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展出的纺织品。马骞摄 18日,“丝路遗珍:经纬交织的艺术之花——丝织品”展览在西北大学博物馆开幕。 此次展览共展出130件珍贵的古代丝绸纺织品,分为“汉代纺织品”“魏晋南北朝纺织品”和“唐代纺织品”三个板块,体现了不同时期丝织品的特点。 展出的纺织品。马骞 摄 据了解,展览展出的丝绸织物大多数为首次公开展出,弥足珍贵,这些饱经沧桑的珍贵历史遗存,回响着远古的机杼声,...
近日,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丝绸学院与北京服装学院的专家来到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进一步鉴定明代康山邵南夫妇墓出土的丝织品,发现了江南地区较为少见的褡护。 康山古墓葬群位于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康山街道石泉桥村。 2014年底,湖州开发区在整理废弃矿区时,发现了此墓。经抢救发掘,共清理了4座明代合葬墓,其中包括邵南夫妇墓、邵公夫妇墓及2座无名砖室合葬墓。邵南夫妇墓为康山古墓葬群抢救性发掘中收获...
2016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龚德才教授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Plos One》发表长文《8500年前丝织品的分子生物学证据》(Biomolecular Evidence of Silk from 8,500 Years Ago)。该文报道了对河南中部地区贾湖史前遗址的重大研究成果,在贾湖两处墓葬人的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腐蚀残留物。根据遗址中发现的编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4日消息,该校学者研究发现8500年前丝织品的生物学证据,将中国丝绸出现的考古学证据提前了近4000年。 这一成果由该校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龚德才教授的研究团队研究发现,近日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One》上。 据悉,通过对河南中部地区贾湖史前遗址的两处墓葬人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残留物。根据遗址中发现的编织工具和骨针综合分析,表明8500...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龚德才教授的研究团队12月12日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One》(《公共图书馆》)发表题为《8500年前丝织品的分子生物学证据》的长文,报道了对河南中部地区贾湖史前遗址的重大研究成果。在贾湖两处墓葬人的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他们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残留物。根据遗址中发现的编织工具和骨针综合分析,表明8500年前的贾湖居民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织和缝纫...
历时两年时间,南京云锦研究所受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委托,终于复制完成了定陵出土的9件套丝织品。这些精美的皇服今天运至定陵博物馆,市民今后将有机会一览定陵出土文物的精美原貌。 复制的9件套丝织品包括孝端皇后的女夹衣、2件衮服、1件褶袍、1双毡靴、4双膝祙,涉及云锦、缂丝、刺绣三大门类多种工艺。“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件绿织金妆花通袖过肩龙柿蒂缎立领女夹衣很光鲜吧,可两年前在藏品室里的时候,它几乎是一...
2014年6月, 安徽南陵县铁拐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 发现地下满是石灰一样的白色混凝物, 他们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处考古发现, 马上紧急上报相关部门。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消息后, 立即组织、 调配相关研究人员, 奔赴现场召开专家论证会, 制定抢救性发掘、 保护预案。 论证会上, 专家根据经验预见性地提出:“该墓埋藏环境特殊, 很有可能出土大量有机质文物! ”这句话可谓一语激起千层浪。 ...
30日上午,国家文物局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组长、秦汉考古专家信立祥公布:“在主椁室现场清理,存在极大的隐患和不安全因素。为确保文物万无一失,我们决定整体套箱提取,进入实验室清理。” 早晨8时过后,记者来到墎墩山上的海昏侯墓考古工地,工作人员已经进场。公安和武警的力量比往日增强,公安人员至少多了一倍。9时许,专家入场,随即进入主墓内,在主棺旁开会讨论接下来的操作方案。 经过现场勘查和三次激烈的讨论...
新疆尉犁营盘墓地出土的男尸 9月15日至10月15日,“丝路之 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大展在浙江西湖博物馆展出,新疆尉犁营盘男尸、“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蚕纹象牙杖首饰等近140件(组)文物亮相,本次展 览名为“丝路之绸”,意为“以丝绸来讲丝绸之路的故事”,向世人展现了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丝绸发展之路,揭示丝绸在中国的起源、丝绸从东方向西方的传播以 及东西方纺织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世界丝...
黑龙江省博物馆《齐国王墓丝织品服饰》展品。 6月24日,黑龙江省博物馆举行馆藏精品“每月一星”系列展览第七十期《齐国王墓丝织品服饰》特展,展出金代精美服饰。 齐国王墓丝织品服饰为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十大镇馆之宝。金代齐国王墓遗址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巨源乡城子村松花江南岸。1988年5月,黑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有“北方马王堆”之称的金代齐国王墓。齐国王墓,为男女合葬竖穴土坑石椁木棺墓。...
1975年10月,福建省博物馆考古专家在福州北郊的浮仓山福州七中操场,清理了一座南宋皇室贵族黄昇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一批保存基本完好的丝织品,成为当代福建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 据统计,黄昇墓中共出土各种器物436件,而各类服饰及丝织品达354件之多,其中服饰201件,各种高级织物及面料153件,在质量上都达到很高的水平。黄昇墓随葬的服饰和丝织品,品种繁多,几乎囊括了当时高级织物的绫、罗、绸、缎等...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阿里象泉河上游地区联合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了距今1800多年的“王侯文鸟兽纹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一发现证明了阿里地区在汉晋时期处于丝绸之路的交易区域,当时青藏高原西部地区就已通过丝绸之路与内地开展文化、商贸交流。
1800年前的一天,风卷黄沙。古象雄王国一位身份显赫的贵族去世。入殓仪式上,一块“王侯文鸟兽纹锦”轻裹遗体头部,随即黄金覆面。盖棺,深埋黄土。 1800年后,黄沙依旧。考古专家急匆匆来到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附近,集体注目这块保存较好的织锦,惊得目瞪口呆。 “墓葬出土的丝织品是西藏考古发现最早的丝绸实物,经初步检视,丝绸分织锦和平纹织物两类,其中被专家命名为‘王侯文鸟兽纹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日前在西藏阿里象泉河上游地区联合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了距今1800多年的“王侯文鸟兽纹锦”。这一发现证明了该地区在汉晋时期处于丝绸之路的波及区域,当时青藏高原西部地区就已通过古丝绸之路与内地开展文化、商贸交流。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李林辉说,2012年至2014年,考古专家在西藏阿里象泉河上游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发现黄金面具、...
漫步在荆州博物馆的珍藏馆展厅,你一定会为眼前色泽鲜艳、巧夺天工的丝织品惊叹不已,你可知道这些精美绝伦的宝物是几千年前出土的文物。 在荆州博物馆吴顺清工作室,一件未经处理的汉代丝织品文物,外形就如一块砖头大小的黑泥。文保中心主任吴顺清说,别看它湿似一团泥,干似一堆灰,只要经过生物技术修复,就可以重放光彩。 丝织品文物为蛋白质纤维织物,在历经地下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侵蚀后,各项物质性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