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元代的玉文化是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的产物,在继承原有玉文化的前提下,融入了清新的文化内涵,使元代玉器的表现形式和工艺特色都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在中国玉文化发展的历史中,独具特色。 中国元代玉器 从考古发掘来看,元代墓葬出土的玉器并不多,以安徽安庆范文虎夫妇合葬墓和江苏无锡钱裕墓、苏州张士诚父母墓中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出土玉器的种类一般有带钩、带板、杯、樽等,器...
陕西考古人员近日在神木石峁遗址东门外发现了一尊“石雕人面像”,经研究,人面像深受来自北方的欧亚草原文化影响,这为进一步系统地研究石峁古城的性质和文化源头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这尊石雕人面像是考古人员今年7月份考古调查时,在石峁遗址东门外的一处马面旁坍塌的筑石中发现的,石像为砂岩质地,高二十多公分,宽十几多公分,眼睛深陷,鼻子高耸,呈现出典型的北方民族的特征。石峁遗址皇城台以前也曾经出土过20多件石...
卧鹿缠枝牡丹纹金马鞍 偏居于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小部落何以在13世纪一跃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铁木真何以成为世界历史上的“千年风云第一人”?黄金家族何以成为对世界历史最有影响力的第一家族?想要近距离认知蒙古文化吗?到良渚博物院参观吧,一场丰盛的草原文化饕餮盛宴正在这里呈现。 9月10日至11月22日,由良渚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合作推出的“天骄风采——成吉思汗与蒙古人”展览,在良渚博物院临...
9月6日,草原文化遗产日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内蒙古展览馆开幕。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杨成旺等参观展览。 本次展览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主办,内蒙古展览馆、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内蒙古艺术研究所和各盟市文化局承办。展览分为“祖传臻品——非遗精品物件展”“追寻记忆——非遗重点项目展览”“匠心传承——传承人手工技艺展示”“...
“草原上保存着、埋藏着很多历史文化遗产,包括草原民族的古代城址、军事设施遗址、宗教祭祀遗址、水利设施遗址、墓葬遗址、各种民族文字的碑刻和文献等。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承载着草原民族的、地方的历史和特点,是人类历史的记忆,民族文明的展现,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日前,在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举办的“2015国际草原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史金波如是说。 史金波指出,在精神...
6月25日,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暨第67期博苑论坛在此开讲。 “听了三位专家的讲座,我第一次对红山文化,对中国古代玉文化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还能多办一些。”6月25日,在内蒙古博物院多功能厅内,刚刚听完三场讲座的刘女士说到。当天上午,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暨第67期博苑论坛在此开讲,三位考古专家围绕“比较视野中的红山文化玉器传承与交流”这一主题作了精彩讲述。 ...
《考古与文物》2015年02期 【摘要】200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原平市北贾铺村清理了东汉中晚期的7座墓葬。通过随葬陶器以及棺内铺垫石灰,死者头枕灰泥枕等埋葬习俗等因素的对比分析,发现这批墓葬的主人与当时活跃在北方草原的鲜卑集团关系密切。原平地处汉魏时期的雁门郡,是当时北方游牧集团南下侵扰比较频繁的地区,也是中原王朝安置归附的北方游牧集团部众的区域之一。结合文献记载,北贾铺东汉晚期墓葬的...
在番禺博物馆,由内蒙古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主办的《散落在草原上的珍珠——蒙古族文物精品展》正在展出,一批代表内蒙古草原文化、游牧文化的蒙古族文物精品,让参观者仿佛窥见了来自大草原千百年来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窥见了文物精品背后蒙古族历史的沧桑。日前,内蒙古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副院长陈凤山在接受记者参访时表示,这次展览体现的是典型的草原地域文化特色,希望活动有助于促进呼伦贝尔和番禺南北两地的文化交流。 ...
作为北方草原民族的摇篮和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以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彰显草原文化特色,在保护、传承中积极推动草原文化的改革、创新、发展,努力打造文化繁荣的亮丽风景线。 舞台艺术:唱响草原走向世界 舞台艺术创作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一个地区的文化形象。自治区近年来重点加强规划指导,搭建展示平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使一批感染人、有市场的优秀舞台剧目脱颖而出。 依...
简介: 序言 概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 中国北方青铜器源流的研究史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本文的主旨、研究方法与逻辑 第二章 欧亚草原诸青铜文化的年代、分布与代表性青铜器及其组合关系 第一节 欧亚草原青铜器的发展阶段与地理分区 第二节 初始期的欧亚草原铜器 第三节 发达期的欧亚草原青铜文化 ...
从2005年起,内蒙古将每年的9月6日定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旨在保护草原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据悉,目前,内蒙古有不可移动文物古迹2.1万余处,国保单位141处、区保单位319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00多项;内蒙古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50万件(套);内蒙古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3项,国家级传承人42名,自治区级名录项目299项,自治区级传承人399名;内蒙古还命名...
这只唐代的舞马衔杯纹银壶,通高14.4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8.9-9.2厘米,重547克,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为国宝级文物,从不出境展出。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
记者昨日从第八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以“弘扬草原文化,展示文艺精品,推动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的草原文化节将于7月9~16日在呼和浩特隆重举行。目前,各项活动基本准备就绪。 本届草原文化节主要活动内容有8项:开幕式暨优秀剧节目展演、草原文化主题论坛、草原诗歌朗诵会、内蒙古舞蹈精品展演、全国书法名家内蒙古题材作品展、民族电影展映周、忽...
他,常年奋战在田野考古第一线,先后主持了50余项重大考古发掘项目。他,身体力行完成近百篇学术论文和报告,推动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他,积极推进环境、航空、沙漠考古,开创了文博事业由单一走向多学科研究的新局面,让深厚的草原文化走向世界。他就是自治区著名考古学家、内蒙古博物院院长塔拉。 新年伊始,记者在塔拉的办公室见到了他,他正一如既往忙碌着。元上都将于2012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虽然...
“剪似银马,纸如草原,剪飞纸转,花开万千。”这是作家冯骥才先生对剪纸艺术的高度评价。作为内蒙古草原文化的活化石,和林格尔的剪纸艺术可以说有享誉世界的美名。7月18日上午,记者与内蒙古剪纸学会会长段建一见面,他便拉着记者去领略一幅幅剪纸作品的魅力。 在记者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段建感叹道:“过去人们传统观念中认为剪纸不过是贴个窗花、装饰一下家里的想法其实存在误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