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罐高17.5厘米。天启、崇祯两朝,到目前为止,带有官窑款的青花器物十分罕见。据目前所知,总共约六七件。然而有些瓷器,虽然器身或器底上无帝号标志,但时代特征却非常明显,一眼就可认定是开门的精品件。它们的制作和装饰水准,大都可同常规官窑器媲美,甚至比起一些清三代官器,工艺和纹饰之精美也毫不逊色。对于这样的崇祯“上品细料器”,尽管无款,在许多行家和收藏家眼里,实际上等同于是官窑器。所以,近几年来的崇祯瓷...
青釉夹梁盖罐在我国陶瓷家族中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品种,而青釉覆莲夹梁盖罐更是罕见,至目前发现的仅河南安阳窑等少数窑口,且该窑口所涉品种、窑口的历史等还需进一步发掘和探求。 这件青釉覆莲夹梁盖罐(见图),罐体通高22.5厘米左右,颈高1.5厘米,罐口直径12厘米,底径13厘米,平底内凹,底部无釉。此罐胎为浅灰,罐体釉色青绿,釉不及底,并有较长的泪痕,短泪痕1厘米左右,长泪痕达4厘米左右,釉薄处青绿...
罐高25.3厘米;直口,丰肩,圆腹下收,圈足。胎质坚密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青花发色清丽素雅。外壁口沿饰一周较写实的蕉叶纹,叶瓣呈大小相间、叶脉中空状,此为崇祯瓷上重要的颈部装饰。主题纹饰绘水浒人物故事图,布局疏密得体,用笔细致。其中,人物的衣衫和后背的腰饰物,设“米”形花纹;骑马者的头上方与胫部处的合欢树,叶子细密呈左右对称状,并带有浅淡的晕染;马蹄下萱草点缀有度,用笔合乎章法,均合崇祯瓷的时代特...
罐高36.8厘米,口径18.9 厘米,底径20厘米;酱口,腹绘八仙祝寿图。青花浓淡有序,纹饰层次分明,用笔细腻工致,看上去颇具康熙瓷风貌。然依据人物后腰的佩饰物以青花笔触之细点作点缀;器腹下部合欢树叶子细密,呈左右对称状;背景处大片云纹为括号状,可确信其为崇祯时期的作品。 此外,在肩部的蓝地(青花为底)白花边饰上,其留白的几何图形及整条边饰,同陶瓷界公认为标准器的崇祯官款青花白地缠枝莲盒的边...
罐高31.5厘米,口径13.5 厘米,底径14.8厘米;平底微凹,刮削修足整齐。内外底釉光润厚泽,釉色白中泛青。外壁口沿饰倒垂变形莲瓣纹,主纹绘麒麟、芭蕉纹,用笔豪放,色料浓重,构图简明疏朗。 顺治时期,麒麟与芭蕉纹同时出现于画面的频率很高,较多见的是盘与罐,并且,多数被用以作器身一正一副的两个主题画面,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此罐上的麒麟、芭蕉纹,气势雄伟,形象高大,笔法古拙,具有很高的观赏价...
此器高15.2厘米,口径6.7厘米,足径8.2厘米。中国水墨画有“泼墨”一技,外国油画有“抽象”一艺。谁能料到景德镇窑匠师竟利用1300℃左右高温创作了能经得起风吹雨淋的既“泼墨”又“抽象”的瓷画,而且,这一奇迹,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颈、肩、腹、胫的图案,层次丰富,变幻无穷,各有内涵。虽系人为,却巧夺天工,反映了景德镇窑匠师的高超技艺。
此器高14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9.3厘米。肩部青花锦地开光内分别铭“福”、“寿”、“康”、“宁”文字,主题纹饰绘松竹梅,并于纹饰内暗藏“福”、“禄”、“寿”三字。这种以花枝盘绕成字的装饰方法,嘉靖时已出现,万历、天启年间习见。 嘉靖、万历两朝,涌现出许多种边饰上的新花纹。瓷绘图案也更加多样,不仅有各种龙、凤、孔雀、云鹤、狮子、莲子、莲池、鱼藻、花鸟、花果等图案,还有“八仙过海”、“八仙...
此器高10.4厘米,口径5.1厘米,足径5厘米。大口,瘦身,下腹渐敛,平底略凹。胎、釉洁白坚致,造型为崇祯至康熙时多见。纹饰用“一笔点划”法绘制,画意古雅淳朴。青花发色浓艳纯青,并有较多黑褐色的结晶斑点从青花料中逸出或蹿至釉表,出现与苏青料相同的呈色特征。由于晚明时并无使用进口钴料的记载,权作“泥做火烧”的瓷器艺术的个例,真正原因有待探讨。 罐的底部有螺旋纹(旋坯痕),而且,螺旋纹是呈逆时针...
瓷器是最容易破损的器物,特别是像成双成对的几百年前的瓷器,要想完好保存下来,更非易事。本文介绍的这对明代青花缠枝莲纹瓷罐(见图),就是经历了数百年时光洗礼,完整保存下来的一对艺术佳作。 该对带盖瓷罐,通高15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6厘米,保存完整,造型规整端庄,气势凝重大方。盖上有一尖圆钮,周围饰有莲瓣纹,颈部饰有粗条弦纹,溜肩上饰有如意云头纹,椭圆腹四周饰有缠枝莲纹,平底,通体白釉青花,淡...
洪武二年,明朝即在景德镇设御窑厂,专烧宫廷用瓷。嘉靖时期,由于派烧任务大,御窑厂的窑位不够,所以,一部分瓷器在御窑厂内成型,然后搭放在民窑内烧成,称为“官搭民烧”。这时候官窑的“官”味还是挺浓的,因为仅仅是借用民窑的窑位,作品仍保持了原汁原味。到万历时期,因“钦限”瓷器的数量大增,御窑厂来不及完成,又巧借“官搭民烧”之名,把部分的瓷器强行摊派给民窑完成,若民窑交不够数量,就得出高价向御窑厂购买器物...
罐高10.8厘米,口径4.3厘米,足径6.1厘米;釉底,圈足。白釉泛黄,青花发黑。制作规整,器外不见横拼痕,器内横接缝微露。 关于元明罐上的横拼痕,目前仿制品总体上还是没能模仿到位。有些仿品,其他方面已摹仿得八九不离十,就是内壁上的横向拼接痕,让人一眼就识破了真相,不是接胎缝不自然、生硬,就是露过头,显得做作。其实,古人从未有意要露出接胎缝,更无意把拼接痕留待后人当作断代标记,而是在器物入窑...
罐高6.3厘米,口径5.6 厘米,底径5.3厘米;口平切、不施釉,平底涩胎。器身施白釉,釉色白中微泛青绿。器内为荡釉,器腹衔接痕内含而外不露。纹饰较细腻,花朵呈扁菊形,腹下的倒垂莲瓣纹呈独立分开排列式,具元代和明初时的纹饰特征。青花略显晕散,色泽青蓝透彻。 元代的瓷胎,由于采用景德镇市郊麻仓地所发现的一种结合性能及耐火度均较高的黏土(即麻仓土),提高了瓷坯的烧成温度。但麻仓土内往往含有较多杂...
双体陶罐为夹细砂黄陶,口径11.3厘米,底径8.4厘米,高19厘米,侈口呈喇叭状,直颈、斜平肩,腹部为袋形双体,中裆相连,下腹壁向内曲收为假圈足,形体好像两只小兽相向而立,颈部和肩部的一对带孔器钮巧妙地把动物的耳与尾表现出来,这应该还是为方便携带而穿绳之用,陶罐器身表面经打磨显得十分规整。陶罐表面以刻划纹和黑色彩绘加以装饰,颈部饰一圈双勾带纹;双体纹饰各不相同,一体以双勾三角折线纹为主,线外饰彩,...
1983年4月15日,合肥市一位市民向合肥市文物管理处捐献了一件造型奇特的文物——一个大陶罐的上端被五个小陶罐紧紧簇拥,这种陶罐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见所未见。经过专家鉴定,这是一件汉代专为陪葬烧造的明器,名叫“汉代五联罐”。这种器物是当时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既有现实主义内容,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当时的丧葬习俗,以及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 五联罐造型独特 “五联罐源自汉代后期,内涵非...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