护,也能提高陶瓷的性能。历史上人们对釉的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胎体,例如宋代五大名窑,除了定瓷胎体洁白质坚之外,其它如钧、汝、官、哥四窑和龙泉窑等均更重釉色,而有时人们也不太严格要求胎质。世人对中国古代陶瓷釉的成就有说不尽的赞美。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釉的成果之一便是本文说的异光变色釉。 釉的颜色会随着不同光源的变化而变化,这不是很奇妙吗?这种奇异的釉在20...
剥釉也是由于釉与坯体膨胀不一致产生的,如釉的膨胀系数小于坯的膨胀系数,釉便不能抵抗温度变化所产生的张力作用,故釉与坯体分离剥落。有时,釉坯之间的高温化学反应会生成盐类,此时也有剥釉现象发生。 防止剥釉的方法可以从釉与坯两个方面进行。 ① 改变坯的组成来防止釉裂的方法有: 1) 减少SIO2的成分,增加可塑性粘土的成分。 2) 用高岭土或瓷土代替可塑性粘土。 3) 增加长石的成分。 4...
高温铜红釉的烧制工艺在陶瓷工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高温铜红釉为色釉,产生了钧窑、宣德祭红、郎窑红、豇豆红等名瓷;为装饰釉,则产生了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彩绘艺术品。然而哪里才是高温铜红釉的源头呢?《中国陶瓷史》的说法是“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以此为前提推出了其他的论点,如“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瓷工重要发明之一”...
金 耀州窑月白釉双系鸟食罐高3.3cm 口径4.6cm 足径3.1cm 敛口,鼓腹下收,腹一侧接双环形系,圈足,足端较尖,为双刀斜削而成,足内满釉,釉层较薄,胎泛黄,足积釉较厚,有凝脂感。通体施月白釉(在陕西藏界被称为月白玉釉),釉色纯净润泽,釉质肥厚凝重,具有如冰似玉的艺术效果。鸟食罐以明清景德镇窑烧制为盛,宋金时遗物极为罕见。月白釉烧成非常不易,此鸟食罐做工精细,器形优雅,应为宋金官宦望族定制...
长沙窑: 中国的陶瓷技术和工艺到了唐朝已经达到第一个高度。以后各朝所创造的陶瓷新品种,在唐朝都可以寻找出渊源和雏形。过去人们总是认为唐朝炻器有唐三彩瓷器,北方有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南方有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秘色瓷。地方窑口有四川的邛窑,湖南的岳州窑,浙江的越州窑,安徽的寿州窑等等。 从唐代的历史发展看,其早期和中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陶瓷业出现发展兴隆的局面,正所谓,南有青瓷...
隋唐五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全面发展的一个繁荣阶段,著名的瓷窑颇多,烧制技术高超,品种繁多,釉色丰富。 寿州窑是唐代名窑之一,位于今安徽省淮南市,淮南在唐代隶属寿州,因此而得名。 隋代,寿州窑以烧青瓷为主,到唐代改烧黄釉瓷器,独特的烧制风格使其闻名天下。 寿州窑的黄釉瓷器有普黄、蜡黄、鳝鱼黄等多种。它的黄釉瓷器独特之处在于使用了化妆土,用它涂盖在粗糙厚重的胎体上,可令胎体...
唐 釉下彩绘瓷水盂 规格:口径16厘米 高9.7厘米 惯用的化妆土技法 此盂于湖南省长沙县出土。大口矮领,硕腹平底。胎体呈褐红色,胎上罩一层白色为底,既掩盖了胎面上的瑕疵,又增强了彩绘母题的效果,这便是瓷器中惯常使用的化妆土技法。在化妆土上,以含铁、铜成分的颜料勾画出几组极似飞鸟的蔓草,然后于整个器表施一层青黄色彩。这便是著名的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 釉下...
中华红釉陶瓷 经过多年探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陶瓷馆副馆长宁勤征在高温窑变颜色釉创作中,终于收获了创新的喜悦。最近他创作的一批高温中华红釉作品,除令观者“惊艳”外,还作为当代中国艺术陶瓷具有创新意义的代表性展品,屡屡走出国门。如,2007年他的高温中华红釉作品被文化部、外交部作为国家珍宝选送参加了“中俄文化年”活动,在俄罗斯各大城市巡回展出;...
明清时期,德化窑烧造的白瓷佛像,历来为收藏界所看重。特别是明万历年间瓷塑大师何朝宗所制白瓷佛像,更是享誉世界,为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所争相收藏。那怕明知是晚清和民国初的仿品,也在所不惜。据说,何氏当年所制佛像也就200件左右,而欧美各国博物馆、艺术馆及私人所收藏形神逼真的瓷雕佛像已逾2000余件。现下市场上出售的德化窑瓷塑佛像不少,不少在佛像背部还盖有“何朝宗”字样的印鉴,但这...
缩釉与爆釉是瓷器研究的一个小课题,仔细研究,我们发现缩釉和爆釉与原材料的应用和生产工艺有直接关系,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瓷器的鉴定有一定的帮助。缩釉的形成曾经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因胎体上粘了油污,所施釉面无法覆盖胎体而引起缩釉。另一说法是烧窑时冷却过快而引起缩釉。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均有误。前者,瓷器的烧制温度为1200°C以上,而油污在500°C已蒸发,此时釉料尚无熔...
我国古代的颜色釉瓷器以其迷人多变的色彩,丰富的象征意义而给人们留下品味不尽的韵致,黄釉瓷器正是这其中最具贵族气质的一朵奇葩。 在中国古代,黄色具有极为特殊的象征意义,尤其是明清两代对黄色的使用则有更为严格的限制,据《明史·舆服制》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再度重申禁令,将黄色服装的禁...
元代瓷釉成分的变化与釉面显色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已经走向成熟,制瓷原料已由传统的瓷土“一元配方”改为采用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并在青花器烧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胎体上用钴料描绘纹饰,然后施影青釉、白釉、卵白釉等釉料,在高温1200℃左右一次烧成。元青花瓷以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纹饰风格,为收藏界所珍重。 近年来,笔者已鉴定过不少仿制的景德...
北宋墓葬在潜江地区首次被发现。截至昨日,潜江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已在浩口镇陈家岗发掘出3座宋代土坑竖穴单棺墓,并出土10余件釉陶罐、瓷碗、瓷盏、瓷盘、玉耳环、银钗等珍贵文物。 据介绍,今年夏天,为配合汉宜铁路工程建设,潜江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在该市陈家岗开始进行文物勘探发掘,首次发现了北宋墓葬。 经考古工作人员研究,发掘出的墓葬和文物下葬年代,约在北宋晚期,距今约有900多年历史。从其规格来看...
明 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难点。釉里红的焙烧更是难中之难。它创烧于元代,明初官窑一脉相承。洪武时期,釉里红是景德镇官窑的主要产品,到宣德时出现了以玛瑙入釉,发色鲜艳的“宝石红”。此后由于技术障碍太大,一度停烧。直到十八世纪,釉里红的烧造才趋于成熟和稳定。
出自北宋定窑的白釉执壶,外撇杯口,壶把捏塑绳纹,极为少见;腹部浅浮雕三层莲瓣纹,刻划凝炼大方,是典型的定窑装饰风格;通体银装素裹,透明釉略闪微黄,行内俗称“象牙白”,饶有意趣。 这种执壶的造型、纹饰与当时的银制执壶如出一辙,曾广为官宦之家乃至宫廷所使用。靖康国难,大批皇室珍宝被劫掠到北国寒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种定窑执壶在当年的金国重镇黄龙县偶有出土,可惜大都破损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