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为丰富北京地区中小学生暑期文化活动,北京市文物局[微博]及首都博物馆[微博]联盟推出面向未成年人的系列展览、讲座及相关活动。 北京天文馆专门制定了暑期安全和接待预案,增加了员工和志愿者服务时间和人次;从7月13日进入暑期后,开放时间由早9∶30提前到目前早9:00,闭馆时间延长到17∶00。9月1日前,天文馆取消了原设备维护闭馆时间,暑期正常向社会开放。3D影院等剧场放映...
为确保汛期文物安全,根据北京市文物局《关于切实加强汛期博物馆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具体要求,周口店遗址采取三项措施加强安全防范,做好汛期文物保护工作。一是加强教育,健全完善安全制度。对全员进行文物安全、防汛、避雷知识的培训,组织进行防汛应急演练,完善各项安全制度预案,为增强全员安全意识,确保化石地点、馆藏文物安全夯实了基础。二是固本强基,全面加强安全防范。对遗址及周边化石地点进行巡视检查,对化石标本...
大殓就是将亡人的遗体正式殓入棺内,盖上棺盖后,亲属与亡人就再也不能见面了,所以大殓是亲属与亡人遗体最后告别的时刻。此时,全体亲属都要来齐,尤其是直系亲属必须在场,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要在大殓前赶回。 大殓有高殓、低殓之分。高殓是将棺材放在长凳上,低殓是将棺材放在地上。大殓时丧家先在棺内放一层香面子或锯末,起吸水的作用,以防止尸体溃烂流出脓血。在香面、锯末上面放一块红布,上面摆上七枚铜钱,摆成北斗...
老北京的育儿包含大量满族习俗。老北京皆知“子孙娘娘”、“送子娘娘”,是众“娘娘”中重要的一位。不少人家(不论旗汉)在家里供奉着这位娘娘。无子者供之,是为了求子。有子者供之,是为了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这位“娘娘”原籍关外,是满人进关时带到北京的,其原名叫做forifodo omosi mama,是满族萨玛信...
重阳节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也叫“重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作为节日,则是到了西汉时期。 老北京人在重阳节时,常常用登高、佩戴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吃花糕、食烤肉、涮羊肉、吟诗作赋等方式...
9月12日是传统的中秋节。京味儿作家崔岱远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北京在中秋这一天有“拜月”的习俗,一家人的主食要吃“团圆饼”,月饼只是饭后的茶点。不过“拜月”是女人、小孩儿的事,男人不能参加。 中秋节来历:团圆节日,男不拜月 崔岱远介绍说,中秋首先是个团圆的节日,又称“仲秋节”、“...
端午节在老北京民俗中又称五月节,主要围绕弘扬善德和防疫健身而开展的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 祭神祭祖纪念先贤 纪念先贤的代表首先是屈原,他是忠于国家的代表;东汉时的曹娥是孝顺父母的代表;文天祥是民族气节的代表;钟馗是主持正义的代表。北京文人有端午节到二闸三忠祠上香的传统,祠内供奉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祠院宽敞,祠后有濯缨亭正临通惠河边。 挂菖蒲插艾叶 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避灾 民间信仰认为...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柳节”、“三月节”和“寒食节”,老北京在清明前后不仅仅是扫墓,还有踏青春游、插柳射柳、赏玉兰花、放风筝、荡秋千、城隍庙求愿等习俗。 清明节时逢阳春三月,春回大地、草木复苏,人们在度过一个寒冬收敛之季后,此时也想顺应自然生机,伸展腰肢,走出户外到阳光明媚、绿草如茵的公园或郊外...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系汉族传统节日,由来已久。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十二月蜡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蜡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天就算开始了。 老北京人历来把腊八视为“年禧”即将到...
过年好,好一年!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可人们对过年老风俗的回忆却越来越多。家住北京朝阳区的王大成老爷子,今年86岁了,说起老北京过大年那浓浓的年味儿,他高兴得像回到了童年。 跟灶王爷分关东糖 祭灶是古老的习俗。那时的人家都供着灶王爷像,像前面放着盛供品的盘子。 关东糖是母亲进了腊月就买下的,放在隔壁的小仓房里,不敢放在明面儿上,怕小哥儿几个给偷吃了,偷吃是对灶王爷最大的不敬,家中会遭惩罚。 ...
女眷跪拜兔儿爷 兔子因繁殖能力极强而被认为是生殖的象征,在正月十五,全家女眷跪拜兔儿爷,以佑人丁兴旺。但兔儿爷被祭拜完后就成了儿童玩具。北京的兔儿爷造型滑稽,穿上武将服装,还骑着虎。天津有兔二爷,造型就简单多了,更像兔子。兔儿爷是北京文化里所独有的。 南城北城各不同 北京年节习俗南北城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北城文化好铺张,比较重面子,南城文化玩的心态比较重,比如花鸟鱼虫,多来自南城。北城有荷...
一是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特别是家中有七八十岁老人的,绝对不允许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 这是因早年间家里死人后要摆供品,其中“倒头饭”就是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如果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是对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 二是吃完米饭后,碗里要一干二净,不能有剩余的米粒粘碗上,老辈人常对年轻人说,碗上粘着米粒,将来就要娶个麻脸的媳妇。实际上是告诫年轻人要...
在夏至后气温骤升,形成灼热的暑天。把最热的暑天称为“伏天”,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老北京三伏天食俗 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
咱四九城的老北京人在入秋后有“吃秋”之俗,民间亦有“立秋炖大肉”的俗语。为什么要吃秋呢?这与先民们把夏季称为恶季,夏老虎有关,旧京时环境卫生差各种疫病丛生,害病后体质瘦弱;又因数伏时节气候酷热潮湿,人们常出现胸闷不适、四肢无力、出汗较多、精神萎靡、胃纳欠佳等症状,使人体日渐消瘦,所谓“一夏无病三分虚”,古人称这些症状为R...
旧时,北京人探亲访友要携带礼物,讲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这原是清胡皇室王族婚丧典礼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礼品和摆设,后来配方由御膳房传到民间。其主要成分是精白面、白糖、猪油、蜂蜜及各种果料籽仁。所谓“八件”,即八样点心,一般有麻饼、枣花、卷酥,有的刻上福、禄、寿、喜等不同字样。有圆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