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任星航,男,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人,党员,大专学历,陶瓷热工工程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炼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04年11月,设计宋代柴烧钧瓷窑炉并烧制成功,被河南省文化遗产抢救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授予特别贡献奖,荣获“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2011年4月21日作品《蟠龙瓶》荣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2011年5月1日作品《如意瓶》、2012年5月作品《风云鉴》、...
金红绿彩鱼藻纹碗 金黄褐釉绘莲塘纹虎形枕 金代的陶瓷生产可称是在北宋制瓷基础上的继续与发展,北方各地的制瓷窑场在延续烧造具有前代风格产品的同时,其金代制品也逐渐显露出自己的时代特点。 金代定窑的生产品种仍以白瓷为主,产品普遍胎质细白,釉色光润,釉面多显乳白色光泽。装饰上减少了北宋流行的刻划花技法的使用,便于快速大量生产的印花装饰技法大为流行,印花图样丰富,其中双鱼、荷花及回纹...
与会领导、嘉宾为巡展揭幕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5月8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承办,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协办的“鼎天鬲地•厚德育人——3060进高校”巡展启动仪式在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举行。 传媒博物馆馆长潘力教授主持巡展揭幕仪 北京文物局副局长于平、刘超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黄侃,北...
施工人员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外搭建施工架 该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定鼎门遗址博物馆2009年建成对外开放后,经过6年的时间,外围墙面颜色开始脱落。从本月5日起,博物馆开始进行维修保养,预计工期为45天,施工后博物馆的整体外观、颜色都不会改变。 需要提醒的是,在维修期间博物馆二楼展厅暂时无法对外开放,一楼仍可正常参观。
鼎是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器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仰韶、大汶口、龙山、屈家岭、马家浜、良渚等文化遗址中也都有发现。 夏代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早期和陶瓷器物一样被普遍使用。鼎的形制根据地域差别与时代早晚略有变化。如仰韶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锥足之分,庙底沟类型还有形制独持的鹰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钵...
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珍品,不仅是最华丽的,也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种低温铅釉陶器,胎料多系白色胎土,多是二次烧成。其主要特点是色彩斑斓,颜色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因其产生、鼎盛、衰落都在唐朝,所以称之为“唐三彩”。唐三彩主要是作为明器出现的,按形状,可以分佣、马、骆驼等雕塑和盘、壶、瓶等器具两大类。其烧制技艺特别精美、艺术价值很高,凝聚了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据媒体报道,埋葬着1.7万抗日英烈遗骸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一军公墓至今埋没在广州市天河区濂泉路的菜市场和批发市场里。“文革”以来,原本占地14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墓园早已被分割蚕食、几近湮灭,现在只剩下破损的主体建筑和纪功亭,虽然此公墓在1993年就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显然保护乏力,破败依旧。省文化和文物主管部门表示对保护现状“不满意”,却并无改善良策。读至此处,不禁唏嘘。 新一军公...
克拉克瓷高潮的幻灭 虽然,不同于景德镇的青花和德化的"中国白",产于福建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只热销了很短时间,但它见证了中国明末清初海上贸易的鼎盛与衰弱 从沉船"南澳一号"上打捞出明末清初的"克拉克瓷"的消息,再一次将人们的目光集中在这种曾经热销国外的中国陶瓷上。 因为按照外国订单制作,克拉克瓷少有留于国内,因此一直不为国内所知。和景德镇的青花、德化的"中国白"不同,作为当时...
图为国宝重器“何尊”。田进摄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青铜器田进摄 “丝路寻梦?人文陕西”采访活动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田进摄 8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委外宣办等组织的“丝路寻梦•人文陕西”采访活动正在宝鸡进行。活动过程中,记者探访了全国最大青铜器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国宝重器“何尊”铭文里出现最早的“中国”两字。 陕西宝鸡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自汉代以来,青铜器在宝...
于栋华画展开幕现场 霍春阳教授与艺术家于栋华观看作品 于栋华陪贾广健教授观看作品 于栋华陪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邓国源观看作品 于栋华与天津大学工笔重彩研究所杨顺和教授合影 于栋华与李孝萱老师等嘉宾合影 2015年3月28日下午2:30,由天津大学工笔重彩研究所、天津市美术家协会、鼎天国际、淄博易新美术馆主办的《华彩文心——于栋华人物画作品展》在鼎天美术公馆开幕。画展将展出其工笔人...
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细节 3月17日,北京的雾霾如约而至,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凤舞九天——楚文化特展”即将结束,可还是有不少观众前来观看。走进以红色调为主的展厅,记者似乎进入了尊龙崇凤的楚人精神世界,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楚国盛极一时的故事。 其中,第一单元“尊礼崇乐”的展厅中部,一口大鼎引起不少观众前去观赏。记者也好奇地走过去,看到一位老先生正拿着放大镜在仔细查看。他说:“因为好奇...
西周时期的毛公鼎、大盂鼎和大克鼎,器型雄浑厚重,铭文字数众多,堪称青铜器中的重器。因为三者都出土于晚清时期,故并称晚清“海内三宝”,闻名于世。其中,大盂鼎是迄今所见西周最大的青铜鼎,现在就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在清朝道光初年,出土于西周的发源地、著名的青铜器之乡——陕西岐山县。 要破解青铜鼎的身世,一般要从鼎上的铭文入手。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内容,大都是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通高1021mm;口径784mm;腹深490mm;重153.5kg,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形制为:立耳;深垂腹,腹上部饰曲折角兽面纹;足上部饰外卷角兽面纹、出脊,足下部略呈蹄形。鼎内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铭文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记载了周康王对贵族盂的训诰和赏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大盂鼎造于西周周康王时期,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因...
笔者偶尔到过拍卖会,与拍卖行业无更深接触。但经常见到藏友拍来的东西,对拍卖会逐渐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的拍卖行经历了多年的培育,目前的业务开展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由不得你不去关注。因此,就收藏与拍卖的话题与藏友交流一二,或有裨益。 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相比,显然是一个规模不大的行业。但多年来其所起到作用却极其引人注目。最显著的一点功劳是,为国家博物馆增添了许多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