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丝绸之路”因其名中的“丝绸”一词,长久以来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条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丝绸贸易的通道。然而,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弗兰科潘认为,丝绸之路不止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道路,而是贯穿推动2000年人类文明历程和世界史的伟大道路:“丝绸之路并不处在世界的边缘,恰恰相反,它一直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它还将持续影响当下的世界。” 1、亚历山大东征 公元前336年,古马...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6日公布湖北京山苏家垄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经过近三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最终确认这是一处包括墓地、居址、冶炼作坊的曾国大型城邑,其中首次发现的曾国大规模冶铜遗存展现了曾国青铜器从冶炼、生产到流通的诸多环节,向世人揭秘一条古老的中国青铜原料运输的“南方之路”。 “本次考古首次发现曾国同期的大规模冶铜遗存,这对于研究周王朝经营和管理南方矿产资源提供了重要资料。”湖北省文物考古研...
明天,《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将在宁波博物馆开展,扬州博物馆有19件文物将参展,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珍贵文物“同台竞技”,共同“讲述”瓷器海贸的历史以及世界与CHINA的故事。 扬州精选文物亮相“讲述”海丝故事 1月19日至4月8日期间,《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将在宁波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汇集了包括扬州博物馆在内的全国22...
2017年12月29日至2018年1月28日,浙江省博物馆举办“大元·仓——太仓樊村泾遗址出土文物展”跨年展,此次共展出该遗址出土的294件(组)文物。据悉,这是江苏苏州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最新考古成果的首次公开亮相。专家认为,该遗址是江南地区元代考古的重大发现,是太仓历史上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为当下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增添重要证据,其发现与发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遗址发掘...
中国“申遗”之路走过30年,世遗总数稳居世界第二——释放蕴藏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精神(深聚焦) 从1987年中国长城、北京故宫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算起,中国的“申遗”之路已经走过30年。30年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从无到有、由少变多,遗产类型不断丰富,保护经验不断积累。 如何更好地保护世界遗产?如何让世界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周年纪念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论坛...
1月5日,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揭牌,中心将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持续开展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工作,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西北大学从上世纪30年代就启动了对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工作。1956年考古学科设立后,结合丝绸之路的文明历史、文化遗产、经济发展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由王建新教授所率领的研究团队自2000年起在“一带一路”沿...
1月5日,由国家民委支持,民族文化宫主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承办的新年特展“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民族文化宫正式开展。 “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陕西、河南、山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四川、重庆、云南、西藏、广西)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览共展出159套307件馆藏珍品,所体现的均为国家级非...
作者: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图书馆原馆长 吴建中 内容摘要: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上,除了印刷术和造纸术以外,中国文化在西方一直具有较高的地位。以“中国风”为例,500年前,欧洲大批传教士来华,回国后他们向欧洲人传播了中国文化。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欧洲又掀起了一场“中国风”,既包含了琴棋书画等修身的艺术,又泛指一种东方神韵,渗透到建筑和瓷器等外观设计里。 “一带一路”强调共...
“一带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简称,于2013年由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如今,“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吸引了沿线各国积极参与,而且引发全球很多国家关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一带一路”,由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主办的“一带一路,昂扬在途”大型跨国文化交流活动于2017年8月8日启程,本报特约作者倪方六先生应邀参加了这次沿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寻访和考察,并沿路写成 “一带一路” 钩沉在...
作者:四川画报社编辑李昊原,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他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
1月1日,由旅顺博物馆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联合承办的《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西夏文物精品展》在大连开展。 据了解,此次展览主要集中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西夏文物精品95件,通过西夏文字、工艺、佛教、建筑四个单元进行展示。 丝绸之路上的西夏古国,公元1038年由党项族建立,立国西陲,雄霸河朔。其鼎盛时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前期与...
图为研讨会现场。 天山网轮台讯(记者王娜摄影报道)12月8日至10日,“汉唐丝绸之路的开拓——西域都护府研讨会”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举办。 来自北京大学、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遥感所、中国社科院、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内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百名学者专家齐聚一堂,从多角度揭示历史上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有效治理和中华文化在新疆的主导地位,对西域都护府遗址所在...
12月11日,苗族姑娘在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当日,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福建泉州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117个项目参展。 该展以“一条海上丝路 万千非遗瑰宝”为主题,是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13日,“盛世·和平——‘一带一路’下的唐代文物”展在天津开展,共展出99件(组)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2件。 新华社发
从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保护,逐渐转入预防性保护,到莫高窟保护管理和旅游开放经验成为典型案例,与各国世界遗产地分享。30年来,敦煌研究院倾力“内外兼修”,希望将一个尽可能完整的敦煌石窟留给下一代。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12月11日迎来晋升“世遗”30周年。敦煌研究院当晚援引该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纪念文章表示,“30年来,敦煌研究院经历许多困苦艰辛,却也为未来更长远走下去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